
獅子圖
唐代,9世紀末
紙本墨畫
高29.8釐米 寬42.8釐米
英国博物館,斯坦因繪畫169.Ch.00147
此繪畫也是敦煌發現動物畫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首先奪目的是強有力的構圖風格,從這一點誰都不能不承認畫家技術的高超。同時,線描是有節奏的粗短線,看不到筆尖分開的痕迹,會不會是用毛筆繪的,這一點也應引起注意。例如,頭上鬃的長卷毛,線條都是由二根或者更多的半圓形弧線組成,其他的線條也有在中途連接時,粗線突然變成細線,有時則相反。同樣的筆法還見于伯希和收集品中繪馬的畫(參照P.2951《敦煌白畫》圖52),饒宗頤教授把它稱爲“簡筆”。
有關此筆法,曾在幡畫項(參照第1卷圖56~58解說)中也接觸到了,那些作品中斷斷續續的短線,與分明是只有用毛筆才能畫出的流暢的長線拼在一起用,短的線描顯然是使用了某種硬筆畫的,還加了用毛筆表現的暈染。硬筆可能是用木和蘆制的,而至今發掘的遺物是,與其說在繪畫中使用,還不如考慮爲,只是用於寫漢字以外的非常整齊的文字時所用的工具。但在幡畫中,確實是與毛筆合用,像本獅子圖一樣的白描畫中,也爲獲得逼真的效果而使用。

白描高僧像 唐代,9世紀末~10世紀初
紙本墨畫
高46.0釐米 寬30.0釐米
英国博物館,斯坦因繪畫163.Ch.00145
此畫是用優美的墨線繪的高僧像,在斯坦因收集的绘画中,是一件很特殊的作品。在圖49中,曾看過以中國僧侶形象描繪的迦理迦尊者坐在墊子上,旁邊立著錫杖,其上挂著革袋。在此畫中,雖然革袋是挂在樹上,但無論怎樣,像錫杖、革袋,再加上此畫中出現的水瓶、念珠、靴子等,都是雲遊僧标准的必備品。在斯坦因与伯希和所獲的经卷、绘画的藏經洞壁畫中,也可見到那些物品中的若干件。本來那小窟是河西僧統洪辯的影窟,洪辯去世的年代爲862年左右,此小窟也是那時期開鑿的。近年,洪辯的塑像被確認,移入洞內。大概是11世紀把經典和繪畫等封进洞窟時,移到上方洞窟的(參照《文物》1978年第12期)。
雖然此畫本身不是描繪的洪辯(恐怕此繪畫的製作是在洪辯死後50年,或者過了更長時間),但此種形式的高僧像收入僧人的影窟非常適宜。第17窟(藏經洞)中的洪辯像,是冥思沉想的坐像,安置於低臺上,台的一側繪著也在此畫中見到的雲頭履。在斯坦因的搜集品中有這種靴子的實物(見第3卷)。第17窟塑像背後描繪的壁畫場面宏大,繪有兩棵很大的樹和兩個侍者。特別是挂在樹上的革袋和水瓶的寫實的描繪,很引人注目。伯希和拍攝的一張照片(參照《石窟圖錄》圖版97)中,見到有安置高僧像的別的窟的佛龕,另外,在第443窟的壁畫中,也描繪有樹,水瓶、錫杖、革袋、雲頭履等所有的裝備也都繪了進去(參照《文物》1978年第12期)。
饒宗頤教授的《敦煌白畫》中介紹了很多墨畫的範例,本圖的繪畫是那些敦煌墨畫中特别优秀的作品之一,與《五部心觀》(唐代8世紀的作品,現藏于滋賀縣的圓城寺)卷末见到的持香爐僧侶们的精美肖像相仿。唐朝收复敦煌後(847年)以後,敦煌的高僧,像洪辯一樣受了唐朝皇帝的賜紫,在敦煌是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與地方豪族有密切聯繫,與石窟的新建和修復有密切的關係。
此畫中的墨線充滿自信,表情以及裹着身体的衣紋線描都非常美。從嘴角的鈎狀表现,和断開臉部輪廓線顯示的眼睛等手法判斷,此作品的製作年代在9世紀末至10世紀初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