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藏经洞”是如何发现的

 杂货店伙计 2013-10-09

 

 

 

    “藏经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境内。它是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发现的,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那么,在历史上“藏经洞”是如何被发现呢?

 

    1897年,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来到了莫高窟。他看到圣窟一片废墟,无人看管,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愿承担起守护莫高窟的重任。他四处奔波,到处募捐,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很快,他成了敦煌的名人,公然以“莫高窟住持”的身份自居,并在这个佛教圣地建起了一座气派的道观——“三清宫”。

 

    王道士雇了一位叫杨果的书生,在这里抄写道经,接待香客,歉收布施。1900年初夏,杨果坐在第17号佛窟的通道里,返身向北面的墙壁磕烟锅头,突然听见空洞有回音。他怀疑这里有密室就去告诉王道士。5月25深夜,他们凿开了这个墙壁,走进密室,看见里面堆满经卷、印本、画幡和铜像等。就这样藏经洞被发现了。

 

    藏经洞被发现以后,王道士向当地官员报告这件事,也给官员们送去了一些宝物,希望得到重视。可是小到敦煌县令,大到甘肃省学台,这些老爷们尽管得到了实惠,却没有一个人重视这件事情。王道士陪伴藏经洞又度过了7个春秋。在这风风雨雨的七年中,除官员拿走部分经卷外,王道士对藏经洞看守得很紧,散失的卷子很少。

 

    1907年,一个叫斯坦因的西方探险家来到了莫高窟。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斯坦因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却避而不见。后来斯坦因了解到王道士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宗教信仰骗取了王道士的信任,也达到了骗取藏经目的。

 

    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了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买走6000多件写本。由于伯希和精通汉文,所以他挑选的经卷更有价值。伯希和先在北京将部分经卷装裱,在六国饭店进行了展览,然后把它们运往法国。

 

    六年后,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又买走了经卷600多件,装满了5大箱。在此期间,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人也先后从王道士手中买走了大量的经卷。这些不远万里来到莫高窟探宝的外国学者,没有受到任何限制。然而却没有一位中国学者前来。

 

    直到听说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以后,清朝廷才意识到这些藏经的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保护它们,而是千方百计想把它们窃为已有。1910年,清政府决定把剩余的藏经洞经卷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会失窃一部分,这是藏经洞经卷最大的劫难。

 

    藏经洞的发现,让敦煌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它和殷墟甲骨、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中国文献四大发现,而藏经洞的文献,无论是从时间、内容方面来说,还是从数量和价值等方面来说,都堪称举世无双。这为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