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干-国神 国神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 历史中的比干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 商朝的国都原在亳地(今商丘),几经搬迁,最后定在殷地(即今安阳小屯村),所以这时的商朝又被称作殷商或殷朝,纣王亦被叫作殷纣王。 比干是殷朝的政治家,是殷朝皇室的重臣,曾在国王左右辅佐国政。比 纣王继位后,开始也确实干了一些好事。他聪明机敏,勇敢过人。率军征服了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在战场上,纣王往来冲杀,无人能敌。在纣王南征期间,比干代理朝政,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纣王凯旋,比干步行几十里前去迎接。那时,君臣团结,国力强盛。 不久,纣王就骄傲起来。他认为四方归顺,天下无敌,于是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宫殿,建“酒池”“肉林”,搞得劳民伤财,百姓们苦不堪言。王宫里朝朝笙歌,暮暮曼舞。纣王受妲已迷惑,沉缅于酒色,不理国政,朝纲不振。 纣王不仅生活腐化堕落,而且越来越暴虐无道。他听信妲已的话,制造了“炮烙”的刑罚惩治反对他的人。“炮烙”就是把空心的铜柱涂上油,把人绑在柱子上,然后在柱子中间烧红炭火,把人烤烙而死。 纣王亲近奸佞,排斥忠良,残害百姓,变成天怒人怨的 比干想到自己是国家元臣,责任重大,他苦苦相劝,纣王不听。他叹息说:“主上有过错不劝谏就是不忠,怕死不敢说真话就是不勇敢,即使劝谏不听被杀,也是尽到了忠臣的责任了。”于是下决心冒死强谏。纣王被责问得无言以答,就问比干:“你为什么要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我为的是叫你痛改前非,保住商朝的江山。”比干连续三天进谏,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现在我要拿你的心来验看一下!”于是就命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赏,并且用火焚毁比干的王的叔父,由于直谏纣王以死相争,被摘心而死。由于比干没有“心脏”,玉皇大帝以为他是没有心计、也不斤斤计较,看待事情也不偏颇,所面。为掩饰妄杀大臣的罪恶,纣王还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 残忍的纣王杀害比干后,还要将比干满门抄斩。比干的妻子怀有身孕,跑到一树林中躲了起来,生下一子,名坚。纣王派兵去寻找,要“斩草除根”,找到比干妻子藏身的地方,问她怀中儿子姓什么,她急中生智,说“姓林”,于是躲过了灾难。周武王灭商之后,查知坚是比干后裔,赐其姓“林”,比干就成了林氏始祖。 民间信仰《封神榜》中,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也就是一颗天生有七个洞的珍奇心脏,因此被妲已要求剖出来供纣王观赏。比干因姜子牙的法术保护,服食神符後可以保护五脏六腑,剖出心脏後仍然不死;但剖心後若在路上遇见人卖无心菜,比干必须问他人若是无心如何,若卖菜人回答人无心还活则比干可保不死;若卖菜人回答人无心即死,比干就会立即毙命。结果比干剖心後遇见卖菜妇人,询问後妇人回答人无心即死,比干登时血流如注,大叫一声一命呜呼。後来周文王灭商成功,姜子牙追封比干为文曲星。 ![]() 比干-比干典故 《封神榜》记载,商朝纣王被坦己〈九尾狐〉所迷惑,丧德败行,荒淫无道,巅倒伦常, 又信费仲、尤浑等佞臣至朝政腐坏,丞相比干身为纣王的叔父,责无旁贷,不时力谏纣王,但被坦己等人视为眼中钉。 一晚,比干应纣王之命赴鹿台迎接群仙降临,当酒过三巡之后,他发现坦己及其所请来的神仙全是妖狐化身,于是暗中请镇国武成王黄飞虎诛杀坦己的狐族,因此更令坦己含恨在心,设下毒计杀害比干。 一日,坦己面带病容地对纣王假说自己心病复发,绞痛难当,记得幼时曾得异人相救,以玲珑人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就愈,但若无玲珑心则此命休矣,坦己又虚言比干是一位忠贤之臣,其心必定是七窍玲珑,可借一片食之,病愈即还给他,纣王信以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 比干闻之,既怒且惊,慌忙中打开了姜子牙留下的锦囊来看,内藏有符诀及救命法术:将符烧灰入水,饮服于腹中可护住五藏六腑;剖腹摘心之后,在路途中若见有人卖'无心菜’,你就要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卖菜人若是答:'人若无心还活!’你便不死;但卖菜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你就即死矣!比干顾不得那么多,即依照锦囊内的方法去做! 他到了朝殿之上即破口大骂:'坦己贱人!我死冥下,见先帝无愧矣!’又泣:'成汤先王!岂知纣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遂即拔剑剖腹,但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往腹内摘心而出,掷在地上,掩袍不语速往城门外去。 比干一言不发,骑马飞奔跑了好几里路,忽然听见一妇人大叫卖无心菜,比干勒马即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登时大叫一声血如泉涌,一命鸣呼去了。 后来,姜子牙助周灭纣成功,奉元姶天尊的法旨封神,而比干被追封为' ![]() 比干-比干庙 殷太师比干庙位于中国河南省卫辉市城北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 比干庙院内碑碣林立,有百余幢。特别是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1963年列为省重点文物。这是一通集文学与书法价值很高的石刻珍品。文内颂扬了比干“千金岂其吾珍兮,皇与宝余所中”的爱国主义节操。历代金石集录多有收载,素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 公元1917年和1934年,林森曾两次派代表来卫辉祭谒,拟大规模重新修建,创建“国粹大学”,弘扬比干“民本清议,士致于道”的佳说。河南省政府1963年列入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列入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从1993年以来,卫辉市连续举办了比干诞辰3085-3090年纪念活动,先后有26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团体,数万名林氏后裔和国内外游客在卫辉寻根问祖、旅游观光。近年来,随着寻“根”和旅游浪潮的兴起,卫辉市人民政府动员全市各级单位和民众广筹资金,综合修建,以崭新的风貌迎接海内外游人和林姓儿女的光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