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林姓祖源,比干庙内思祖

 林旭生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林旭生,于2015年11月1日】

再次陪父亲回到了卫辉,对于卫辉,我每年至少要回一两次,因为这里曾是我的第二故乡。从新濮公路起,沿着进卫辉城的比干大道一直向北,可到达比干庙村的比干庙。太多次来这里了,但让我惭愧的是竟没有一次认真地描述过这座庙堂,而对林氏后裔的我来说,这里还是“林家祠堂”。

一、比干

我最早知道“比干”这个名字是在懵懂孩提时,父亲告知我,比干是我们林氏的先祖,自这之后才知道这个“人名”的背后是位三千多年前的“名人”。小学四年级,在河南师范大学上学的本家舅舅来我家做客,才跟着那时比较耀眼的大学生身份的舅舅第一次去了趟比干庙,在庙院内第一次知道了林氏的先祖比干在他所处的乱世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忠烈之事。初中时,《封神榜》正处于热播时期,我也是每集必看,其摘星台的一幕把我感动的都哭了。

初中一年级历史第六课,讲到殷纣王荒淫无道,建酒池肉林,生灵涂炭,且穷兵黩武(当时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夷和西歧),在内外交困下,殷室三贤的箕子被囚、微子逐放,唯纣王的叔父比干还在劝谏纣王,最终被剖心致死。《史记》载: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

毛泽东主席也曾写过描述殷纣(帝辛)末年的文章,但和现存绝大多数描述纣王形象的评论主旨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商王朝的毁灭和奴隶政策没做好有一定关系,并且认为殷纣王还是一位能文能武的人才。毛泽东是按照三千多年前的时局来讲,敌对的东夷对商王朝的国家安全影响也很大,“牧野之战”的失利缘自主要兵力被调往了东夷战场,而临时组织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敌周军主力。

牧野大战之前,纣王东征,周国趁机发兵至会盟(现孟津县会盟镇),比干赶紧献策调东征主力回师黄河渡口布防,周武王见状主动撤兵,并派使臣对纣王声称原为演习,会遵照之前的约定不再出兵。比干在阻止纣王撤兵时被恼怒的纣王剖心致死,待商朝的主力撤走后,周国军队抢渡黄河成功后,长驱直入,经牧野大战(奴隶倒戈),最终武王攻克了都城朝歌(现淇县)、灭商立周。

毛主席在感叹文武全才的纣王帝辛亡国自焚的同时,是否也会想到蒋某人败退Taiwan时的唏嘘不已呢?!这世间有才的人很多,但有才不等于有德,有才(或财)也不应是人生的全部,“隋炀帝擅歌舞、南唐后主擅诗、北宋徽宗擅画、明崇祯帝勤俭......”,但有才的他们因为“德不配位”而丢掉了江山、丢掉了性命。所以,自古以来都有谚语,“天下乃有德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失德的纣王,即便“殷有三贤”(箕子、微子、比干),但迫使三贤陨落后,自己及国运也就到头了。

二、比干庙

不管是正史还是神话,比干因忠于职守而死,其光辉事迹被不断放大,加之封建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忠君爱国”,所以后世对其墓地不断修缮,至北魏太和年间开始建庙,明代孝宗时期重修,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古建筑群均为明代重修。

在民间的神话传说里,比干死后被封为文财神、文曲星。但在民间的三百六十行里,比干还被尊为裘皮行业的祖师爷,据史记载,比干曾在大营为官,关心民生发展经济,发明了硝制熟皮技术,使得老百姓解决了穿衣温暖问题。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很多内容也来源于民间传说,其有描述“比干火烧轩辕坟狐妖,将熏死的狐狸剥皮制成裘皮大衣献给纣王以警戒苏妲己”一幕。除这些传说和演义化的小说,比干及其死后的比干庙里还有诸多的“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仁:比干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他的丞相,比干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不满,多次向他谏阻,纣王不听,比干最后只好以死相谏。

天下第一庙: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余年,庙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碑碣林立,在比干庙正南方有比干石雕像、牌坊、环境幽深,还是林氏后裔祭谒的圣地。天下第一墓:比干墓是第一座史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庙,称为天葬墓。天下第一碑:比干庙里有个石碑,是孔子用剑刻的碑,上书“殷比干莫”几个字,因为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唯一真迹,被称为“天下第一碑”。因为碑下就是土地,所以孔子写个“莫”而不是“墓”字。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这年春天他从鲁国来到了卫国,住在大夫颜仇家里,汲县属卫国管辖,孔子在卫得不到卫灵公重用,他就带着徒弟到匡城蒲乡,经过牧野,忽然车子坏了,他问左右这是什么地方?答曰:卫地。孔子非常激动,说这是仁人之墓,恭敬举行了祭奠,挥剑刻下四字“殷比干莫”。“莫”与“墓”在古代是通假字。

三、林氏根

我十岁那年,举家由洛阳新安迁到卫辉,在“二完小”班上报名时才发现有同学对我的姓氏挺感兴趣。慢慢长大了,才知道卫辉虽然是林姓发源地,但林姓人极少,后来的林姓人也大都是和我家这样的外来户。

在庙内,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十七年,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是国内仅有的一方追溯林氏起源的石刻文物。碑文云:“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

比干庙大殿的两旁分别是“三公世第”殿和“后德配天”殿,前者殿供奉的是林氏三公:林坚公、林禄公、林放公;后者殿供奉的是妈祖--林默。坚公,是林氏得姓始祖,是比干的遗腹子。

比干遇害后,夫人陈氏身怀六甲,带着侍女逃到林滤山中避难。她们住在树林掩映的石洞里(现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后来,夫人生下儿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取胜,念比干忠烈,后封坚为博陵公。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赐姓,拜为大夫,食采西河。林氏至此,开始枝繁叶茂。

关于林姓渊源大多数的记载是如以上所述,但小时候听新安老家村里老人所说的林家先祖得姓的由来,与比干庙内碑文记载稍有出入。比干是林氏先祖的大体意思相同,出入点在于“比干被杀之前就已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孩子从朝歌(现在的淇县)逃到林滤山(现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中,被纣王追兵盘查时,乔装打扮的两兄弟事先已商量好了改姓易名,各自手抱一颗柏树称自己为林姓山民,从而躲过了杀身之祸”。现存坚公是比干公的遗腹子一说,意味着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要重新去分析。从比干遇害时所查到的64岁年龄上判断,作为帝辛的叔父,过了古稀之年还没有孩子,很难想象先祖母陈夫人高龄怀子上的合理性,毕竟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商王朝的医学和饮食上不会太精进多少。这一点上,要么比干被杀时的年龄记载有误,要么原来的传闻有一定夸张,而新安林家祖上所传比干公被害前,儿子双双出逃改姓为林的描述还合理一些。这篇游记不钻牛角尖,这段林姓起源也只是客观地把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吐露出来,全文描述还是为了对先祖比干公的祭拜。

1917年和1934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作为林氏后裔,曾两次派代表来卫辉祭谒,拟大规模重新修庙,并计划创建“国粹大学”,弘扬比干“民本清议,士致于道”的佳说。无奈抗战进入胶着状态,华北沦陷,卫辉被日军占据,所以此计划一直未能实施。

自1992年始,卫辉市政府就会组织承办每年一届的比干诞辰纪念大会,日期定在四月初四,其第一届也是规模最壮大的一届,当时适逢“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最火热的时期,印尼、马来、泰国等林氏富商到卫辉后除了拜祖,还捐助了大批善款。近些年来,每次来比干庙,都能发现庙宇增色不少。“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先祖忠烈公比干的精神,继往开来、永世长存,作为林氏后裔,我骄傲。

~~~

附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