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对朝鲜( 韩国) 人的特殊称呼—“ 棒子”, 虽然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这是一个蔑称, 但在追述这个词的词源时, 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高丽棒子”与朝鲜人种植玉米有关。朝鲜人因喜食玉米,常在秋冬时节将收获的玉米挂满房前屋后,而玉米在中国北方又被称作棒子,于是中国人便称朝鲜人为高丽棒子。不过这种说法基本可以否定,因为朝鲜人基本上是不种植玉米的,而且玉米传入朝鲜半岛的历史也很短,种植业不广泛,所以说法中那种玉米挂满的情景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 
还有人认为,在“满洲国”时期,日本人为了强化对中国东北的统治,从朝鲜半岛迁来大量朝鲜人。这些朝鲜人依仗日本的势力,常常欺压中国人,动辄挥舞朝鲜妇女使用的洗衣棒殴打中国人,于是中国人便把朝鲜人称为高丽棒子。 但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因为许多史料显示,“高丽棒子”的称呼在清代就已出现,该词汇的形成绝不可能晚到“满洲国”时代。 
黄普基通过查阅史料后曾在2012年指出“ 棒子”一词源于朝鲜时代对奴仆的称呼“ 帮子”。他解释道, 在燕行途中, 朝鲜使臣们用棒子责打奴仆的场面十分残酷,这给清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当时的清人便开始以讹传讹, 称呼这些朝鲜奴仆为“ 棒子”了。而后, 使团中的奴仆越来越多, 加上他们在清国常常做些明抢暗偷的勾当, 所以清人逐渐对他们深恶痛绝, 这种痛恨甚至波及了整个朝鲜使团,于是“ 棒子” 这个词也就随之慢慢地演变成了清人对所有朝鲜人的一个蔑称了。 通过《燕行录》我们了解到, 清人但凡见了那些跟随于朝鲜两班身边,衣着不甚华丽的随从, 都会称之为“帮子“。 
余书曰:“ 白身无官, 闻角山寺好景致, 特来游玩, 敢问列位, 住在何处? 来此何干?”诸人见余书, 或曰:“他言无官是撒谎。” 或曰:“两帮子跟来, 必有官品。” 所以, 在朝鲜两班看来,“ 帮子” 是清人对奴仆的称呼。 生活在清康熙时期的王一元在其《辽左见闻录》中的一段记述:朝鲜贡使从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谓之“棒子”。其国妇女有淫行,即没入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齿于齐民。鬓发蓬松,不得裹网巾; 徒行万里,不得乘骑; 藉草卧地,不得寝处火炕。盖国中之贱而劳者。 根据王一元的说法,“棒子”乃朝鲜国的贱民,他们出身低微,常在衙署充当官役。

乾隆年间修订的《皇清职贡图》中有这样一段话:“朝鲜国民人, 俗呼为高丽棒子”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高丽棒子”的说法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爱历史”一家专门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的网站,专注照片十余年。请记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