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道教的最高经典

 hdpingxu 2015-09-19

 



《道德经》,即《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是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来被道教奉为最高经典。


《道德经》的作者姓李,名耳,又名老聃,人们尊称他为“老子”。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本是周朝管理王室藏书的史官,因目睹周朝逐渐衰微,打算退隐。他离开周朝的京城一路西行,经过函谷关时,遇到了关令尹喜。受关令尹喜的嘱托,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就是《老子》五千文。汉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时,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为《道经》,后四十四章名为《德经》,《道德经》因此而得名。从唐玄宗时期开始,《老子》又被尊称为《道德真经》。


《道德经》是道教的最高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部道教典籍,它拥有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管理、文学、美学、修身等各个方面,因此《道德经》的思想具有跨越历史、跨越宗教、跨越文化的永恒价值。


有人说,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那么,《道德经》就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哲学著作。《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围绕“道”展开。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和主宰,但“道”是一种混沌的状态,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然无为,这也是《道德经》一书的主旨。老子把道比作水,因为它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又甘居下流,不与万物争先;它如水一样柔弱,却又能使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臣服;它如江海一样能包容万物,因而能使百川归附,气象博大。《道德经》还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存在;事物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矛盾存在与相互转化的规律。


《道德经》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道德经》中讲无为的地方很多,例如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好像煎小鱼不能常常翻动一样,不能朝令夕改,否则百姓就会无所适从。老子还描绘出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图画,在这个国度里,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来往。


《道德经》还包含着很多修身的准则,例如淡泊名利,重视生命。《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答案很明确,那就是生命是第一位的。


由于》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历代以来,为《道德经》作注解的人很多,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僧人道士,都对《道德经》情有独钟。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有御注《道德经》流传至今;历代学者,像宋代的朱熹、王安石、苏轼、司马光,近代的严复、魏源等等,可以说,不论他们的思想属于哪一派,也不论他们的思想是激进还是保守,都不约而同地关注《道德经》;甚至那些皈依佛门的僧人,也有不少人曾经为《道德经》作注解。元代道士张与材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可见《道德经》受关注的程度之高。


由于为《道德经》作注解的人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各异,他们的理解角度也不同,有的视之为养生书,有的视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视之为兵书……千姿百态,因此可以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经》。在《道德经》的众多注本当中,西汉文帝时期河上公的注本和三国曹魏时期王弼的注本是比较早的,也是最流行的本子。当然,这个“早”也是相对的。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道德经》又有了更早的版本。


一种是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写本,共有两种,分别称为甲本和乙本。马王堆是西汉初年的墓葬,由于《老子河上公章句》是东汉时期的人托名河上公所作,所以,帛书《老子》实际上比《老子河上公章句》要早。


另一种是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竹简本《老子》,分为甲、乙、丙三组。郭店楚墓是战国中晚期的墓葬,这说明竹简本《老子》是战国中晚期以前的典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版本。由于在古代,一本书从完成到流传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所以可以判断,《老子》的成书当不晚于战国初年。这也印证了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的说法。


《道德经》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世界的文化财富。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已有一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外就是《道德经》。


摘自《济世度人——八仙传说及其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