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题(2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答案
1、大半夏汤的药物组成是: B
A半夏、竹茹、白蜜 B半夏、人参、白蜜 C半夏、陈皮、竹茹
D半夏、茯苓、竹茹 E半夏、人参、陈皮
2、肾着是: E
A寒邪痹着于肾 B湿邪痹着于腰部 C风邪痹着于腰部 D瘀血内着于肾
E寒湿痹着于腰部
3、《金匮》中,治未病的涵义是: C
A未病未治 B 早期治疗 C既病防传 D谨防误治 E适时治疗
4、病人语声喑暗然不彻者,为: C
A头中病 B骨节间病 C心膈间病 D腹中痛 E心中坚
5、阴毒的主症是: E
A咽喉痛 B唾脓血 C面赤斑斑如锦纹 D目赤如鸠眼
E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6、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宜: D
A乌头汤 B乌头桂枝汤 C大乌头煎 D乌头赤石脂丸 E赤丸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其病机属: C
A肝气郁滞 B瘀血内阻 C气滞血瘀 D水饮停聚 E寒邪束肺
8、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治宜选用:D
A小青龙汤 B厚朴麻黄汤 C小青龙加石膏汤 D射干麻黄汤 E越婢加半夏汤
9、下列诸方,何者配伍了相反的药物: D
A十枣汤 B木防已汤 C已椒苈黄汤 D甘遂半夏汤 E大黄甘遂汤
10、栀子大黄汤的组成中不应有哪一味药物: D
A栀子 B大黄 C枳实 D茵陈 E香豉
11、风水与皮水的鉴别诊断要点是: C
A脉浮与否 B浮肿按之没指与否 C恶风与否 D 小便利否 E有汗与否
12、支饮的症状是: D
A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B水流胁下,咳唾引痛
C水停四肢,身体疼重 D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E胸胁支满,目眩,心下痞闷
13、黄土汤中的反佐药是: D
A干地黄 B阿胶 C甘草 D黄芩 E以上都不是
14、大半夏汤证的主症为: E
A呕而胸满 B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四肢厥冷
C胃反,吐而渴欲饮水 D诸呕吐,谷不得下 E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5、“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本证病属:C
A阴虚寒甚 B血虚内寒 C血虚湿热 D脾虚寒湿 E冲任虚寒
16、治疗产后下利虚极,方选: B
A白头翁汤 B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C诃黎勒散 D桃花汤 E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7、腹满,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清涎,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脉细而迟。治当选: B
A大建中汤 B附子粳米汤 C赤丸 D理中丸 E吴茱萸汤
18、气不化津而致消渴,小便不利者,治宜选用: B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蒲灰散 D滑石白鱼散 E茯苓戎盐汤
19、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E
A历节 B伤寒 C风痹 D血痹 E湿痹
20、奔豚汤的主药是: E
A甘草 B川芎 C半夏 D生葛 E李根白皮
B型题(10分):每个备选答案可用一次或几次或一次也不用
A桂枝附子汤 B白术附子汤 C甘草附子汤 D防已黄芪汤 E桂枝汤
21、风湿在表,表阳虚而风邪偏胜,宜用: A
22、风湿在表,表阳虚而湿邪偏胜,宜用: B
A甘草泻心汤主之 B苦参汤洗之 C半夏泻心汤主之 D生姜泻心汤主之 E雄黄熏之
23、狐惑蚀于前阴,治用: B
24、狐惑蚀于后阴,治用: E
A茵陈蒿汤 B茵陈五苓散 C小建中汤 D栀子大黄汤 E硝石矾石散
25、黄疸,湿重于热者,治用: D
26、黄疸,热重于湿者,治用: D
A当归贝母苦参丸 B防已茯苓汤 C蒲灰散 D葵子茯苓散 E栝蒌瞿麦丸
27、治疗妊娠血虚湿热,气郁化燥而小便难者用: A
28、治疗妊娠气化受阻,水气内停而小便不利者用: D
A泽泻汤 B葶苈大枣泻肺汤 C厚朴大黄汤 D十枣汤 E大青龙汤
29、治溢饮宜用: E
30、治悬饮宜用: D
D型题(5分):选择五个备选答案中的两个相互之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
31、干呕,吐涎沫,主治方剂为: AB
A半夏干姜散 B茱萸汤 C半夏泻心汤 D生姜半夏汤 E橘皮汤
32、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汤证的病机是: AD
A阳虚阴凝 B脾虚不运 C肺气失宣 D水饮不消 E营卫不和
33、蒲灰散的功效是: AC
A清湿热 B散寒湿 C利小便 D发汗利湿 E逐水
34、虚劳病总的脉象是: AD
A大脉 B细脉 C弱脉 D极虚脉 E缓脉
35、百合病变成口渴者: AE
A栝蒌牡蛎散主之 B百合滑石汤主之 C百合地黄汤主之
D滑石代赭石汤主之 E百合洗方主之
X型题(5分):选择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36、治疗产后腹痛的方剂有:
A枳实芍药散 B当归生姜羊肉汤 C下瘀血汤 D小建中汤 E大建中汤 F乌头汤
37、头目眩晕可见于哪些汤证:
A泽泻汤证 B五苓散证 C苓桂术甘汤证 D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E防已茯苓汤证 F越婢加半夏汤证 H枳术汤证
38、治疗黄汗病方剂有:
A芪芍桂酒汤 B厚朴大黄汤 C桂枝加黄芪汤 D大承气汤 E大黄甘草汤
F大黄硝石汤
39、大黄 虫丸证的症状是:
A身体羸瘦 B腹满不能饮食 C肌肤甲错 D两目黯黑 E腹痛 F往来寒热
40、风湿在表,禁大汗出的理由是:
A风为阳邪,易于表散 B湿为阴邪,不易速除 C大汗出者,风去湿存
D徒伤阳气,病必不愈 E大汗表虚 F风邪不用汗法 二、传统题:(60分)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1分) 1、实脾 2、疢难 3、陷经 4、 痛 5、腑肿 6、振振身目闰 剧 7、白汗 8、心悬痛 9、胁下逆抢心 10、目如脱状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1分) 1、病痰饮者,当以( )和之。 2、诸呕吐,( )小半夏汤主之。 3、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 4、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 )谓之痰饮。 5、胸痹缓急者,( )。 6、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 7、心中痞,( )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8、夫病痼疾,加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也。 9、语声啾啾然( )头中病。 10、妇人怀妊,( )当归芍药散主之。 (三)判断题:(5分,每小题1分,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柏叶汤用马通计合水煎药。( ) 2、皮水见手足厥冷者用蒲灰散主治。( ) 3、当归散和白术散均治胎动不安。( ) 4、泽漆汤用东流水煮药。( ) 5、悬饮为饮停于膈。( ) (四)原文析题(5分)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五)简答题:(8分,每题4分) 1、《金匮》首篇对病因是如何分类的?
2、何谓胃反?其病机如何? (六)论述题(22分) 1、何为“胞阻”?胶艾汤证如何辩证施治?(7分) 2、论述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主症和主治方剂。(7分) 3、何为远血、近血,其主方证治有何不同?(8分)
金匮试题答案:(2) 一、选择题:(40分) A型题:(20分) 1.B 2.E 3.C 4.C 5.E 6.D 7.C 8.D 9.D 10.D 11.C 12.D 13.D 14.E 15.C 16.B 17.B 18.B 19.E 20E B型题:(10分) 21.A 22.B 23.B 24.E 25.B 26.D 27.A 28.D 29.E 30.D D型题:(5分) 31.A 、B 32.A、D 33.A、C 34.A、D 35.A、E X型题:(5分) 36.A、B、C 37.A、B、C、D 38.A、C 39.A、B、C、D 40.A、B、C、D 一、 传统题:(60分)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1分) 1、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2、疢难:即疾病。 3、陷经:意指经气下陷,下血不止。 4、 痛:指腹中拘急,绵绵作痛。 5、腑肿:与肤通,肿指皮肤浮肿。 6、振振身目闰 剧:谓全身振颤动摇很厉害。 7、白汗:指剧痛而出的冷汗。 8、心悬痛:指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 9、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10、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之状。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1分) 1、(温药) 2、(谷不得下者) 3、(防已黄芪汤主之) 4、(沥沥有声) 5、(薏苡附子散主之) 6、(宜大承气汤) 7、(诸逆心悬痛) 8、(当先治其卒病) 9、(细而长者) 10、(腹中疗痛) (三)判断题(5分,每小题1分) 1、∨2、∨3、∨4、∨5、× (四)原文分析题(5分) 答:本证由肝阴不足,心血亏虚所致。肝阴不足则生内热,虚热扰及心神, 心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所以虚烦失眠(此外,临床还可见心悸、盗汗、头 目眩晕、咽干口燥、脉细数等症)治以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五、答简题:(8分,每题4分)
答:1、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络受邪,二传入脏腑,为内所因;二是皮肤受邪,仅在血脉
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其病在外;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胃反又称反胃,是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食物的一种病证,属呕吐范畴,
其病机是脾胃虚寒,不能腐熟和运化水谷所致虚寒之气上逆。 六、论述题:(22分) 答:1、妊娠下血又腹中痛者,乃冲任失调,阴血下漏,以致不能入胞养胎,故称为胞阻或胞漏。妇人下血之证,常见以下三种病情:一为经水淋漓不断的漏下;二为半产后的下血不止;三为妊娠胞阻下血。三者虽其原因有异,但其病机相同,总由冲任脉虚,阴血不能内守所致。故均用胶艾汤以调补冲任,固经养血。胶艾汤主要以四物汤养血和血,阿胶养阴止血,艾叶温经暖宫,甘草调和诸药,清酒以行药力,诸药合用,既和血止血,又暖宫调经,亦治腹痛,安胎,实为妇科中要方。 2、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伤寒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或因情志方面刺激,郁而化火。 二者均可导致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受累从而导致百合病。百全病主症,可归纳为两大证侯群,一是不正常的精神状态。表现为神态、语言、行动、饮食、感觉方面的异常。如神志恍惚不定,常默默不语,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意欲食,复不能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二是阴虚内热证。即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百合病治以养阴清热,用百合地黄汤主治。 3、血,大便在先,便后出血,血来自直肠以上部位,称远血。下血,先血后便,是为近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