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让我尊敬的老师

 江山携手 2015-09-19

                一位让我尊敬的老师

   

   信箱里有位陌生的来信,这位教师也在我的博客上提醒我有信发我。我看了之后,回复了疑惑。然而这位教师还不甘心,非要我给几篇学生的习作打分,评论一番。

   不简单,不简单的行为与要求。是啊,干任何事情,没有一股追问到底的精神能办成事吗?

   我受此感动,就答复之,打分之,评点之吧。为了学生,为了这位执着的教师,也为了自己。

                     

一、老师的来信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冒昧的打扰一下,我是泰安肥城一中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叫安国彬。经常光顾您的博客和阅读您的书籍,每一次都有很大收获,特别是您的《深度教学》,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很大。

在阅读您的博文时,有些疑惑自己想不明白,想请您赐教一下。您在博文《 学会事例的分析》中提到:高考作文现在存在两大模式化,阅卷专家坚决反对。这两大模式是:一是三个过渡段单一,分别占一行。二是三个事例联排罗列,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段;或者小标题是名人名言,然后全是人物事例,这也是模化。对于“三个过渡段单一,分别占一行。”是怎样理解的?在前面我看到您给源县一中的一个高一学生修改一篇记叙文《诗意的生活》时也是过渡段单列的?如“一缕花香,几盆蝶兰,一脸微笑,我读出了外公的诗意。”单独列段。在《生活告诉我》时,您把“生活告诉我爱在师生间,不是老师那份勉励与温暖的一席谈话吗?”也单独列段的?您说的难道不是指的这种情况?“单一”是指单独列一段吗?

老师,如果要过渡,又该如何操作?用什么方法呢?

老师,您能把您在博文《 学会事例的分析》中提到的这两种模式作文得分低的例文和这次讲课的录像,还有一些典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发到我的邮箱里吗?我急切想得到您的指点和帮助。

我按您讲的记叙文的模式指导学生进行了写作,有几篇文章,我感觉不错,但没底,想请王老师打个分数和点评一下。

最后,能否要您的电话号码?谢谢我老师百忙之中解答我的疑问和对我提供帮助。

此致

敬礼!

                     安国彬

                          2014-10-26

 

我的答复 :

   过渡段单一,我主要是指议论文。当然记叙文也可以参考。改正的方式就是,过渡段占两行嘛。我以前的作文及指导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也要跟上时代脚步。

 

 

 

二、学生的记叙文习作

诗意的生活

2014级18班 郭静文

天空像是随手打翻了墨水瓶般渲染开千丝万缕的蓝,碧绿的草地散发出独特的泥土的清香,五颜六色的风筝下嬉笑的孩子在追逐打闹,高大的槐树投下浓郁的阴影,清闲的人在谈笑乘凉。整日忙碌行色匆匆的人们啊,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的诗意了吗?

一辆单车,一缕阳光,一路槐香,便是诗意的生活。

清晨拉开厚重的窗帘,阳光漫进来给每一个角落染上温暖的颜色,掬起一把凉水使每一根困倦的神经末梢变得清醒。就这样带着和阳光一样明朗的心情踏上单车,穿梭在槐树投下的层层叠叠的阴影里,穿梭在树叶缝隙透下来的点点阳光里,穿梭在浓郁的槐花香气里。漫无目的地骑行,只是为了单纯地看看这座宁静而简单的城市。车轮碾过带起一些细小的灰尘,清晨的太阳为偶尔路过的行人拉起温暖的影子,明净的橱窗里有人低声交谈,满地淡黄色的槐花瓣铺成一行抒情诗。我,和一辆单车,迎着诗意,穿越了青春,穿越了四季。

一杯浓茶,一把藤椅,一本藏书,便是诗意的生活。

午后的时光温暖又漫长,忙碌了一上午的身心在此刻终于可以得到歇息。温热的开水冲入茶杯,看着嫩绿的茶叶在清澈的液体中旋转升腾,整杯溶液都染成了透明的翠绿色,呷入口中,舌尖感到甜丝丝的苦涩,心情也变得无比宁静了。在这样的时光里我翻开一本好书,白纸黑字都是跳跃的音符,谱写着优美舒缓的乐章。在淡淡的墨香里,在微微摇晃的藤椅里,看到保尔·柯察金与命运的顽强斗争,罗密欧与朱丽叶凄美的结局,几千年前有个人站在河边大声地说逝者如斯夫。就这样静静度过一下午的时光,一个人诗意芬芳的时光。

一副耳机,一支铅笔,一辆列车,便是诗意的生活。

车窗外的风景逾退逾远,耳边循环着最适合旅途听的音乐,隐隐约约伴随着火车与铁轨有节奏的撞击声。车窗外是从未见过的世界,高低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麦田,清净自然的乡村,人来人往的站台。轻轻哼着歌用铅笔细细描绘那些沿途的景象,然后再把它们染成清新的彩色。坐在火车内,视界前所未有的广阔,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平线,心境也随着视线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充满诗意的地方。

日星隐曜,四季轮回,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整日忙碌行色匆匆的我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的诗意了吗?

 

我的点评:

这个学生文采很好,描写景物飞扬之。结构也可以,简洁而明快。但是每个段落的细节需要再加强。本文中三个核心段落都是写景,具体的表现人物与思想境界的细节很少。如第一个镜头,可否这样写,在写自己上学路上,可以加一个生活的片段啊。我的修改如下:

 

单车穿行在槐花香里,穿行在早晨的阳光里,穿行在晨练的老人与年轻人的慢跑与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里。什么是诗意?我觉得我的单车就穿行在诗意里。

“豆浆,热乎乎的豆浆。”奥,一声温暖的叫卖,一个简陋的早餐点摄入了我的视线。对了,我也来一袋 豆浆吧。我停下车,走进了香喷喷的豆浆香味里。这是一位满脸春风的中年妇女,一脸的洁净,一脸的干练。“姑娘上学啊,豆浆有点热啊,小心烫着。”她一边忙活,还一边关爱着别人呢。我又踏上单车,当我回头看那个豆浆摊点的瞬间,我顿时觉得,这个摊点难道不是一首诗吗?诗意的叫卖,诗意的香味,诗意的关爱。这难道不是真正的诗意?诗意是在生活里的,有真诚的心,有真爱的生活,不就是诗意吗?

 

你的第二个读书的细节,还可以加一个读什么内容的细节,如柯察金的一个生活情景,自己受其感念,也是生活的诗意啊。第三个坐车的经历,如果加一个这样的细节:人人都在看手机,有的人在看平板电视剧,而有一位女大学生却旁若无人的看一本《席慕蓉诗集》如何?在这位读书人身上不也让人读出了诗意生活吗?

本文可得52分。

 

诗意的生活

2014级18班 宋若松

抬头看见唯美的夕阳——金色的光茫笼罩着静谧的世界,为大地渲染着最后一抹绚丽多彩,特别是那依稀尚存的暖意,在心头的柔波里荡漾。这种温馨的感觉,不就是我所追寻的诗意吗?

太阳快要落山了,树林里一群活泼的孩子正在那欢乐地玩耍,他们伸长手臂,扭动着腰肢,银铃般的声音荡漾开来。不料,一位小点的孩子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流泪了。我看见有两个大一点的孩子迅速跑过来,把跌倒的孩子搀扶起来。小孩子的泪也不流了。羞涩的阳光照在孩子粉嫩的脸上。“宝贝,你在哪里?”“孩子,快回家吃饭了。”一缕缕光伴着一声声焦急的呼唤,那是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啊!远处的袅袅炊烟被风吹散,消失在了一片柔和的阳光中。

这是一幅诗意的画卷,这种温馨的诗意,映在了活泼可爱孩子的童年,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深深地沉醉在这天真无邪的诗意里。

光亮一点一点黯淡下去,阳光似乎快撑不起自己庞大的身躯了。可最后一缕阳光仍然眷恋这美丽的小城,依旧在那地平线上久久徘徊。“咿——”不远处传来了一声婴孩的叫声,只见一位母亲,正推着一个可爱的孩子在小道上散步,夕阳洒在他的脸上,他露出满足的笑靥,甜甜地睡着了,母亲小心地抚摸着他的脸庞,嘴角勾起浅浅的微笑,眼角流露出浓浓的慈爱,露出了欣慰和幸福。

这是一幅诗意的画卷,这种温馨的诗意,映在了乳臭未干婴儿的梦里,我仿佛身临其境,恨不得融入在这至美至纯的诗意里。

灯亮了,老人们也牵着宠物出来散步,几个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人缓步走到一起,天南海北地聊起来,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你听听他们的欢笑:

“今天,你去参加同事儿子的婚礼了?挺热闹吧。”

“嗨,我今天参加一个商场的典礼,还领了纪念品呢。”

“这是我女儿给我买的衣服,看看很合适吧?”

一片片落叶随风落下,恰好落在保洁员的扫把下,被推成整齐的一排,在柔和的灯光下,汇成一条金色的长毯,阵阵暖意温暖着我的心田。

这是一幅诗意的画卷,这种温馨的诗意,映在了安逸自在老人的记忆中,映在了默默无闻保洁员的行动上,我深受感动,享受着这和谐美满的诗意。

放慢节奏,我懂得了观察,懂得了享受,懂得了品味诗意的生活。原来诗意无处不在,只是忙碌的我将其忽视而已。品味诗意的生活,品味生活中的温馨与美好。

 

我的点评:

这篇文章很好,注重了细节。但还需要挖掘生活的更细节的东西。所以我在文章里加了两段细节的文字。第一个细节,就是让大孩子关心小孩子,加上父母们的呼唤,就很有生活化了。第二个细节是老年人的对话,特别是女儿给买衣服的话语,也是孝心的呈现。

有的学生会说,这些是编得吧。在这里我要说,文章也需要合理的虚构。只要生活里有这样的事,就可以适当的合情合理的移就与嫁接。

本文可得55分。

 

 

为他人开一朵花

2014级17班 赵依然

   为他人开一朵友爱之花,不求浓烈芬芳,但求淡雅清香;为他人开一朵鼓励之花,不求明艳动人,但求清新馨芳;为他人开一朵关爱之花,不求妖娆多姿,但求亭亭玉立。

   为他人开一朵友爱之花,不需要多么复杂多么煽情的话语,患难,足见真情。

   胃里一阵翻腾,我皱起了眉头,额头上冒出了冷汗,感觉有什么东西向上翻涌,我立马向老师示意,急速地向厕所跑去。早饭吃的不合适,此刻我的胃里像有上百只老鼠在不停的抓挠,饭都吐出来了,胆汁还在向外涌。正当我在厕所里无助时,只见我的好朋友洋洋满头大汗的跑了进来,刘海还滑稽的粘成了好几撮,手里拿着我的水杯,边喘气边说:“快…快喝口,二楼接不了热水,我去四楼接的……哎……”我喝着这温情四溢的水,胃里好像不那么难受了,鼻子却酸酸的。

看,那朵淡雅清香的友爱之花,在那一杯水的滋润下,悄然绽放……

为他人开一朵鼓励之花,不需要太多语言,有时,一个眼神,足矣。

“呼—,下一个到我了,好紧张。”我的心里砰砰直跳。“下面有请06号选手。”听到我的名字,我往衣服上擦了擦手心上的冷汗,走到了演讲台上,腿不由自主的打起了颤。我小心翼翼的往下面看,看到了我的指导王老师,她正看着我。那眼神里,流露出丝丝的暖意,充满着信心与鼓励……那眼神里所包含的浓浓深情,一下子让我安下心来,仿佛在茫茫的大海里找到了可以栖身的礁石。我顿了顿,开始将我的演讲。我一开口,觉得整个场地都安静了,只有我和我的老师。而她,就一直以那种眼神,直到我讲完那句“谢谢大家”。

瞧,那朵清新芳馨的鼓励之花,在那个眼神的注视下,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为他人开一朵关爱之花,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生活中细微的点滴便可以折射出关爱的光辉。

午睡醒来,洗了把脸准备穿鞋出门,路过老妈卧室的时候发现她已经睡熟了。悄悄给她关上门,心里埋怨着:“我要是睡过头又得说我没心没肺。”边摇头边走到门口,发现我的鞋已经整齐的放在门边,钥匙,水杯,棒球帽按顺序在沙发扶手上放着。拿起塑料水杯,分明还是热的。“啊!原来老妈刚去睡觉!”我脸上顿时火辣辣的,“老妈晚上等到我那么晚,早上还得一早起来给我做早饭,唉……”关上门,走出去,外面的风很凉,但我心里暖暖的,像春风拂面,像火炉暖手,像阳光照身。

听,那朵婷婷的花儿,正在低吟着那首动人的歌谣。

为他人开一朵花吧!不求永恒,只为此刻流芳。

 

我的点评:这篇文章可以得满分。我觉得细节与语言都很出色。如果找毛病,就是第一段文采还需努力。扣题了,但太直白了。

 

 

为他人开一朵花

2014级17班 张文川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他人开一朵花吧,如夏日清泉,带来清凉,如冬日阳光,暖人心房。为他人开一朵花,生命芳香四溢。

为他人开一朵关爱之花,那是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

噪杂的音乐声再次响起,我迅速换好衣服,跑出家门,准时出现在那对聋哑夫妻家的大门,见到我,他们的脸上露出谢意的微笑,我拿起遥控器,点了首轻柔的歌曲——他们要给未来出世的孩子听,我认真地把音量调到合适,让它不再那么刺耳扰民招来抱怨,年轻的妈妈看着屏幕上的画面,眼里洋溢着幸福与欢乐。她微笑着,张开双臂,抱了抱我。

在关爱别人之中,我收获了感恩,收获了友谊。为他人开一朵关爱之花,让温暖永存。

为他人开一朵鼓励之花,那是善意的启发。

上午。阴天。教室里。一向坚强的我早已泪流满面,想到中考的失利我心如刀绞,紧握拳头,狠狠地朝墙面上砸了几拳,睁大瞳孔想把一切都恨恨地看在眼里。待人走光,我最后一次望了望教室,昏暗的光线映着冰冷的黑板与桌椅,无比的森冷与空洞;后面的墙纸已经裂开了口子,露出雪白的墙壁,仿佛在咧着嘴嘲笑我。 “努力了,就别后悔。”不知什么时候,邻班的的小倩已走到我的身后,她用手指了指窗外,透过窗户,我隐约看到了积云后面的太阳仍散发着迷人的光束。我沉默了,原来阴影不会永远遮住你的光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为他人开一朵鼓励之花,爱在你我之间,纵不熟知,温暖仍歌唱在心间。

为他人开一朵宽容之花,那是友谊的桥梁。

“够了!”她愤怒的转身离开,留我一个人在原地傻傻地站着,脑中又回想起她说的话:“我们是好朋友,而你却和别人一起议论我!”还未等我解释清楚,她已经疏远我了,误会就像丛生的野草,密密的生长着,渐渐把我们的友谊埋没。一个月后,在操场上,她递给我一封信,眼里充满了愧疚与懊悔,却不敢直视我,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开,待一字一句读完,我早已原谅了她,宽容了她。我拉起她的手,我们有说有笑的走出了操场。为别人开一朵宽容之花,和谐之音响遍大地。

为他人开一朵花,天空星星闪闪,照亮每个人的心房,为他人开一朵花,人间春色满园,鸟语花香。为他人开一朵花,芳香永存!

 

我的点评:本文可以得58分。选材很好,文笔洗练。有两点注意:一是过渡段要占两行,不然,太模式。如“为他人开一朵关爱之花,那是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为他人开一朵鼓励之花,那是善意的启发”,有些单一。二是交代事件要清楚。第一个事例,帮助邻居听音乐,还可以交代清楚一些;第三个事例“待一字一句读完”交代无细节,应该把信的几句话写上。可能更感人。

 

总之,这几篇文章都很出色。我要感谢这些同学的作文,感谢这些同学的灵动的文字。因为我们有缘,所以这触发了我的修改的冲动,写了上面这些点评文字。也请老师们与同学们批评。

                                          王玉强        2014.10.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