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肾与中医妇科的关系

 寂寞在繁衍 2015-09-19

“肾”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学对肾在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视,认为“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人之有肾,犹树之有根”,有“先天之本”之称。由于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补肾法在临床各科普遍应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于提高、巩固疗效,改善机体体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谈谈补肾法在妇科的应用。

     1 中医学对肾的生理认识

    中医学所指的肾,其生理功能较为广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肾主藏精 肾藏精有2种含义,一为男女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质,所谓“人始生,先成精”;一为“后天水谷之精”,是人体赖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并明确指出:“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说,肾气的盛衰是人体生殖、发育和衰老的根本。

    1.2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 《内经》谓“肾主骨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脑为髓之海”,认为髓和脑的生长、发育和充实与否,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又主藏五脏六腑之精气,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机体精力的充沛与否和意识思维活动的强弱,故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由此可见,大脑的部分功能为肾所主。

    1.3 肾为水火之脏 肾有阴阳。肾阴亦称“真阴”或“元精”,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所以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阳又称“真阳”或“元阳”,人体各脏腑均有赖于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其功能活动,是推动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肾阴肾阳同属于肾,是肾脏生理的2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阴液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推动阴液的能动力量,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此外,肾还“主水”、“主纳气”、“司二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呼吸功能和体表的感觉器官亦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医学所指的肾,既包括了泌尿生殖功能,还包括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的部分功能。

     2 肾在妇科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人体以脏腑为本,以气血为用,男女基本相同,所以一般疾病女子与男子无异。所不同者,女性在解剖上具有胞宫和女阴,在生理和病理上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4个方面。中医学认为这一切都与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解剖上、生理上,“胞络系于肾”,“肾司二阴”,而女性的月经正常与否、生殖能力的强弱和有无,又取决于肾气的盛衰;病理上,中医学认为妇科疾病的产生,不外乎在气、在血、属肾、属肝、属脾,但关键还是在肾。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一切疾病的基础,但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如气虚、血虚、脾虚、肝郁虽然可引起某些中医病证,但不一定出现妇科疾病,只有导致冲任失调后,才会出现妇科疾病。如脾虚,可出现腹胀满、食少便溏,但不一定出现崩中下血或子宫脱垂,只有在脾虚失于统摄而致损伤冲任后,才会出现崩中或子宫脱垂。在妇科疾病的某一阶段,临床表现可能以肝脾见证为主,但其根本原因往往是由于肾阳不足,不能上温脾阳,或因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所致。因此,治疗上在调肝健脾的同时,仍须兼以调补肾阴、肾阳,标本同治,才能获得理想疗效。“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属于肾,肾气的盛衰是冲任二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前提。由此可见,肾的功能对于女性的生理和病理处于关键地位。正因为如此,历代医家极其重视补肾法在妇科的应用。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阐述月经生理时,就是以《素问》所载“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之说为依据,阐发肾气、天癸、冲任二脉与月经、生育的重大关系的。赵献可谓“调经以养水为主”,“滋水必兼养火”。张景岳说:“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滋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论述月经病和妊娠期疾病时明确指出“夫经本于肾”,“胞胎系于命门……系命门者通于肾”,认为“摄胎受孕在于肾脏先天之真气”,而肾阴又是胎孕的物质基础,“肾水足而胎安,水亏而胎动”,因此治疗上强调肾精化血的重要性,提出“补精生血”的治法,发展了血源于脾肾的理论。总结出“补精生血,温润添精,血中补阴,气中补阳”等独特治法。

     3 补肾法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中医学对肾的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肾阴肾阳2个方面,而肾阴肾阳同居于肾,“火为水之主,水为火之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即所谓“阴阳互根”。所以,在治疗中必须阴阳兼顾,“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妇女经、孕、产、乳都是以精血为用,治疗中要处处照顾精血,临床用药在补阳时很少应用附子、肉桂等辛热刚燥之品,而多用温而不燥之味。此外,补肾还要注意平补、滋补、清补、温补之不同。平补法方中以益气填精药物为主,药物大都性味平和,无寒热之偏,适用于肾气虚而无明显阳虚或阴虚证候者。滋补法方中以峻补肾精血肉有情之品,再酌加滋肾阴之品,适用于肾精亏损的证候。清补法是补肾方中加入滋阴清热泻火的药物,性味偏于甘寒或苦寒、咸寒,具有滋阴生津、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阴虚津亏或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的证候。温补法方中在益肾气填肾精的基础上再加入温助肾阳的药物,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证候。

   阴虚、肾阳虚是导致许多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导致一切妇科疾患的原因。在强调补肾法在妇科临床应用的同时,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健脾和胃、养血调肝、调理气血等妇科常用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