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阿里小米抢着给用户发放贷款,会颠覆传统金融机构吗?

 苏睿思 2015-09-19

微信最新版在“钱包-银行卡”一栏下方新增了微粒贷。看似不经意的一小步,可能成为个人信用贷款市场上的极大变数。

微粒贷是腾讯旗下微众银行于今年5月发布的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贷款额度在20万以下,贷款利率低于一般信用卡利率,只要用户点击按扭申请,贷款立马到账。

此次微粒贷登陆微信,意味着腾讯已经开始大规模启动个人信用贷款业务。

无独,在前几天,雷军也在微博上表示,小米手机将上线信用贷款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申请信用贷款。之前小米副总裁洪峰说,“1 元起贷,最高 3 万元,只针对个人用户。”其具体细节将于下周公布。

更早之前的6月29日,支付宝在其客户端推出了消费信贷产品——“借呗”,用户可以直接在支付宝上办理贷款。芝麻分不低于600的用户就有机会借到,按照分数的不同,用户可以申请最高50000元的贷款,申请到的额度可以转到支付宝余额,即时到账。“借呗”的还款最长期限为12个月,贷款日利率是0.045%,随借随还。

腾讯、阿里、小米,这三位互联网领域大佬现在都已涉足个人信用贷款领域,三方雄心勃勃,意图大展拳脚。

个人信用贷款的特征很明显,单笔额度较小,虽然单笔坏账的可能性较高,但放在全国范围内,整体坏账概率十分均衡,不会受到某个区域的风险事件影响,出现大幅提升。所以,只要利率设定适当,并大量均衡地发放小额分散型的信用贷款,机构能得到的收益,是高于整体坏账率,并实现盈利的。

腾讯、阿里、小米三位互联网巨头,做信用贷款极有优势。

首先他们有足够庞大的用户基数,且使用场景贴近用户,用户熟练使用这些互联网平台,在产生借钱需求时,可第一时间找到三家公司进行贷款。

而且,这三位巨头沉淀了足够的用户数据,虽然这些数据还不完整,但是可以通过降低初始贷款额度,并根据用户还款情况,来智能化控制用户的贷款额度升降,总体来说,风险是较为可控的。

具体来说,支付宝是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域的老大。它几乎是每个人的“电子钱包”,现金流量十分巨大,做理财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用户想在网上买个东西,打开支付宝,发现没钱怎么办?借呗!一点就能借,一借就能到,一到就能买,还有更方便的么?

而微信本身在社交领域的垄断地位自不必多说,巨大的用户量加上微信支付已经培养出的消费习惯,微粒贷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那么接下来的路能否走好,就看微信怎么鼓励网友们借钱了。私以为,微信应该将微粒贷放在离消费场景更近的地方,比如微信支付页面以及刷卡页面的支付方式选项中。

最后是小米,他与前两者不太一样,因此或许有人会质疑它怎么做理财。首先小米可以以自己的手机为基础做分期付款买手机业务,以其粉丝数量庞大且十分忠诚的特性,还是很有市场的。另外,小米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默认安装信用贷款APP,简单粗暴效果好。

说到这里,很好奇插一句,百度的个人信用贷款业务会不会上线呢?什么时候能上线呢?

在此之前,个人信用贷款的玩家很多,基本以传统银行、小贷机构、P2P机构为主。

传统银行占有庞大的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存量市场,这一领域可以说是银行信用卡的天下,如果急需用钱,人们可以通过信用卡便利的取现资金,用以消费。但在信用卡客户拓展方面,传统银行需要进行线下的大量推广,这一任务仍然花费不菲成本,这远不如互联网巨头自然而然地在线上进行贷款服务推广。预计互联网巨头的贷款服务,将对传统银行的信用贷款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竞争。

除了银行之外,小额贷款公司和宜信等P2P机构也在发放信用贷款。这些线下企业在某一区域发放信用贷款时,需要在当地开设网点,雇佣人员;而面对借款人的借钱申请,工作人员需要审核多项书面资料,花费时间较长,放款效率低下——相比快捷的网络信用贷款,其属于落后的生产力。

不过,网络信用贷款未必会对这些机构形成多大冲击,因为当前这些线下机构主要针对质量较差的借款人,这些人风险较高,借款时,需要付出高额利息。对于小贷及P2P机构来说,其属于依靠高利息覆盖高坏账的运营方式,其与网络信用贷款的客户定位有所不同,这能形成差异化竞争。

应该说,小额、分散的个人信用贷款直到现在都还是各家机构争夺的一大重点。互联网巨头的强势插足,让本就竞争激烈的个人信用贷款市场彻底成为一片红海。

来源:P2P观察;作者:

微信最新版在“钱包-银行卡”一栏下方新增了微粒贷。看似不经意的一小步,可能成为个人信用贷款市场上的极大变数。

微粒贷是腾讯旗下微众银行于今年5月发布的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贷款额度在20万以下,贷款利率低于一般信用卡利率,只要用户点击按扭申请,贷款立马到账。

此次微粒贷登陆微信,意味着腾讯已经开始大规模启动个人信用贷款业务。

无独,在前几天,雷军也在微博上表示,小米手机将上线信用贷款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申请信用贷款。之前小米副总裁洪峰说,“1 元起贷,最高 3 万元,只针对个人用户。”其具体细节将于下周公布。

更早之前的6月29日,支付宝在其客户端推出了消费信贷产品——“借呗”,用户可以直接在支付宝上办理贷款。芝麻分不低于600的用户就有机会借到,按照分数的不同,用户可以申请最高50000元的贷款,申请到的额度可以转到支付宝余额,即时到账。“借呗”的还款最长期限为12个月,贷款日利率是0.045%,随借随还。

腾讯、阿里、小米,这三位互联网领域大佬现在都已涉足个人信用贷款领域,三方雄心勃勃,意图大展拳脚。

个人信用贷款的特征很明显,单笔额度较小,虽然单笔坏账的可能性较高,但放在全国范围内,整体坏账概率十分均衡,不会受到某个区域的风险事件影响,出现大幅提升。所以,只要利率设定适当,并大量均衡地发放小额分散型的信用贷款,机构能得到的收益,是高于整体坏账率,并实现盈利的。

腾讯、阿里、小米三位互联网巨头,做信用贷款极有优势。

首先他们有足够庞大的用户基数,且使用场景贴近用户,用户熟练使用这些互联网平台,在产生借钱需求时,可第一时间找到三家公司进行贷款。

而且,这三位巨头沉淀了足够的用户数据,虽然这些数据还不完整,但是可以通过降低初始贷款额度,并根据用户还款情况,来智能化控制用户的贷款额度升降,总体来说,风险是较为可控的。

具体来说,支付宝是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域的老大。它几乎是每个人的“电子钱包”,现金流量十分巨大,做理财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用户想在网上买个东西,打开支付宝,发现没钱怎么办?借呗!一点就能借,一借就能到,一到就能买,还有更方便的么?

而微信本身在社交领域的垄断地位自不必多说,巨大的用户量加上微信支付已经培养出的消费习惯,微粒贷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那么接下来的路能否走好,就看微信怎么鼓励网友们借钱了。私以为,微信应该将微粒贷放在离消费场景更近的地方,比如微信支付页面以及刷卡页面的支付方式选项中。

最后是小米,他与前两者不太一样,因此或许有人会质疑它怎么做理财。首先小米可以以自己的手机为基础做分期付款买手机业务,以其粉丝数量庞大且十分忠诚的特性,还是很有市场的。另外,小米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默认安装信用贷款APP,简单粗暴效果好。

说到这里,很好奇插一句,百度的个人信用贷款业务会不会上线呢?什么时候能上线呢?

在此之前,个人信用贷款的玩家很多,基本以传统银行、小贷机构、P2P机构为主。

传统银行占有庞大的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存量市场,这一领域可以说是银行信用卡的天下,如果急需用钱,人们可以通过信用卡便利的取现资金,用以消费。但在信用卡客户拓展方面,传统银行需要进行线下的大量推广,这一任务仍然花费不菲成本,这远不如互联网巨头自然而然地在线上进行贷款服务推广。预计互联网巨头的贷款服务,将对传统银行的信用贷款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竞争。

除了银行之外,小额贷款公司和宜信等P2P机构也在发放信用贷款。这些线下企业在某一区域发放信用贷款时,需要在当地开设网点,雇佣人员;而面对借款人的借钱申请,工作人员需要审核多项书面资料,花费时间较长,放款效率低下——相比快捷的网络信用贷款,其属于落后的生产力。

不过,网络信用贷款未必会对这些机构形成多大冲击,因为当前这些线下机构主要针对质量较差的借款人,这些人风险较高,借款时,需要付出高额利息。对于小贷及P2P机构来说,其属于依靠高利息覆盖高坏账的运营方式,其与网络信用贷款的客户定位有所不同,这能形成差异化竞争。

应该说,小额、分散的个人信用贷款直到现在都还是各家机构争夺的一大重点。互联网巨头的强势插足,让本就竞争激烈的个人信用贷款市场彻底成为一片红海。

微信最新版在“钱包-银行卡”一栏下方新增了微粒贷。看似不经意的一小步,可能成为个人信用贷款市场上的极大变数。

微粒贷是腾讯旗下微众银行于今年5月发布的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贷款额度在20万以下,贷款利率低于一般信用卡利率,只要用户点击按扭申请,贷款立马到账。

此次微粒贷登陆微信,意味着腾讯已经开始大规模启动个人信用贷款业务。

无独,在前几天,雷军也在微博上表示,小米手机将上线信用贷款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申请信用贷款。之前小米副总裁洪峰说,“1 元起贷,最高 3 万元,只针对个人用户。”其具体细节将于下周公布。

更早之前的6月29日,支付宝在其客户端推出了消费信贷产品——“借呗”,用户可以直接在支付宝上办理贷款。芝麻分不低于600的用户就有机会借到,按照分数的不同,用户可以申请最高50000元的贷款,申请到的额度可以转到支付宝余额,即时到账。“借呗”的还款最长期限为12个月,贷款日利率是0.045%,随借随还。

腾讯、阿里、小米,这三位互联网领域大佬现在都已涉足个人信用贷款领域,三方雄心勃勃,意图大展拳脚。

个人信用贷款的特征很明显,单笔额度较小,虽然单笔坏账的可能性较高,但放在全国范围内,整体坏账概率十分均衡,不会受到某个区域的风险事件影响,出现大幅提升。所以,只要利率设定适当,并大量均衡地发放小额分散型的信用贷款,机构能得到的收益,是高于整体坏账率,并实现盈利的。

腾讯、阿里、小米三位互联网巨头,做信用贷款极有优势。

首先他们有足够庞大的用户基数,且使用场景贴近用户,用户熟练使用这些互联网平台,在产生借钱需求时,可第一时间找到三家公司进行贷款。

而且,这三位巨头沉淀了足够的用户数据,虽然这些数据还不完整,但是可以通过降低初始贷款额度,并根据用户还款情况,来智能化控制用户的贷款额度升降,总体来说,风险是较为可控的。

具体来说,支付宝是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域的老大。它几乎是每个人的“电子钱包”,现金流量十分巨大,做理财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用户想在网上买个东西,打开支付宝,发现没钱怎么办?借呗!一点就能借,一借就能到,一到就能买,还有更方便的么?

而微信本身在社交领域的垄断地位自不必多说,巨大的用户量加上微信支付已经培养出的消费习惯,微粒贷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那么接下来的路能否走好,就看微信怎么鼓励网友们借钱了。私以为,微信应该将微粒贷放在离消费场景更近的地方,比如微信支付页面以及刷卡页面的支付方式选项中。

最后是小米,他与前两者不太一样,因此或许有人会质疑它怎么做理财。首先小米可以以自己的手机为基础做分期付款买手机业务,以其粉丝数量庞大且十分忠诚的特性,还是很有市场的。另外,小米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默认安装信用贷款APP,简单粗暴效果好。

说到这里,很好奇插一句,百度的个人信用贷款业务会不会上线呢?什么时候能上线呢?

在此之前,个人信用贷款的玩家很多,基本以传统银行、小贷机构、P2P机构为主。

传统银行占有庞大的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存量市场,这一领域可以说是银行信用卡的天下,如果急需用钱,人们可以通过信用卡便利的取现资金,用以消费。但在信用卡客户拓展方面,传统银行需要进行线下的大量推广,这一任务仍然花费不菲成本,这远不如互联网巨头自然而然地在线上进行贷款服务推广。预计互联网巨头的贷款服务,将对传统银行的信用贷款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竞争。

除了银行之外,小额贷款公司和宜信等P2P机构也在发放信用贷款。这些线下企业在某一区域发放信用贷款时,需要在当地开设网点,雇佣人员;而面对借款人的借钱申请,工作人员需要审核多项书面资料,花费时间较长,放款效率低下——相比快捷的网络信用贷款,其属于落后的生产力。

不过,网络信用贷款未必会对这些机构形成多大冲击,因为当前这些线下机构主要针对质量较差的借款人,这些人风险较高,借款时,需要付出高额利息。对于小贷及P2P机构来说,其属于依靠高利息覆盖高坏账的运营方式,其与网络信用贷款的客户定位有所不同,这能形成差异化竞争。

应该说,小额、分散的个人信用贷款直到现在都还是各家机构争夺的一大重点。互联网巨头的强势插足,让本就竞争激烈的个人信用贷款市场彻底成为一片红海。

来源:P2P观察;作者:石万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