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把字句的句法

 想下文字 2015-09-19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把字句的句法
刘培玉
摘要:文章分析了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把字句运用的条件
限制。

         语法学界对把字句已经做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把”字句的认识,“但并不能
说已找到了答案。”[1]
         汉语把字句的有关问题还需要我们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方面做进一步的合理观察,合理描写,合理解释,搞清楚:(1)什么情况下必须用把字句,条件是什么;(2)什么情况下决不能使用把字句,原因是什么;(3)什么情况下可用可不用把字句;(4)在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况下,用与不用在意义表达上有什么差异[1]。本文试分析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分析把字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一、把句的句法分析
        由于“把”表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和影响(详见下文的分析),所以把字句成立的条件之一就是“把”的宾语一定要受到作用、影响,否则,把字句就不成立。因此把字句动词前后要有各种附加成分来说明“把”的宾语受作用的情况。这些成分包括补语、宾语、状语和动态助词,有时动词的重叠形式也能表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的宾语实施作用的情况。因此把字句的谓语部分复杂多样,可以是动词的各种形式。杨素英(1998)认为:“‘把’字句表现某物、某人、某事经历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或者说有终结点的事件。”[2]绝大多数把字句表示一个完整的事件。但也有一些把字句表示动作正在对“把”的宾语进行作用。例如:
         ①他把身子用力地挫着。(转引史金生、胡晓萍例)
         ②他把我的手紧紧地握着。(转引史金生、胡晓萍例)
         ③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冰心《小橘灯》)
         ④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杜鹏程《保卫延安》)有时,在一定的语境里,只要提供足够的信息说明主语对“把”的宾语有作用、有影响,即使是光杆动词也能做把字句的谓语。例如:
         ①一直到走出鲁支书家门,才开始放松自己,在夜幕的掩护下,把刚才的情景回想。(转引徐燕青例)
         ②就这么闲坐着,把对方感受,比什么都亲切。(同上)
         对于这种特殊的把字句,张旺熹认为它是“突显动作行为本身”[3]。张济卿(2000)认为把字句动词后面的C是只表示处置的方式或者结果,王还(1984)认为:有些主动宾句不能变换为把字句是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既不能对宾语所表示的事物起积极作用,产生某种结果,又不能以某种特殊方式跟它发生关系。这些论述都说明只要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的宾语产生积极的影响,把字句就能成立。
        根据VP的情况把字句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A动宾式,B动补式,C状动式,D重叠式,E光杆
动词式。每个类型还有各自的下位次类,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在述补式把字句里,补语的语义指向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补语语义上指向“把”的宾语,如“我把书撕破了”;有的补语语义上指向动词,例如:“他把衣服换好了”;有的补语语义上指向主语,如:“我把英语学会了”。
         用于把字句的动词可以是动作动词、心理动词和具有使动用法的动词。当把字句处于第二个分句时,句中的动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是前句动词的顺势移用。例如:
         ①“我真奇怪,怎么李燕她们就能那么用功,要我拿著书上楼梯,我一定会滚到楼下去,把原来
会的生字都滚忘了!”(琼瑶《窗外》)
        ②你们村张口就说穷,穷还穷得光荣?还穷过
沟子村?就是村干部思想不通,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不抓紧,谁也不好交待。说完就挂了电话,把姜来福挂出一身冷汗。
        (2)是对前面分句的动作的总结,也就是说前面分句的动作是对把字句动词的具体内容的描述。例如:
         ①老爷那个天性,倘然这一翻脸,要眼睁睁儿的把只煮熟了的鸭子给闹飞了,那个怎么好?俗语说的:‘过了这个村儿,没这个店儿。’我这一辈子可那儿照模照样儿的再找这么个雪白粉嫩的大河鸭子去?”(文康《儿女英雄传》)
        ②“我是个死心眼儿,将来你讨厌——”鸿渐吻
她,把这句话有效地截断。(钱钟书《围城》)在例①里,动词“闹”是指安老爷的“翻脸”;在例②
里,“截”的方式是“吻”
        (3)动词承上文隐含。例如:
         ①天黑的时候,糊涂涂在调解委员会无可奈何地答应了让菊英分家,也憋着一肚子气回来,便把有余叫到自己房子里,把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结果向他说明。有余摇摇头说:“把十几亩地跑了!”(赵树理《三里湾》)
         ②至于安公子,空吧嗒了几个月的嘴,今日之下,把只煮熟的鸭子飞了。(文康《儿女英雄传》)
         在例①里,“跑”是结果补语。上文写菊英分家要带走糊涂涂和马有余的十几亩好地,可是糊涂涂对于菊英的分家又无可奈何,以致于“十几亩好地跑了”。在例②里,“飞”是结果补语,致“飞”的原因很复杂,无法用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所以“飞”的前面没有出现动词,是承上隐含。
         当把字句表示致使义时,把字句的主语常常隐含在前一分句里。例如:“冬儿出现在母亲面前时像个幽灵,把辣辣吓了一跳。”(池莉《你是一条河》)
         在一定的语境里,有时动词承上隐含,动词的主事也随之隐含。如“偏又把凤丫头病了”。当动词具有使动用法和隐含的情况下,把字句的“把”可以用“使”来替换。但我们不能就据此认为把字句的“把”有两个:一个表示处置,一个表示致使。因为这是有条件的。
          二、把字句的语义分析
         关于把字句的语义特征,目前影响较大的是处置说和致使说。王力(1943、1944)认为把字句表示处置,但处置不能包括主语是无意识的把字句,宋玉柱的宽泛的处置说仍不能包括“怎么把特务跑了”、“偏又把个凤丫头病了”类把字句[4](p1-32)。王红旗(1999)和张济卿(2000)都认为把字句的处置意义直接来自“把”字。我们认为把字句是否表示处置,要看把字句的主语和“把”的宾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而定,不能由“把”字来决定。
        叶向阳(1997)和郭锐(1999)都认为把字句表示致使,但并不是所有把字句“把”的宾语都发生变化,王还(1984)认为把字句里“受动成分不一定都得起变化”[5]。其次是有些把字句的补语是说明动词和主语,“把”的宾语不是它的主体。因此叶向阳和郭锐在解释把字句的致使性时过多地借助于隐含,有时甚至不顾把字句的句法结构特点。如:“是不是我把枝儿逼得太过分了”,郭锐认为隐含的被使事件是“枝儿产生不好的结果”。
         刘培玉(2001)从“把”的作用出发,结合把字句的句法结构来探讨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认为把字句表示主语通过动作作用于“把”的宾语。在把字句里,“把“表示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6]。因为把字句是由动词“把”构成的连动句虚化而来,在连动句里,动词“把”的意义表示主语“握着”或者“拿着”宾语,“把”蕴涵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由动词“把”构成的连动句虚化成介词“把”构成的把字句后,动词“把”虚化为介词“把”,它的动词义“握”、“拿”义丢失,但表示“一方作用于另一方”的功能保留了下来。把字句的主语对“把”的宾语的作用有时引起“把”的宾语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位置的变化、状态的变化、身份的变化等。但是有时并不能引起“把”的宾语的变化。例如:“王玉珍一边包,一边偷眼端详大翠。大翠本来就俊俏,像画上的古美人儿似的。王玉珍则越看越爱看,心里将没过门的媳妇喜欢得没法。”(梁晓声《黄卡》)“喜欢”是心理动词,它只表示“王玉珍”在心理上对“大翠”施加作用,是“王玉珍”的一种心理行为,“大翠”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有时把字句的主语对“把”的宾语的作用引起的却是把字句主语的变化。例如:“我把这个问题弄懂了”、“我把钱赌输了”。
         语法学者一般理解的“处置”和“致使”都是把字句的主语作用于“把”的宾语的方式,也就是说把字句语义上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型:处置和致使。处置包括致使,但致使不包括处置.当把字句的主语有意识地对“把”的宾语施加作用并使之发生了变化时(这就是一般语法学者所理解的“处置”——作者注),“处置”里就包含了“致使”。例如“我把钢笔折断了”,这个把字句是表示“我”对“钢笔”的一种处置,同时也包含着致使:“我”是致使者,“钢笔”是被使者,“我折”是致使事件,“钢笔断了”是被使事件。当把字句的主语是有意识地对“把”的宾语施加作用和影响,但并没有引起其变化时,把字句仅仅表示处置。例如:“张培轻轻地把周大勇的脊背压了压,说:‘不要急,部队是要全部撤走。’”(杜鹏程《保
卫延安》)当把字句的主语是无意识地对“把”的宾语施加作用和影响并引起它的变化时,把字句仅仅表示致使。例如:“桑葚把孩子的舌头都吃麻了”。把字句从表示处置到表示致使有一个层级,这就是:
        处置→处置和致使→致使与此相对应,把字句主语的生命度由高到低也有一个层级,即施事→致事→受事→因事。例如:
        ①我把他打了一顿。
        ②那件事把他气死了。
        ③这些年的大锅饭把人吃穷了。
        ④唱这首歌把她唱红了。
         当把字句表示致使时,把字句的主语是致使“把”的宾语发生变化的引起者,对于事件的发生负有责任。因此在表示致使的把字句里,把字句的主语都有使因性特征。当某一不幸的事件发生时,尽管不是把字句的主语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有意识地造成的,或者是其无法抗拒造成的,但人们仍然把责任归到它的头上,认为它没有尽到责任。例如:
        ①三年困难时期,他把一个独生儿子饿死了(转引薛凤生例)
        ②他只顾搞贩运,结果把个老婆也丢了。(同上)
三、把字句的语用分析
        1.把字句的焦点
         关于把字句的焦点,语法学界争议很大,宋玉柱(1981)认为把字句强调的不是前置的受动成分,而是动词及其连带成分。金立鑫(1993)认为把字句的焦点是“把”的宾语。在把字句里,把字句的主语和“把”的宾语往往与前接句的某个成分相照应。根据信息安排遵循从已知到未知这个原则,我们认为把字句里动词及其连带成分是把字句的焦点。“‘把‘字句的薏群重音一般总是落在动词或与其有关的连带成分上”[7]。例如:
        她拾起那个水淋淋的纸袋,把它扔在江麟的脸上。(琼瑶《窗外》)
        我带他走了。一个半钟头以后,我把他送回来,(钱钟书《围城》)
        在把字句里,动词及其连带成分是句子的焦点,但这些成分都是说明主语对“把”的宾语作用的情况,因此,“把”的宾语也是被突出强调的成分,与主动宾句相比,把字句的视点是在“把”的宾语上。例如:
        ①回家要坐一天的火车,三百元钱藏在鞋垫下,不敢随便买吃喝。同椅上和对面椅上是三男两女,衣着鲜亮,又啃着烧鸡,阿吉就很孤独,把鞋脱了,包起双脚在座位上作瞌睡状,……一觉醒来,赶忙要穿鞋往车门口去,却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鞋。
         “鞋呢,我的鞋呢?”椅下满是皮鞋,阿吉急出一头水。
          旁边人问,你是什么鞋?阿吉说条绒面,布底子。那人说,就是那双鞋呀?臭死人了,早从窗口扔
出去了。(《啊吉》中篇小说选刊2001年第5期)
          ②小芹在师傅家是不见外的,脱了鞋,上了炕,
学师傅的样儿,盘腿坐在师傅旁。(梁晓声《黄卡》)在例①里,人们的视点在“把”的宾语“鞋”上,上下
文发生的一些事都与“鞋”有关。例②说明主语的动作,句子的视点在主语上。例①的“把鞋脱了”也可以改为“脱了鞋”,但改为主动宾句后,主语就成为人们关注的视点。因此,“把”字句的语用特征是既突出“把”的宾语又突出动词及其前后的成分,或者说“把”的宾语受作用的情况是把字句的焦点。
        2.把字句的语境特征
        张旺熹(1991)认为“‘把字结构’在实际语用中,处于一个因果关系的意义范畴之中,即由于某种原因而需要执行某种特定的手段以达到一定的目的。”[8]事实上,汉语把字句不一定仅仅用在有因果关系的语流中,它可以处在多种关系的复句中,而且可以自由地用在多种关系复句的前后分句里。例如:
         ①她未必完全懂得两位小姐在文学观点上的歧异,说不定她更倾向于林黛玉的诗风,可还是把
申请书送给宝钗。(《楼外谈红》,《花城》2002年第1期)(转折关系)
         ②她既然可以把人调出来,那么也可以把人派进去。(《楼外谈红》,《花城》2002年第1期)(并列关系)
         ③一个女人把自己的爱情给一个穷光蛋,那就等于把信寄错了地方。(《我的生活》,《花城》2002年第1期)(注释关系)
         ④小柔就又下了地,她把大枕头又塞到了肚子里,又把外面的衣服穿了,然后才慢慢慢慢出去,慢慢慢慢地踩在了砖头上,慢慢慢慢隔墙头接了那碗凉面,……她又慢慢慢慢从墙头上下来,慢慢慢慢把那碗面放在窗台上。(《怀孕》,《花城》2002年第1期)(顺接关系)
         ⑤倘非前一天将地点探清,他是不大容易找到那儿的。(梁晓声《黄卡》)(推断关系)
         ⑥你若是再搅和,我把你送乡政府。(梁晓声《黄卡》)(推断关系)
         张旺熹(1991)认为后分句把字句只表示致使结果义,前面的分句都表示手段,事实上,前面表示手段的分句也可以不是把字句,表示目的的也可以是把字句。例如:
         ①一只花壳虫在他眼前石缝间爬动,爬来爬去,没绕出原地,他拾起一根干树枝把它拨出石缝,
花壳虫翘起两扇翅膀飞走了。(梁晓声《黄卡》)
        ②黄家驹说:“我看,他是想叫我自己先来试试,若是行,他就不来了。不行,他再来。我去把他押来?”(同上)这样,我们就无法知道究竟在哪个分句里要使用把字句。
        金立鑫(1997)认为“后续句的底层宾语如果与前接句的宾语同指,后续句倾向于使用‘把’字结
构。”[9]。但是,根据我们对《黑骏马》、《民选》和《风车》里220个“把”字句的统计,“把”的宾语与前接句的底层宾语同指的才27个,其中占优势的是“把”的宾语在前接句里没有对应成分的把字句,有67个。把字句的主语和“把”的宾语与前接句成分的照应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把字句的主语与前面分句动词的底层宾语同指,“把”的宾语反与前面分句动词的主语同指。例如:
         ①索米娅忽然抱着了我,我也把她紧贴在胸前。(张承志《黑骏马》)
          他做什么事都不考虑我,我也不把他放在心上。
        根据我们的考察,把字句使用的优势语境是“NP1(把字句的主语,下同)前1主、NP2(“把”的宾语,下同)已知”,在我们收集到的220个把字句里占48例;其次是“NP1前1主、NP2前主属”,在我们收集到的220个把字句里占24例;再次才是“NP1前1主、NP2前1宾”的把字句,占22例。
        金立鑫(1997)认为“句法强制性的要求宾语必须提前,而上下文语境又要求宾语不能居于句首,因此它只能处在主语之后,由于这些因素,必然造成对‘把’字句的选择”[10]。但有很多把字句的运用在篇章上不受限制,即使是句法强制性的要求宾语必须提前。例如:
         ①工作组的人从各个角落走向他。人还没到他跟前,招呼先到了,都落下满脸笑容。也不知他们的高兴为哪般。仿佛竟是他们各自的大喜之日,而韩彪只不过是位应邀前来贺喜的嘉宾。
          王晓阳嫌恶地将目光转移开了。
         韩彪一一与工作人员握手,那完全是不情愿的,不得己的,应付式的握手。(《民选》《中篇小说选刊》2001年6期)
         ②如果硬说她有什么偏爱,她就最爱这一个。他天真、活泼而又最疼爱阿婆。阿婆拣菜,他忙着端板凳;阿婆晒衣,他赶紧递夹子;还常常冷不丁地把糖塞到阿婆嘴里,让阿婆从嘴里甜到心里。(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四、把字句运用的条件限制
          1.把字句必用的条件限制
从上面可以看出,语篇对把字句的使用没有制约,因此,把字句必用的条件限制是:语义的制约、句法的限制和语用的限制。
          首先是语义的限制,如果某个语义表达式不符合把字句的语义特征,它就不能用把字句来表达。但是符合把字句语义特征的意思不一定非用把字句来表达不可,还可以用其他句式。例如:
           A.我撕破了书。
           B.我把书撕破了。
           C.书被我撕破了。
           D.书我撕破了。
           E.我书撕破了,(本子没有撕破。)
         其次是句法的限制,符合把字句语义特征的意
思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因此要找出把字句必用的条件限制,还要找出动作作用的对象不能放在动词后面的条件。动作作用的对象不能放在动词后面的句法限制是:由于动词后带上各种各样的成分来说明被作用者受作用的情况。这些成分包括介词短语、“得”字短语、结果宾语等;或者动词本身比较复杂,是成语、惯用语、三音节或者三音节以上的“化”尾动词、连动短语和并列短语。例如:
        我把书放在床上。
        ②我把他打得鼻青脸肿。
        ③我把面揉了馒头。
        ④胡一刀也把胡家刀法倾囊以授。
        ⑤辛楣把行李全结了票。(钱钟书《围城》)
        ⑥你不要把简单问题副杂化。
        ⑦他把桌子移了又移,……
         鸿渐郁勃得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钱钟书)
        再次是语用的制约,符合把字句语义特征的意思有时用把字句来表达是语用制约的结果,动作作用的对象由于语用的制约不能位于动词之后。例如:
         一张牌一块钱,三个人赌了几个来回,啊吉果然赢了。啊米嚷着再来,啊吉说行么,我也不嫌钱多了扎手,却一定要验资。小安是没钱了,只好袖了手在旁当牌警。啊吉和啊米一来二去继续赌,啊吉把赢来的钱输了,又把身上的二十七元钱输了。(《啊吉》中篇小说选刊,2001年第1期。)
           这段话有两个把字句,在这两个把字句里,把字句的主语“啊吉”和“钱”都是已知信息,只有动作的结果是新信息,所以要使用把字句。
         2.把字句可用可不用的条件限制
         符合把字句语义特征的意思如果既可以用把字句来表示,也可以不用把字句来表示,其条件是动作作用的对象既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在句法上和语用上都不受限制。例如:“我把那本书给了小李”,也可以说成是“我给了小李那本书”。那么用与不用把字句的差别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其差别如下:
       (1)用把字句在于要突出“把”的宾语及其被作用的结果,不用把字句在于说明主语做了什么事。
       例如:
       ①他们在那些蹲着进餐的社员们中间走动,月光把他们的脸照得很生动。(《风车》,《花城》2002年第1期)
       ②理论家看到院子里的老槐树下蹲着一个人,满地黄叶把他的精神淘洗得非常的凄伤。(《风车》,《花城》2002年第1期)
       2)用把字句在于强调句子内部的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不用把字句没有这个意思,例如:
       ①《红楼梦》把我看烦了。②《红楼梦》我看烦了。
       例①里的“把“点明了主语“《红楼梦》”和把的宾语“我”之间的关系是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我烦了”是受“《红楼梦》”的影响造成的。例②只是对主语“《红楼梦》”的评议,主语“《红楼梦》”和“我”之间的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被淡化了,人们的视点在主语上面。
         (3)在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况下,交替使用把字句和其他句式使行文有变化。例如:
两人默默地吸烟。
         张广泰说:“你抽大前门?这是高价烟!”
         黄吉顺说:“呢,今天……有事才买了一包,你也买了它?”
         张广泰说:“平时不抽它,今天……有客人。”黄吉顺说:“上边来的?”
         张广泰说:“客人不能分成上边的还是下边的,你要办事,抽我的,把你的留着吧。”
         黄吉顺说:“我的事快办完的,你抽我的吧。留着你的,好招待客人。”
        (4)在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况下,用把字句在于表达一个完整的事件,不用把字句仅仅在于说明一种状态。例如:
         ①黄吉顺的混沌铺翻修一新,原来的小屋变高了,大了,宽了,长了,半人高的宽窗,变成大宽
门,房檐前出接厦……(梁晓声《黄卡》)
        ②黄吉顺把混沌铺翻修一新。
        例①说明黄吉顺的混沌铺处于什么状态,句子描写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例②说明黄吉顺的混沌铺处于什么状态是由于什么人促成的,句子表示的是一个完整的事件。
         3.把字句不能使用的条件限制
某一语义表达式不能用把字句来表示是受语义的制约:如果一个语义表达式不符合把字句语义特征,就不能使用把字句。如表示判断的只能用主谓句来表示,表示存在的只能用存现句来表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