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

 寂寞在繁衍 2015-09-19

    脑卒中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据统计,目前其发病率为219/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死亡率116/10万,复发率41%,致残率高达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偏瘫是脑卒中后最突出的后遗症,也是国内外医生感到很棘手的难题。针灸一直是治瘫的主要手段,也确有良好的疗效,但临床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针灸对偏瘫的痉挛状态疗效明显差于治疗弛缓状态。究其原因,除了偏瘫的恢复过程有从弛缓状态到痉挛状态自然发展趋势外(即Brunnstrom六阶段论),主要是忽视了对两种状态治疗差异上作进一步探讨有关,即常把两者混同一起,概以“痿病”同治。弛缓状态即中医真正的“痿病”,肢体萎软无力,肌肉弛缓,甚或瘫痿,病位在“肌肉”,其治疗《素问·痿论》中已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针刺治疗大法,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而痉挛状态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筋肉拘急、屈伸不利,病位在筋,症状表现归属于经筋的病候,而不属十二正经的病候,对经筋病的治疗,《灵枢·经筋》、《灵枢·官针》中有“燔针”、“关刺”、“恢刺”的论述。老一辈针灸家陆瘦燕、陈必廉、李鼎等对偏瘫痉挛状态从经筋论治都曾有论述。
1中医有关弛缓状态,痉挛状态的认识
偏瘫的弛缓状态即中医的“痿病”,《素问·痿论》提出了“痿頢”、“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和分类。(根据国标《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痿頲、肉痿属弛缓状态,筋痿属痉挛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关于治法,《素问·痿论》云:“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引,故足不用也。”
偏瘫的痉挛状态属中医“筋病”、“痉证”范畴。历代医家都有论述,《五十二病方》云:“痉,身伸而不能屈……筋挛难以伸。”《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难经·二十九难》云:“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景岳全书》云:“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总属阴虚证。”可见痉挛、拘急可因风、寒、湿、阴虚及跷脉病变等引起,其病位主要在筋。
2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从经筋论治的认识
2.1关于经筋的分布、功能、病候及治疗特点
《灵枢·经筋》将全身分属于手足六经,并与疾病治疗相联系,这是关于筋的集中论述。十二经筋是指与十二经脉相联系的筋肉系统,介于肌肤与经脉之间,并受着经脉的支配。经筋分布于外周、不入脏腑,一般从四肢末端上达头面躯干,有“起结聚布”的分布规律。如《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即十二经筋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髂附近,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
其功能,如《素问·痿论》所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主要是连接骨骼,联缀百骸,维络全身,职司关节活动。
经筋的病候,《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的病候都有“转筋”、“筋急”、“不可屈伸”、“挛”、“痉”等描述。阴阳经筋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如《灵枢·经筋》:“寒则反折筋急。”这与临床上偏瘫痉挛状态的病人每遇到天气变冷则加剧,天气变暖则缓解相符。李鼎认为经筋的病候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如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抽搐、强直等都属于经筋病的范畴。
经筋病的治疗特点:取穴主要以痛为腧,如《灵枢·卫气失常》:“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录枢·经筋》又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关于经筋病的针刺方法,《灵枢·经筋》有“燔针劫刺”,《灵枢·官针》有“恢刺”、“关刺”,以治筋痹、拘挛。关于各种针法的具体操作,老一辈针灸学者陆瘦燕、陈必廉、李鼎、陆寿康都曾有阐述。关于经筋病的局部治疗与远道取穴配合,陈必廉、李鼎等将个人的临床体会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2.2有关经筋的近期报道
近几年有关从经筋论治的报道较少,刘金洪[2]将经筋的分布、生理功能、治疗原则作了系统整理。黄敬伟[3]的《经筋疗法》一书,创立了“筋结点”、“经筋查灶法”,以“病灶为腧”。采用“手法、针刺、拔罐、辅助疗法”的四联疗法手段,治疗有关疑难病证,收效显著。薛立功[4]将九针中的长针与圆针结合制成长圆针,在分肉、尽筋、骨膜处行关刺、恢刺法,治疗经筋损伤效果显著。李春梅[5]等按十二经筋的走向,进行排刺,对肢体痉挛、面肌痉挛、足内翻等效果满意。李玉华[6]运用关刺、恢刺法治疗筋脉拘急者,有效率较治疗弛缓状态高而易愈。
3经筋刺法方案
基于以上论述,综合恢刺、关刺、燔针劫刺法,形成经筋刺法。
3.1取穴
主穴:在痉挛状态患侧各关节即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以痛为腧。
配穴:头维、颔厌(手三阳经筋之结);膻中、中庭(手三阴经筋之结);颧、巨(足三阳经筋之结);会阴(足三阴经筋之结);照海、申脉(八脉交会穴),
3.2刺法:①主穴:取穴后,直刺或斜刺进针,并且进针深,直达骨膜、大幅度捻转提插,得气后,顺肌腱走向一前一后行透刺,并反复提插捻转,针感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不引起关节痉挛缩为度。②配穴:平补平泻。
原则:根据临床实际,病人能忍受、操作方便的原则,综合燔针劫刺中“以痛为腧”,恢刺中的“直刺傍之”,关刺中的“直刺左右,尽筋上”而成经筋刺法。以达舒筋活络、缓解拘挛即“恢筋急”的目的。以十二经筋所结之处的腧穴为配穴,局部与远道相配合,以达近期与长期疗效的相互巩固之目的。
笔者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疗效显著,但需设立对照组,扩大样本,古而新兴,突出针灸特色,为攻克中枢性痉挛状态这一课题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