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黄溪游记

 国民一员 2015-09-19
在福州北郊离市区30公里的地方,有个闻名的小山村—寿山村,群山连绵,峻岭环抱,在那四面叠嶂起伏的山峦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寿山石矿藏,在这群山之间穿流着一条不起眼的小溪流,谁曾想到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小溪竟埋藏着贵胜黄金、价值连城的宝石—田黄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寿山村的山山水水滋养着代代的寿山人,斑斓夺目、温润细腻的寿山石带给寿山人的丰衣富庶。正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慕名来寿山已经不少于十次了,但多半是走走村落、看看风景就回去。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到向往已久的田黄溪去走走,看看这神奇的山水是如何孕育出闻名于世的田黄石。曾经几次问及村民,都是答复不好走,或是不知道,也就作罢。心想也许是村民不愿我们这些外来人去干扰他们的圣地吧。 

机会终于来临,当地的一位老村干部在聊天中告诉我具体的方位及行走路线,而且现在田黄溪计划开辟旅游路线,路也相对好走。 

10月13日,逛完早市后,就约上一单位的同事及北京远道而来的朋友,都是寿山石迷,都有共同的愿望,都能轻松地爬山涉水。我们不想做太深入的探寻,也没有必要露营溪头,只想走走看看,所以就做些简单的准备,轻装上阵。 





田黄溪的产地,顺着溪流,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等几个坂段。也就是出产现在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上坂田、中坂田、下坂田和碓下坂田。 

“不喝坑头水,不产田黄石”。田黄溪源头于坑头溪,顺流而下的就是传说中的上坂田,与上坂田紧挨的是中坂田,政府封存的最后两亩地就在这交界处上,往下流去的溪水与旁边源自高山的一条名为“大段”的小溪汇合,直穿铁头岭,这一段就是中坂,中坂田就产在这段水田中,田黄石质为最佳,以前称之为“标准田黄”。 

老村干部介绍说,现在的上坂、中坂早不见农田,到处是被挖掘过无数次尚不及掩土的荒芜之地,他建议我们上、中坂看看就好,要游玩到下坂、碓下坂走走。 




中坂田地处村落之中,方便挖采,也出了不少质地上乘的田黄石,至今历经数百年的无序开采挖掘,现已经近乎绝产。现在石农们也不做无用功,更多的是到远离坑头的碓下坂去采挖了。 




这里就是寿山石国石馆,听村干部说,当年建造这个公园的时候,巨大的推土机将这一带的泥土推平,很多当地的村民全然不顾安危与劝告,日夜跟着推土机后面,伺机拾捡从深层泥土中推出来的田黄。当然当地政府的这种行为,也曾有很多环保人事质疑过,不过所有的一切也都已经成为的事实,功过以后自有定论。 








一个碧波荡漾的山间小湖,与寿山石公园、中国寿山石馆连为一体,现在当地政府开发的旅游路线,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一个美丽的开始,一个魅力的起点。 





走到坝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小溪,溪边已经开始修建光观小路,谁也想不到这里竟有价值连城的田黄石,这时候溪里的所有石头都对我们都充满着诱惑,三个人此时已经没有时间聊天了,各顾各的,各占一处,忙着翻找石头,带着万分的希望,千分的憧憬。不一会儿工夫,大家就有所收获了,不过也就是些田黄的近亲,石质也比较粗糙,没有什么价值。一边走,一路捡,再一边丢,溪边修路的村民看着我们笑笑,也不说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走过建设中的观光道,我们顺流而下,走下龙床、龙潭,田黄溪展示出最美丽的一面,蓝天、白云、深潭、碧波、瀑布、古木参天、藤蔓缠绕、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好一个风景如画的天然氧吧,只有这样有灵气的山水才能孕育出美妙绝伦的寿山石。 









其实我们这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心思去看这美丽的风景了,径直下到碓下坂。村里的老村干部告诉我们,在这里如果运气好,也许有所收获,就看我们的运气了。 

这里的石头是一堆一堆的,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每堆大小不一,摆放却相当规律工整,摆放最上面的石头更为规矩,好似暗示着什么。我们是外来人,对于堆放着的石头,我们也不敢轻易去动,只好在没有“圈地”地方去找寻我们想要的石头,我们一直坚信,石头自有灵性,有缘人自会得到他所中意的石头。我们叁人也很有默契,各占一角,默不做声,所有的石头都对我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我们也不想错过每一块石头,虽然不部分石头都与普通石头无异,但还是习惯的去洗洗、磨磨,生怕错过一快好石头。不一会儿工夫,没人面前也都堆起了一小堆精选后的石头,粗粗一算,也有个几十块,虽不是田黄,也算是独石,经过溪水的冲洗,也焕发出美丽的颜色与纹路。我们脸上有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其实我们彼此心照不宣,这些石头跟早市摊上的石头相比还是很有差距,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劳动所得,意义非同小可 








经过再次的筛选,每人都收获了一袋,这些也足够我们提回家了。收好石头,也学石农们在袋子上压块石头,说明这些石头“有主了”。 

已经有点累了,也不想捡太多的石头,知足常乐才是生活的真谛,也为后来的“淘宝”者留着充足的乐趣。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顺流而下,看看溪水风光,但看到却是触目惊心的一个场面,几户人家,常年带着妻儿老小,住着简易木屋,昼夜掘石不止,看着挖过的地方,已经到河床底部,用挖地三米来形容已经不为过了。就是这些水田,几百年来,已经被人挖掘过几百遍,他们不会放过每一寸土,每一粒沙……田黄价格的价格的连年攀升,驱使着这石农们不顾安危、不持辛劳、不分昼夜地挖掘着,当然他们始终坚信所有的付出终会得到回报。看到这一切,不想多问,对于我们这些外来的不速之客,他们也是懒于搭理,祝福他们劳有所得。 

离最终目的地结门潭还有不少的路程,且路艰险难行,所以决定带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按原路返回,此时一袋的石头已经使原来本不轻松的爬山涉水变得更加不轻松了,不过想想石农们的辛劳,我们这点辛苦也算得了什么呢。好不容易走回到了中坂,就地休息一下,顺便摸块石头玩玩,借以慰劳酸痛的手脚。就在此时,一件好玩的事情发生了,我那俩好事的朋友招呼一路过的老石农,请他做下鉴定,老石农倒也热心,稍加翻动他们的袋子,然后就一边说着他们听不懂的福州话(这没有用啊,赶紧丢掉,带到福州会被人笑),一边把袋子里的石头往溪里丢,我俩朋友见这阵式,一脸的茫然与无奈,听不懂福州话,也不知如何向听不懂普通话的老石农说明,只好任其“胡来”了。几下子,袋子里只剩下几块石头了。一路的艰辛,却所剩无几了。后来经过解释,才明白老石农的一片苦心,免得他们辛苦换得是白搭,当然老石农也未能明白他们的“醉翁之意”。 





减负之后,很快就走到了起点,也就结束我们的田黄溪之旅,最后用这张老石农的背影照结束这篇游记,大家有空,可以是走走这神奇美丽传说中的田黄溪。 



注: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最名贵的品种,产于长约八公里,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坑头溪流域。明末清初即为印石之王, 素有“石帝”之称。其稀罕昂贵,早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田黄石一般呈卵形;大多微透明,色泽瑰丽无比,以黄金黄为贵,橘皮红为罕,色泽纯洁者为佳;肌里隐现萝卜丝纹,以明显、细腻、均匀为好;间生红筋格,前人有“无格不成田”之说,而格多者非上品,无筋无格者最好;表面多黄、白、黑的石皮;质地温润细腻。田黄石的质地具有“六德”,即:细、结、润、腻、温、凝。六德俱备者,是田黄石的上品。色泽纯洁,透明度强者谓之“通灵”,当属田黄冻,十分稀罕。有少数透明度高的田黄冻石,没有萝卜丝纹,但其质地十分温润,绝非其他石种可比。色泽不纯、黝暗、浑浊者;肌里含杂质、白点、砂质者;格纹与棱角过多者;质地硬而缺乏温润感者,其品质则次之,或者属于下品。 

田黄石的种类 


田黄石的种类很多,分别按产地、色泽、石皮和质地命名。 
按产地分为:上坂、中坂、下坂田黄石。 
按色泽分为:黄田、白田、红田(俗称橘皮红田黄石)、黑田和灰色田黄石等,以黄田居多。又因色泽 的深浅不同分为:黄金黄、枇杷黄、橘皮黄、蜜黄、鸡油黄、桂花黄、熟栗黄、肥皂黄、桐油黄田黄石。 
按石皮的不同分类:有黄金皮、银裹金、金裹银、乌鸦皮、蛤蟆皮田黄石等。 
由于质地的不同还分为:一般田黄石、田黄冻石与硬性田黄石。 
田黄石的特殊品种 


煨红田:对于色泽或质地不够好的田黄石,进行人工煨烧,使其表面呈红橙色,通常有赭色格纹,但里层仍多为黄色。 
寺坪田:寿山村外原来有一座“广应院”,建于唐朝光启三年,明代洪武和崇祯年间曾二次被火烧毁。古代僧人藏玩的寿山石经火炙后又埋没土中。日久月深,又受土壤、水份浸蚀,石质变化,尤如古玉,后人在寺院遗址挖掘到的寿山石称之“寺坪石”,其中属于田黄石者称之“寺坪田”。这种田黄石原先已被抚玩过,石质微坚,多带红赭色,通常已加工成品,盎然古貌。 
田坑出产的其他石种 

牛蛋石:牛蛋石又称牛蛋黄、鹅蛋石,产于寿山溪流域,是高山、旗山与马头岗一带山上的矿石滚落溪中衍变而成的。在马头岗山坡上开采的独石,多有棱角,由于质地相近,石农也称之“牛蛋石”。 
牛蛋石材质有大有小,多呈圆形或扁圆形,有黄皮、白皮、黑皮,偶然也有双重皮,石心多黄色或红色,质地多较粗糙,不透明。由于质地与田黄石相差很大,所以虽然也长期埋于溪水流域的田土之中,却永远也成不了“田黄石”,对少量质地特别细腻者有人美其名曰“牛蛋田”。 
溪坂独石:寿山溪中还有一些从沿溪山上滚下来的寿山石,经受溪水的冲涮滚动,这种寿山石虽也多呈卵形,质地比较通灵,但少有色皮,没有萝卜丝纹,人们称之“溪坂独石”,又称“溪管独石”,质美者称之“溪坂田”,亦可珍惜。 



   本贴于 2007-11-01 08:43:33 被【 "继续革命"】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