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媜:我带我的生生世世,来为你遮雨 | 蒋婵琴

 真友书屋 2015-09-19
 


| 蒋婵琴

1.且让我们以一夜的苦茗,诉说半生的沧桑


“为什么会走上写作的路,简单来讲,因为绝望,写作对我来讲,是在绝望当中试图的去寻找一个出口,是一个自我的拯救。”简媜在2005年的香港书会上这样谈论她的写作之路。这一年,她已到五十知天命的年纪。


后来,我在武汉见到她,满头银灰白色,言语轻慢,神色淡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她显然再也不是30年前那个如瀑布般黑发飘逸,且让我们以一夜的苦茗 ,诉说半生的沧桑,文字如诗歌般美妙,亦不失哲理的年轻女子。她已经老了,如今银发斑白,面颊清瘦,言谈亲和,重要的是,他开始了老年书写与凋零幻想,认真思考“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这个被中国很多人忌讳谈论的话题。


“我们所生活的是滚滚红尘,不是人间天堂,没有那么多的人世完满,花好月圆。人因为缺憾得以更好的成长”。十三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这样直面死亡的打击,对她的日后的生命产生了深重且积极的影响。而,往后成长岁月中,母亲,弟弟接连遭遇车祸差点离世,最爱她的阿嬷是一个夫死子逝,命运多舛的女人,阿母八岁丧父,中年丧夫,这些巨大命运哀伤在她的成长背景中,像烙印,血液在她的身体里流淌。


至此之后,她开始要求自己,不仅仅是顺遂年岁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获得心智的成长。


死亡带来的真相和客观性,是生命中不可辩驳的宿命,它对身心所产生的撕裂撞击,如同黑洞,难以弥补,好在它亦可以冥冥之中给人力量和勇气,让生活在日后的斑斓时光中,如何更好地活着,怎样按照自己内心的摆渡,不停向前划行。而我们的情感与思考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意志坚毅,日渐成熟,豁达。


且,对死亡有了更多的尊重。因为它是生命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功课,不受人意志的更改。简媜说在她50多年的生命中有“四位老师、十一位助教、六位学长”不幸故去,这一次次生离与死别的交会促使了她将目光转向生命的终结,更有了告诫读者早早研读“老年学”、为死亡备课的想法。


或许正是这些与死亡交手的事故,使得她开始习惯用文学解决一切,这些自然的残酷,对于情感丰沛的人来说,带来打击的同时,更是挣扎,茫然,最终获得新的洗礼与成长的过程。一如她在早期接触写作时,那些充满期待,茫然,但又不放弃希望,错综复杂,微妙甚深的独特内心感受。


早期的坎坷艰难,世事无常,人生诸多变迁境遇,使得外界似乎有一种内心的力量,牵扯着简媜不停往前走,从来开兰阳平原到最终的台北都市,她从早期的一包书,几件简单衣服,到最后家庭圆满,儿子学业有成,俗世里的愉悦大抵只能如此。而写作伴随她的成长,更是成为人生中最为弥足珍贵的补偿。


她相信所有的绝望与坎坷,折磨的生活,都有它的意义所在,这也体验亦成为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写作素材,最终温柔了岁月,亦安顿了自己。




2.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简媜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乡野,有河流,山树为伴,所有的自然风光都是那样的娟秀,清爽,或许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她的骨子里渗透了简单,淳朴的特征。她为人诚恳,衣着朴实,不失雅致,性格里看得到的温熨体贴。


武大演讲前一小时,我们几个坐在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她用笔记下每一个陪伴她宣传的工作人员,细节之处看得出她的严谨,认真,全是老派作风。至今依旧靠笔写书稿,以匠人的心态对待她的每一部作品。


谈论一个作家最好的归宿在哪,她说,“最崇高的一个墓地墓园,灵骨塔,非常昂贵在现实世界,可是对作家来讲,他唯一的灵骨塔就是在白纸黑字里。”所以,她记录所有经历的美好,思考人世沧桑,盛载俗世温暖,储备情分相伴。这些透过她的笔和双手,传递,分享给每位与她一道成长,相知,遇见的读者。


“我很小时候对生命的消逝感很强,在那时的农村社会里,我的印象是,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跟老年人在混,最容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生、老、病、死,我回想过去对死亡,生命的消逝感强烈,可能是跟这成长经验有关系。”这些生命带来的客观性和近乎残酷的自然规律,使得她在开始不得不直面,思考,疾病衰老,死亡这样人生的终极问题,这些来自日常生活中细节,情分,真实的描写,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渐老去的作家,传递出的那份禅意,慈悲,温柔,坚毅,与同理心。让人心有敬仰,温暖亲切。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的,等你》,一书中,她从肉身,人生版本反省生,老,病,死,探讨物质对人存在的意义,“老人共和国”编织的鎏银岁月里,她像一位母亲一样以唠嗑,慈爱的心境,述说人世浮生的悲欣交集,交待孤老病魔时的情感变化。


少了早期作品华丽词句,多了老年的智慧幽默,袒露了豁达的优雅自嘲,悲欣交集,侍病伴老历程之爱憎孤寂,让人对人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终究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在何地度过鎏银岁月、是否身缠病痛需要你的服役、还有你身边又将有几位至亲与友人,守候身边,对生命不再任何眷顾,心怀美好离开……无疾而终是否可以成为心灵深处的发愿。而这些问题,是我们无法越狱的坎。


诸如此类种种,都被简媜亦书写的方式呈现,慈悲,无私中传递出的苦口婆心,看不到任何啰嗦与空洞,警世诤言直击内心:“肉身是浪荡的独木舟,每个人生都是一只装着悲欢离合的包袱,包袱里有各自的欢愉与憾恨。”心怀若谷,看尽世事沧桑,却始终像灯塔一样坚毅有力的生活。即便命运让她历事颇多,久经世故,她依旧能简单,真实面对所有人世万象。


“你生命之所在,就是你痛苦之所在,什么事情让你痛苦,人生主要的课题就在那里,回避无效,抗拒也无效,你必须去面对它,跟你的命运去和解。”这是简媜最为喜欢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命运有太多的不可知,悲欢喜乐无常,人情冷暖场常伴,还有琐事困顿,病痛抗争,所有交织,构成茫海人世各自的人生走向,这些都被简媜在年老之时,一一回顾,记录。而这些最终需要命运做到与之和解。


“完整的人生应该五味杂陈、且不排除遍体鳞伤。”亦要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生命欢聚有期,最终人世两相忘,“踏上险坡的时候,双手要握着尊严,你要像一条好汉。”这是简媜对终极思考时给予自己的丰沛与交待。




3.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


简媜有一天,问她妈妈,下辈子还要不要做人。她妈妈说,不要,要做仙。而简媜说,她下辈子也不想做人,做人很辛苦,因为人有喜怒哀乐,人因为有情才有痛苦,而无情就会做出无情的事情,这样只会让人带来伤害。而我们不想伤害别人。


这样的对话让人心灰意冷,亦让人看到了她身上的慈悲。经历了不能细述的西西弗斯式的世间劳役,体察了无法言说的人生滋味。简媜更是以一颗豁达,仁爱之心,对待自己,他人及世上一切自然万物。


对于物质,她已不再享受贪念,起居饮食简单,规律,对生命亦无贪执,她说:“当你起念挽留:“留住吧,生命!”你便不自觉地变成不敢面对疾病、无法思考死亡而凡事采取逃避的老小孩,你所思所想都是如何袪病回春,你会开始贪婪,认为家人应该全心全意照顾你,把你的“存活”视作生活重心、奋斗标的,稍有不足,便遭你斥责,甚至不惜翻账本向家人讨“人情债”,落入最俗不可耐的金钱投报率的计算。如果你变成这样的人,我真心地,义无反顾地,希望你的生命终止于一场小型滤过性病毒的狂欢,让猥鄙的场面不致发生。”


这样的境界和一份淡然自若的心境,让她带着感恩与知足的心态,在人世与生命各种事故,境遇交手,亦与俗世里有血缘,非血缘的诸多人事温暖,情分交织,获得了更为饱满与丰沛的生活。如此,换得今日优雅,慈悲,坚毅,温豁的老去。


生命中所有的美好都是在自然中发生,知遇。书写,像一枚勋章伴随简媜的成长,赐予她康庄,酣尝滋味,自由悠游,亦让她饱受苦役之鞭策。一个写作者,最重要的是写出好的作品与读者获得灵魂交流,通过作品传递给外界,给所有懂得她的读者。文字被阅读,喜爱,这一些让她心怀感激,并觉富足。面对喜欢她的文字读者,她说,与其说你们喜欢我,还不如说,你们喜欢书中所折射的自己。


“活着自己,亦活着他人的千疮百孔的人生”。一个十七岁少女最为纯洁,热切的意念。一生终究被文字支撑,没有太多功利夹杂。她深知:“你命在须臾,不久便要烧成灰或是几根枯骨,也许只剩下一个名字,也许连名字都留不下来。名字只是虚声,只是遥远的回响而已。”或许是这份淡泊之心,让她日后的写作之路,神圣充满纯洁。


她说,当你老迈,你的时代不再被当代珍惜,你的文字不值得阅读,无人在乎你的书写身份,当此时,你要记住“飘零也是一桩盛事,也是一种自由之美。”


而苍茫人世中的人们,亦会在各自命运中,起伏跌宕,悲喜交集,如同盛世欢愉,获得自由之美,最终一切交给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