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彩画定格的老南京,再好的相机也拍不出这斑驳光影

 桂皮豆 2015-09-20

南京是一个顾盼生姿的城市,不管是用文字、画笔还是照相机,都无法完整记录南京的美。从六朝开始,就有画家用画笔描绘南京。

近现代之后,西画传入中国,用油画、水彩画来表现南京的佳作,又多得不可胜数。

笔者收藏的难以计数的南京图片中,一组画南京的水彩画格外美。

这些画来自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画册,作者都是曾经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读过书的优秀学子。


南京工学院大门


水彩画是建筑系优秀毕业生的功底,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在全国名校建筑专业中排在前列。

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的李剑晨教授,就长期执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在李剑晨等名师影响下,南工建筑系学生的水彩画,其水平之高,可想而知。


李剑晨先生作品


尤为可贵的,是这批水彩画表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南京。

城市的变迁,在画面中定格,光影斑驳的画面,隐藏着太多已逝的城市记忆,勾起怀旧思绪的同时,也触动着很多南京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这是1956届学生顾馥保的作品,画的是朝天宫的“道贯古今”坊。朝天宫曾是南京市井气息最浓烈的地方,巍峨的宫墙,只是当时人们熟视无睹的惯常街景。


作为闹市区的大行宫,绿色的老式公共汽车驶过街道,路边电线杆子,是六十年前的典型风景。1957届的程炳耀用画笔描绘的大行宫,到今日已完全变样。


这幅画作标的是1959年解放门,作者是1961届蔡希熊。文字有偏差,其实是解放门旁边的后湖小门,开辟于明代。如今,后湖小门是免费开放的玄武湖景区一个重要入口。

又一张朝天宫的旧作,是1954届的一位不知名的同学所作。图说中用诗意的文字点出,“古道、宫门、大照壁,赤身粉刷,洋溢着六朝的独特风貌。”


1959年是国庆十周年,南京举办了热烈的庆祝活动。1961届的赖聚奎画出了街头招展的彩旗,以及为节日搭建的临时建筑。



1959届学生的作品,这是老南京人并不陌生的中央商场,画的也是国庆期间,画作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中央商场这个民国门头,很多南京人还记忆犹新。



1961届的陆宗杰也画了国庆十周年,画面中是新街口的宫灯式牌楼建筑,这是当年南京大型群众活动的中心,也称为检阅台或者观礼台,其位置如今是孙中山先生铜像。


1962届的杜顺宝,记录了国庆十周年时期的大华电影院。大华电影院是民国建筑,如今依然保存。那时的大华电影院门前如此空阔,少有车辆驶过。



同为1962届的刘德川,画了1959年中秋节的城南一隅,老式的民国小楼,街边玩耍的孩童,这画面保存在很多老南京人脑海里。



李文明画的城中三条巷附近的小巷文昌桥,“文昌桥是我每日上课的必经之地”,修鞋、缝补等寻常小巷景象被他收入画面。



1966届的女同学王昭画的是成贤街,这正是南京工学院所在地。街道建筑、车辆行人,五十年前的那个午后,和现在有几分不同?


又是一幅佚名作品。画的是冬日,有黄包车,可能是五十年的风景,地点是昔日民国公馆区,画面主要部分是独门独院的民国洋楼。


这是五十年代的鼓楼,正中间和现在一样是大花坛,还有西式喷泉。那候的鼓楼当然没有“紫峰”,但有马祥兴,旁边是曙光电影院。



又是成贤街,可以脑补一下这个佚名的大学生,坐在距离学校不远的街边写生的画面。


1979年的玄武湖,这是1981届的范思正所画。那时的玄武湖野趣盎然 ,空阔寂寥,画面上未见游人,却有一种现在感受不到的别样的美。



还是鼓楼,但已是七十年代末的鼓楼。可以看到大辫子的电车驶过,远处是鼓楼医院的老楼和南京大学的标志建筑——北大楼。



胜利电影院,曾经的南京民国四大电影院之一,这张画于1955年的作品,记录了胜利电影院内景,有售票处、小卖部,一样俱全。胜利电影院2004年被拆,位于如今的德基。



1977届的孙锡根,画的是南京工学院1976年大门,也就是如今东大的大门,追溯到最早,这是中央大学的大门,标准的民国建筑。


1959届的陈兆麟记录了1957年冬天的南工校园,正中是当年中央大学的大礼堂,也是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了东大校徽上。



1966届的李亚芳,画的是下关码头,“水天一色,天上云龙飞舞,水中倒影摇曳”,这样的风景,现在还能找到吗?

 

时光的确像细沙,在指缝间缓缓泻走,谁都无法握住,好在我们还有回忆,来抵抗流光。还有老照片和这些温暖美好的画作,帮助我们保存往昔,也留住城市变幻的容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