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冻遗体50年再复活?向勇气致敬

 指间飞歌 2015-09-20

冷冻遗体50年再复活?向勇气致敬

无论未来50年会发生什么,今天,我们作为杜虹同时代的一群人,有理由向杜虹,向她的家人,向科学工作者表示致敬。

“2065年5月31日,在全球目光的注视下,中国公民杜虹作为率先使用遗体冷冻复活技术的首例试验者,逐渐感知到了世界的嘈杂与光芒。在经历了50年漫长的冷冻之后,去世时61岁的儿童文学作家看见了已经年长于自己的78岁的女儿正在含泪朝自己走来……”这段虚构的描绘之所以会出现,皆因为重庆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杜虹,在今年5月30日去世之后,按照其生前意愿,由美国冷冻人体机构A lcor将她遗体头部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计划冷冻50年,等待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生命复活。

杜虹及其家人的选择,最终使得她成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地区进行遗体冷冻50年的第一人。颇为巧合的是,在杜虹参与编审的异常火爆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一个名叫云天明的中国人冷冻大脑后,通过三体人的克隆技术成功复活。一时间,科幻成为了现实,而现实也愈加科幻。尽管第一时间接受采访的《三体》作者刘慈欣表示“科幻逻辑和医学逻辑不是一回事”,但依旧没有能够阻挡人们议论纷纷的热情。

冷冻技术,尤其是冷冻大脑部分,有关技术可行性的讨论早已遍布各个科学论坛、贴吧。但毕竟这些问题过于专业,大部分人在感慨之余,提出的疑虑都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一些。比如,75万元虽然价格不菲,但保存50年,每天只需要41元,还是非常便宜,如此低廉的价格公司能够维持50年吗?又如,50年后要是技术达不到或者伦理上不允许,届时又该如何?

除此之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严肃问题是,50年后即便复活技术成熟了,确保像杜虹这样的大脑冷冻逝者能够再生,那么她再次融入社会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技术进步、观念更迭飞速的今天,我们回望50年前的人,一种巨大的隔阂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而50年之后,穿越而来的杜虹女士,在面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外在事物时,能应对自如吗?61岁的杜虹过50年复活后是多少岁?如果保持61岁不变,她与子女、后代的相处,又会遭遇怎样的挑战?

当然,金钱困难、技术风险、公司命运,以及成功复活后的“再社会化”、“再家庭化”的挑战,相信在最终作出选择前,杜虹和她的女儿女婿,一定都百般考虑到了——— 没有人比他们更加在乎遗体冷冻过程和结果可能产生的风险。但面对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最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支撑他们的到底是什么?也许是对亲人再见的渴求,也许是对科学技术的乐观,更大可能也许是对人类未来的虔信。

正如刘慈欣对杜虹的评价,“可见她也是一个很有想象力且充满勇气的人”。在这个年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循规蹈矩,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能够跳出格子的人少之又少。待至移动互联网刮来了众创时代,成功学空前肆虐,心灵鸡汤播洒遍地,很多人把误入歧途当成了梦想追逐,将人生终极意义锁定在了一夜暴富的降临。对待生活,大多数人丧失了精致的审美能力,对待世界,大多数人放弃了探索的勇气。

我们不必给杜虹的选择加诸过多的正面色彩,毕竟,现实比我们讨论的要残酷一百倍。但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她让自己的死亡驻留一丝悬念,她把自己的遗体奉献给了科学本身,她也促进了科幻与现实二者的弥合。她的选择表明,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永恒,而在于死亡后的实践,这需要真正的勇气。

无论未来50年会发生什么,今天,我们作为杜虹同时代的一群人,有理由向杜虹,向她的家人,向科学工作者表示致敬:致敬人类宝贵的情感,致敬科学力量的伟大,也致敬那源自灵魂深处的巨大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