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寂寞在繁衍 2015-09-20

一、名词术语

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  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端络,理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粗的异体字。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尺,尺肤部。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                                

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                      

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

(C)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E、以上均不是

(B)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  )                   

A、通         B、泄        C、发热        D、发泄         E、发散

(B)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D)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C)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                 

A、病因          B、病机         C、正气         D、病性           E、阴阳 

(E)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  )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B)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  胀”的机理是(  )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C)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   )                                               

A、水谷之精气      B、天地之精气       C、真元之气     D、药食之气     E、正气 

(C)

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                

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 

(B)

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C)

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A)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 ”,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D)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B)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B)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卫气

(E)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C)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A)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   )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精血津液          E、卫气 

(D)

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   )                          

A、上下           B、左右        C、水火         D、血气        E、男女

(C)

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   )                         

A、阴阳离决       B、脾气内绝    C、邪气壅盛     D、阴阳竭绝    E、正气亡失

(B)

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C)

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   )                                              

A、阴阳五行       B、脏腑气血    C、养生规律     D、呼吸精气     E、七损八益

(E)

24、《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了(   )                                                        

A、阴阳的统一性         B、阴阳的对立性       C、阴阳的运动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物质性

(D)

25、《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                      

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    

(C)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   )

A、寒暑          B、喜怒           C、湿邪         D、燥邪       E、劳作

                                                                           (B)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   )

A、寒暑          B、喜怒           C、悲       D、恐       E、劳作

                                                                           (A)

 

三、多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 (     )                       

① 出上窍         ② 走五脏        ③ 发腠理        ④ 归六腑     ⑤ 出下窍

                                                                     (②④⑤)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     )                       

① 出上窍         ② 走五脏        ③ 发腠理        ④ 归六腑    ⑤ 实四肢

(①③⑤)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十出现(    )

① 阴气自半        ② 起居衰         ③ 体重          ④ 九窍不利   ⑤ 耳目不聪明

                                                                        (③⑤)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    )

① 身热            ② 寒厥           ③ 齿干        ④ 腠理闭        ⑤ 喘粗为之俯仰

                                                                    (①③④⑤)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    )

① 静              ② 躁             ③ 化气          ④ 成形       ⑤ 生清

(②③⑤)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    )

① 静             ② 躁           ③ 化气            ④ 成形         ⑤ 生浊

                                                                      (①④⑤)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  )

① 生杀之本始   ② 天地之道   ③ 变化之父母    ④ 万物之纲纪    ⑤ 神明之府

 (①②③④⑤)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      )

① 从阴引阳      ② 从阳引阴      ③ 以右治左          ④ 以左治右       ⑤ 以我知彼

                                                                 (①②③④⑤)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    )

① 汗出          ② 数慄而寒          ③ 齿干              ④ 腠理闭       ⑤ 身常清

(①②⑤)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  )

① 辛            ② 甘            ③ 酸                ④ 苦              ⑤ 咸

                                                                        (①②)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  )

①辛            ②甘            ③酸                ④苦              ⑤咸

                                                                       (③④)

12、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  (   )

① 审清浊而知部分            ②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③ 观权衡规矩 

④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⑤ 观太过与不及之理                

    (①②③④)

 

四、简答题

1、简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静阳躁”的含义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阴静阳躁”说明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阴阳是八纲辨证的内容之一,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如望诊,病人沉默寡言则属阴,躁扰多动则属阳,是谓“阴静阳躁”。

 

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体现了《内经》什么学术特征?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句经文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相互转化规律。“重”的含义有二:第一,重,重复、重叠。如冬日感寒为重寒,夏日感热为重热。第二,作“极”解。义同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义为:由于重复感寒(热),或寒(热)过极,物极必反,寒可转化为热,热可转化为寒。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是“重寒则热”的体现。

 

  3、试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机理?

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飧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胀指胸膈胀满。清气,属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

 

  4、试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中“清阳”、“浊阴”的含义?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5、如何理解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药物饮食进入人体之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药物饮食之气、味与形、精、气、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归纳为下图:

气(阳) 气归精(精食气)   精    精归化(化生精) 化(气化、化生)

药物饮食             气(太过)伤精            精化为气        

味(阴) 味归形(形食味)   形        (气生形)   气(真气、元气)

味(太过)伤形                 形归气

 

气伤于味(太过)

 


药食气味生化示意图

 

6、如何理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本句原意为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例如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在属阴的季节又感受寒邪,寒为阴邪,若当时不病,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生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风邪,则风邪引动伏邪,则两阳相合而发为温病。

 

  7、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本句原文是承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而来。故“冬”,阴时也;“寒”,阴邪也。“冬伤于寒”,是谓重阴;温病,阳证也,是即“重阴必阳”。

冬伤于寒,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寒邪内伏,郁久化热,至春季阳气发生之时,感受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温病。此句原文为后世“伏邪温病”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并发展成为后世的“伏气温病”学说。

  

8、如何理解“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伤于风,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胆,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此为临床常见病证,症状表现是: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

 

9、如何理解“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痎疟,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证。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郁而化热,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疟。

  

10、如何理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长夏湿气较盛,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立即发病,则病湿气淫脾的濡泻等证。若当时不病,湿邪蓄积于体内,秋凉之气亦内伏,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发为咳嗽。

 

  11、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原文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言阴阳内外相合互用,不可相离也。阐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的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对分析病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七损八益”之理?

七损八益,是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运用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目聪明,身体轻巧强健;反之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使阴阳二气不能调摄,耗损精气,过早衰老。因此,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13、为什么针刺治疗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在临床上如何运用?

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应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是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一针刺原则,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情况。比如,从阳引阴,可取背部的背俞穴,治疗五脏的病变;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变;也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

 

  14、试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所以在诊治疾病时,无论是察色、按脉,还是问诊、闻诊,必须先辨别其病的阴阳属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15、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阴胜是指服用酸苦涌泄之品太过而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太过,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原则。

 

1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表简述外内相应的五脏功能系统。

 

 

神(阴阳莫测的变化)

阳(天、上、气、火)

阴(地、下、血、水)

方位

西

气候

湿

 

 

品类

五味

五色

五音

 

 

 

五脏

官窍

五体

皮毛

五声

五志

变动

 

  17、如何理解“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主之意,与下一“主”字互词。本句说明万物生长成形,依赖阴阳二气相互的作用,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本句其意与“阳化气,阴成形”同。

 

18、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试述阴阳的可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又曰:“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说明阴阳的可分性,指出了自然界虽有千变万化,但其要仍在于一阴一阳,也就是说无论客观事物多么复杂,都不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规律。运用这一原则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亦有重要的意义。

 

19、如何理解《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本句提出“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的观点。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格致余论》)。中医学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这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

 

五、论述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

(1) 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 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 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 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厚——阴中之阴(纯阴) ——泄-大黄、芒硝   

味 (阴)                                              出下窍

              薄——阴中之阳         ——通-泽泻、茯苓

              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 

气 (阳)                                              出上窍

              薄——阳中之阴        ——发泄-麻黄、桂枝

  

3、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4、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试论风、热、燥、寒、湿五胜为病的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指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本段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并把它们互相联系得出结论,这就是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它丰富了中医病机学的内容,突出了病因辨证的要点。指出邪气性质不同,致病症状亦有明显差异。对后世研究病邪特点、分析疾病机理,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了“六气为病”的理论。若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其临床表现常见风气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泄泻稀溏;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

 

  5、为什么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反映了什么学术观点?

  阳胜的病人,在夏季会因暑热而更加损伤阴液,使病情加重;若在冬季,则可借助冬季之寒凉,来驱散体内之热邪,使病情稍有好转,故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

阴胜的病人在夏季可借助夏季之暑热助体阳,以驱散寒邪,使病情稍好转;若在冬季,则冬季之寒凉会更伤体阳,使病情加重,故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

这是因为自然界阴阳之气一年四时有盛衰消长的运动,人体内阴阳之消长运动必须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运动保持协调统一,因此,阴胜、阳胜的病人,因体内阴阳失衡,不能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相适应,故往往因四季变更而病情加重或死亡。《内经》这一理论反映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点。

 

  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其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生、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根源。

基本内容:

(1)对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等。

(2)互藏: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等

(3)互根: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

(4)互制: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5)交感:如“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6)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7、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认识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三对“清阳”、“浊阴”含义各异,但均指生理活动。

(2)解释精气的生化过程:药食气味分阴阳,滋养形体,充实精气,而气化作用又促使药食转化为精气。如饮食不节气味太过,也可损伤阴精阳气。

(3)说明病因致病特点和规律:六气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不同病邪所伤不同:“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4)分析病机:阴阳升降失常:“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5)指导辨证:阳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阴证:“阴盛则寒,汗出,身常清”等。阴证、阳证是病机的反映,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病机,如“腹满”,既可由阳盛伤阴,邪实中焦所致,也可由阴盛阳衰,中焦不运所引起。

(6)归纳药性功用:气味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少火、壮火: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将少火引申为人体的正常阳气,生理之火;壮火引申为过亢的阳气,病理之火。

(7)指导诊法:以阴阳为辨证总纲,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8)指导针刺治疗:如“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

(9)指导养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10)以五行沟通天人关系: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体、五志、五色、五音、五声、五味的关系,通过五行归类和生克制化,建立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时五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大体勾画出《内经》理论体系中“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