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2-2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   ​好,我们上课。

   现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二段,这一段可以概括一下,它是讲阴阳转化,与应用。首先把它读一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
(这个读音啊,第一个“食”字,只能读成[shí]第二个“食”读成[sì]或[shí]都行
。)
“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这个“食”也可以读成[shí],不同的读法,那么如果我现在读成气食[shí]少火,
那就按照我们教材“注”上的張介宾的注,把它注成气食[shí])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下面我就把这一段串讲一下,主要是讲阴阳转化的问题,但是还又把阴阳的概念描述了一下。

“水为阴,火为阳”- 具体的来说,水火相对而言,那就是水为阴,火为阳。
   用什么来形容阴阳,用什么具体事物来比喻阴阳呢?
   用水火最合适,所以它先拿出来说,比如说水就是阴,火就是阳,因为火就是主
动、主热,火苗就是往上升,火苗很少往下降,没有啊;水呢,水主静,水主寒凉,水要向下的。所以用水火来比喻阴阳很恰当的,所以它开始就比喻说,“水为阴,火为阳”
 
   那么在这个基本的认识之下,又讲到这个和医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了,就是药物和
饮食的气味,气有寒热温凉,味有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
   那么气,寒热温凉之气,或者说升降浮沉,升降浮沉也可以叫做气,饮食或者是
药物,都有寒热温凉之性,当然,你要用五性的话,那就还有一个平性,寒热温凉平,这个是叫做气。那么味呢,是酸苦甘辛咸五味。
   因为那个四气或者五气对味而言,气就属于阳,味,酸苦甘辛咸五味,对应四气
而言五味它就是是属于阴。

“阳为气,阴为味”- 那么就等于这样规定下来。
   气相对来说是活跃的,味是有形质的,所以阴为味。

   下面又有若干个“归”字。
“味归形,形归气,” - 这个“归”字又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归”是充养的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仰赖的意思。充养就是供给,仰赖就是接受。
   这一个“归”字就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味归形”- “味”是饮食、药食的五味。比如说饮食物都叫五味,笼统地说。“归形”就是充养着形体,这个很好理解,我们吃了东西之后使身体强壮。

“形归气”- 而这个“归”就作仰赖解释了,而形体仰赖着气对它的支持。
   什么气?水谷精微之气。
   形体仰赖着水谷精微之气的补充、滋养。

“气归精”- 这第三个“归”字,又是充养、供给的意思。
“气”水谷精微之气充养着人体的精气,人身的精需要水谷精微之气的充养,所以叫
气归精。

“精归化”- “化”就是生,就是化生,就是生化、气化,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精归”这个“归”又是仰赖,精气的产生是仰赖着气化才能产生的精,因为精相对而言属于阴,阴的产生需要阳气才能化生为阴精,所以精仰赖着气化。

“精食[sì]气,形食[sì]味”-
​“精食气”- 反过来说,精有供给着气,“食[sì]”就是饲养,给
别人,给它这属于叫做食[sì],精是饲养气,气需要阴精的化生,阴者藏精而起亟[qì]也,阴精不断地化生。
​   化生什么?化生成阳气,“精食气”。

“形食味”- 形体是消耗了五味。

“化生精”- 那是和前面的意思是相同了,就是“精归化”呀,精气需要仰赖气化嘛,所以气化就能生成阴精,能够形成精气,就是“化生精”。精就是阴精,就是精气

“气生形”- 那么气,水谷精微之气,就可以充实人的形体,这跟前面“形归气”是同义的,等于进一步又说明“形归气”。“形归气”不就是形依赖着气的充养吗?“气生形”,气生养着形体。

“味伤形” - “味”就是饮食五味。“伤形”,饮食五味,味本来是可以养形体的,“味归形”味是充养形体的,但是如果五味不当、失调、太过,那么它反而伤害形体。
​   将来我们会要学到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人体的形体五脏,它的产生、生成、生命活动仰赖着五味
,饮食五味。
​   但是
​“阴之五官,伤在五味”,五脏之气又可以受到饮食五味的伤害。
   为什么呢?
   它失调了、太过了、偏嗜了,都可以伤害形体,伤害五脏,所以这里说“味伤形
”。那也就是说,正常的、调和的,它就养形体;失调和了,那它就伤害形体。

“气伤精”- 这个“气”还是说的水谷五味之气,本来气是归精的,是充养精气的。这里同样讲的是失调、不当,寒热温凉之气太过了,同样的伤害人体之精气。

“精化为气”- 阴精不断地转化为阳气,阳气是可以散失的,散失了没有来源不行啊,来源是哪儿?来源是阴精的转化。

“气伤于味”- 由于五味太过而损伤人体之气。

   所以上面这一段,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这是确定下来的。

   后面这几句话,都是在讲转化,而且用同一个字“归”,一个“归”有不同的解释,所以中间这几句话是解释起来比较费事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掌握,掌握什么呢?
   掌握它的阴阳、形气、气味、精气,它们是互相转化的、相互依赖的这个基本观
点。但是,如果失调的时候它们又相互有损害。
   这个不需要背,背起来很难,容易串。但是你要掌握这个基本观点。

   再往下,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阴味出下窍”- 味属于阴,因为它属于阴,所以它有向下的作用,有出下窍的作用。所以大苦的,苦寒的大黄,有泻下作用。

“阳气出上窍”- 温热性质的药物,那么它有向上升散的从上窍而出的作用。所以质量很重的东西哪有在那宣肺的,不大用。
   因为前面也讲了,上窍、下窍,上一段讲到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味属阴,所以阴味出下窍;气属阳,所以阳出上窍,和我们讲的第一段那是相同的。

   接着是,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味厚者为阴”- 味为阴,也就是味本来就是阴,味厚的呢,实际上就是阴中之阴。
“薄为阴之阳”- 味薄的,那是阴中之阳。这是阴阳中又有阴阳了。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气本来就是阳,但如果是气厚,那就是阳中之阳;气薄的,就是阳中之阴。
​  
下面又进一步讲,
“味厚则泄”- 味厚就有泻的作用。比如说大黄,苦寒的就有下泻作用。

“薄则通”- 味薄的,那就比如说猪苓、茯苓,这些味薄的那就有通,像通便,这样通的作用,利小便,它跟泻下的作用不一样。

“气薄则发泄”- 寒热温凉气薄,那么就有发泄的作用,向外发散的作用,比如说麻黄有发散的作用。

“厚则发热” - 气厚呢,气厚就是阳中之阳了,所以可以使人发热,比如说,附子、肉桂,这些气厚大热之药,大热之药如果用得不当,就可以使人发热。
   当然,如果这人是虚寒、阴寒,则用些大热之药使他发热,也就不阴寒了,又起
治疗作用。
   这是气味阴阳,阴阳中又有阴阳,分出厚薄来。

   下面讲,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少火”,在本段里头,看来同样是讲的
药、食的气味。

“壮火之气衰”- 大热的,气厚的,那叫壮火,比如说乌头、附子这些大热药,它们用起来可以食人正气,可以消耗人的正气。

“少火之气壮”- 少火是指的温性的药物,比如说人参、当归之类是温性的,跟乌头、附子不一样。
   那大热的药,弄不好的话特别容易消耗人的正气,而温性的药呢?它可以助长人
体的正气。刚才举例来说人参、当归之类,它是温的,它可以补养人的气血,这个气就是人体的正气。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食气”- 这个第一个“食”字,是腐蚀的“蚀”、消蚀的“蚀”。壮火是大热的东西,跟前面所说的“壮火之气衰”那是一个意思,销蚀人体的正气。

“气食少火”- 大家注意要读成饮食的“食”了,就是吃的,那就是人体的正气需要少火给它的滋养。
   第二个“食”字,也有读为[sì]的,但是我是从張介宾解释的话,即读成[shí]了
。也就是说,少火可以滋养人体正气,和前面的“少火之气壮”是一个意思。

   同样的下面这句话,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壮火散气”- 那就等于进一步解释了“壮火食气”销蚀人体正气了。

“少火生气”- 少火可以生长人体的正气,和前面的“气食少火”或者“少火之气壮”后面这句话和前面的意思相同的。

   这是说,根据这一段,前面是讲的药、食气味,接下来谈壮火、少火,把壮火、少火解释为药、食的气味。
   * 药物气味纯阳,那就说明它是壮火。
   * 气味少阳之气,温暖的,那就把它叫做少火。

   具体举例来说,
* 乌头、附子,那可以说属于壮火;
* 而当归、人参呢,它是温性的,那可以叫做少火。

   这是从本段前后文联系起来是这样的,但是在后世医学家,对于这个少火、壮火的解释,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把它看作人体当中的火,
* 壮火,就说的是过亢的火,邪火,病理之火。
* 少火,是说正常的阳气,少阳生生之气,或换句话说,少火是说的生理之火。

   这是医学家们进一步解释,引申,这样出现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
   是说药食气味,纯阳之品,那是大热,那叫壮火;
   温暖的,温性的药物,有滋养人体的作用那叫少火。
第二种解释,
   把生理之火,叫做少阳生生之气,是叫做少火;
   把病理过亢之火,消耗人体正气之邪火,叫做壮火。

   应该知道,壮火、少火的解释,有这样两种,
第一种应该是属于《内经》的本义。
第二种应该是引申、发挥。
   它也是对的,因为它是解释人体的正常的生理、病理问题,这样解释符合临床实
际。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要记住。因为咱们过去经常在这上面有些同学,发生了含糊。

   下面,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实际上 ,虽然说的是气味,但是重点是在
说的味。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辛味和甘味药具有发散的作用,所以叫做阳,属于阳。换句话说五味都属于阴,但是五味当中还可以分阴阳,五味对于四气来说都属于阴,但是阴阳中又有阴阳,所以五味当中辛甘发散为阳。
* 辛味药发散的作用,属阳。
* 甘味药怎么也叫发散作用呢?
   其实甘味药是滋养的作用,对不对,甘味药属于脾土,脾土呢,脾为中央,灌溉
四旁,灌溉四旁,滋养其它的四脏,滋养全身,后天之本。那么从中央布散到四方,也可以说属于布散。所以叫辛甘发散,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它都属于阳。

“酸苦涌泄为阴”- 而酸苦味的药,它就有涌,涌是催吐,泻是属于泻下。酸苦一类的药是涌吐、泻下有形之物。
* 涌吐,吐什么?吐的痰涎,吐的宿食。
* 泻下泻什么?大便、小便。
   酸苦或者上涌,或者下泻,涌吐有形之物,所以“酸苦涌泄为阴”,它在药味的
分阴阳来说,酸苦味属于阴。

   这个算算看,一看,说五味,这儿怎么成四味了,其它的文章里头有“咸味涌泄为阴”,这不是本篇的,是《至真要大论》里面的“咸味为阴”,还有淡味,“淡味渗泄为阳”这些不是本篇的了。
   本篇只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但是《内经》其它篇提到“咸味涌
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那就补充了五味,甚至加了淡味,成了六味。
   淡味可以啊,比如说茯苓也属于淡味的,有渗泄的作用。
   有没有咸味的,咸味也有涌吐的,淡盐汤催吐。

   这是从基本性质上,从药物的气味,这里重点说的是味,不同的作用可以大体上把它划分为属于阴,属于阳。这就是我们把这一段串讲了一下。

   从这段的“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开始到这段的结束,仍然是需要熟记,甚至背诵了,因为这个又是个最基本的理论。
 
   下面看,教材上写的
【理论阐释】

第一点,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生化关系。

   关于这一段,主要的是,知道这一段是重在阴阳转化,知道这个理就可以了。精化为气,气生于味的,等等,知道这个转化关系。

   但是,在这第一个问题里面,也就是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生化里面,第31页上面那个第一个小自然段,也属于那个问题的,应该看一看。
   书上说“药食气味既能充养人体的形体精气,但过度摄入则反能伤害形体精气”,这经文里有,讲的“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味伤形,气伤精”,那都是讲的摄入过
量,不当,反而伤害人体的精气。
   同时这里有引了,后面可能要提到的《至真要大论》这段话,“五味入胃,各归
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是“先入”。
   最有结论是说:
“五味入胃......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要用一种气味用多了,那么它增长有关的气,那是可以肯定的。比如说,你老是吃酸味的药,酸味药老助长肝气去,那肝气可能盛,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说如果你不断给它增,增的过久了,那就是灾殃的由来,
原由。“夭”就是灾殃。

   所以任何事物都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度,饮食五味,用药同样的道理,要掌握适当的度,过分地用,说这个东西好,天天吃,吃那个营养品,天天补。补的不当出毛病的并不是少数,什么东西都一样。
   所以他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尽管开始是好东西
,如果你用过头了,同样是变为对身体有害的,甚至“夭”也可以理解为早亡,早亡的原由,灾害的原由。
   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所以在本段当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所以它有“味伤
形,气伤精”“气伤于味”之说。

第二点理论阐释当中,还是关于少火、壮火的两种解释

   刚才我提过了,但是这里不妨把注家的话再进一步地串讲一下,比如在这个问题当中的正文第三行,就是关于壮火、少火含义的第三行。

1. 咱们引了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解释,马莳就举了一些具体的药物的例子,便于我们理解,马莳说:
“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
​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
  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而益状矣。
​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 用少火之品,人身之气逐渐地往上升。
“而益状矣”- 少火之气壮嘛。
   所以,马莳的这种解释少火生气,那么就是用药食的气味来说的,他把壮火、少
火从药物角度来讲。

2. 另一种解释,认为少火是正常生理之火,是指人体的阳气,后世都把阳气当中有温煦作用的叫少火,壮火是指亢烈危害之火,也就是阳气过分地亢盛而所产生的邪火
   阳热之火能够温养阳气,亢旺之邪火则不仅消耗阴津,而且也损失了阳气,引证
的是張介宾的注释,这个注释也挺有道理的,張介宾说:
“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
由阳气。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状。
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
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
   此虽承气味而言,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

“火,天地之阳气也”- 天地没有这阳热之气,那万物怎么生长呢?

“此虽承气味而言”- 这虽然是接着气味来说的,因为咱们在原文上是讲气味之后,才讲的“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承”是接着,这一段话虽然是接着上面气味来说的,按《内经》原文接着气味讲的。

“不特专言气味者”- 也就是说,“少则状,壮则衰”这是万事万物都有的一个过程,不单是这个气味,所以,他又把它引申到,人体和病理之火上来了。

   那么下面我们又谈到了后世,后一种解释是从生理病理角度阐释气火的关系,对中医学术理论作出进一步的发挥。

   这样的观点不但是張介宾,其他的医学家也有,比如这里所说的李东垣。要知道从他们的生卒年代,李东垣在張介宾前面的,張介宾是明朝人,李东垣是金元时代的人,只是这从学术观点上,说張介宾那样的解释比较好,解释的很透彻。
   李东垣也有这样的一些观点,他说:“相火元气之贼”。这里所说的相火,那就
是指的咱们教材上,或火后世引申上所说的“壮火”。

   而朱丹溪所说的“气有余便是火”,这个火当然也是过亢之火,因为气有余,有余就是壮火。
   所以关于壮火、少火的含义,理论阐释方面,按照这个教材这样点出了一个问题
。当然你要研究理论问题,那还有很多可以值得研究的。
​   这一段谈了不少的理论问题,
只不过从重点来说:
* 第一是从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生化。
* 第二个从壮火、少火的含义方面给予提示。

【临证指要】
   重点地谈到了,药食气味性能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气味厚薄,
*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 味厚则泄,味薄则通。

   味呢?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那么这个作为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在我们中药的使用当中,指导临床实践当中,意义是很大的,所以在我们教材就举出来,后世医学家在这方面做出的一些贡献,重点的点了几下:

1.是金元医家张元素的《医学启源》里,他列有“用药法象”一节。你看,他的用药法象,都是取类比象的思想,我们讲的《阴阳应象大论》也叫做象,《医学启源》它这写的名字就是“用药法象”,它有一段论述,而且举了很多药物的例子。
   特别是又提到了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经方,那笼统的说,张
仲景的用药和《内经》的这些理论,特别是《阴阳应象大论》全篇的不单是“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全篇的治疗理论,我看都出自于这篇都可以找得到。
​   也就
是张仲景所用的113方,《伤寒论》还有《金匮》的若干方子,从用方的理论来说,可以说基本上出自《阴阳应象大论》。
   咱们教材上提到的
* 桂枝汤是辛甘发散;
* 承气汤是味厚则泄;
* 乌头汤是气厚则发热;
* 猪苓汤是味薄则通,等等。
   都是秉承了这个《阴阳应象大论》我们讲的本段的例子。而且张仲景的这样的制方,又为后世医家们所师承。

   比如说,大家很熟悉的,除了咱们教材说的桂枝汤、承气汤、乌头汤、猪苓汤之类,等等之外,再提一个方子,大家熟悉的瓜蒂散。
   瓜蒂散有两个药,一个是甜瓜蒂、一个是赤小豆。
* 甜瓜蒂味苦之极,
* 赤小豆味酸,
   这个方做什么用的呢?
   大家熟悉,瓜蒂散是涌吐涌的,涌吐上焦实邪。
   张仲景配方子,为什么用瓜蒂和赤小豆呢?
   就是《内经》那个《阴阳应象大论》讲了嘛,酸苦涌泄,涌就是吐,泄就是泻下
。酸苦涌泄为阴,有形之浊邪,所以属阴邪。
   其实在临床上用起来,瓜蒂一味就催吐,但是张仲景在设这个方的时候,就是要
用这个瓜蒂,同时还用了赤小豆,因为赤小豆味酸。酸苦涌泄为阴,那时张仲景就是按这个道理用的,当然,赤小豆本来有益脾的作用,对苦味瓜蒂的毒性,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酸苦涌泄为阴,张仲景的设方,就是按这个理论设的,人家自己讲的,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等等,但是把《素问》、《九卷》摆在第一位,而且据我看,张仲景的制方,就制方这一点,可以说在《阴阳应象大论》这一篇里头都找到了张仲景的依据。

& 我们讲的第二段,是关于阴阳转化的一些应用的问题,大家所要熟悉的是要记熟的是“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之后,一直到“酸苦涌泄为阴”。

& 重点的理论问题,知道阴阳精气的转化,要熟悉那第一是了解,第二是理解,甚至要掌握少火、壮火的含义。

& 临床指导的问题,应该从这段的学习当中,特别是有一定的医疗经验的同学们,应该更深一步地进行理解。

   这就是这一段的学习,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