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修行就是不断摘下世俗的眼镜的过程

 綠草常青 2015-09-20


修行就是不断摘下世俗的眼镜的过程

朱东


通常人们都会习惯性的认为,“无为而治”是老子的观点,而且经常将“无为而无不为”也视为是老子的观点。

然而事实上, 虽然“无为而治”可以视为是老子的观点,但是这句话并不是老子提出来的,相反却明确的出现在《论语》之中。

孔子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至于,“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非但老子从来没说过,甚至都不能说是老子的观点,准确的说,应当是战国的纵横家们,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些卖点,对老子观点、言论的一种借题发挥。

这里面就涉及到对老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无为” 的理解问题。

老子说: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为”中的“为”字,在《道德经》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应当读作“卫”(至少是这样读更容易理解其本意)。所谓“无为”,并不是对行为本身的否定。所以说,“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天下就大治了,那是不可能的。“无为”强调的是无我无私,无主观故意性,无特定的目的性。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句话,看的很清楚。“无为而无以为”所谓“无以为”就是没有主观目的行为。所以,老子从来没有否定积极的行动,而仅仅是否定行为中的功利性意图。换句话说,老子没有说过“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无为而无以为”,强调的是行为背后的无主观故意性。

而这恰恰是对规则与大道的信仰的表现与要求。

形象的说,我们现在抬眼望去,世界就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因为一切物体反射的光线,能够直接的映入我们的眼帘,所以我们看到花是红的,草是绿的。而所有的“为”——功利性的目的,就像一幅变色的,甚至是变形的眼镜,会使每一个戴上它的人,都无法再看到真实的世界。

所以,老子说要“损之又损”,才能实现“无为”,就是不断的摘下那些可能在不经意间戴上的眼镜,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规则与大道的存在。

人为什么会迷惑,会出现判断的失误,除了资讯不足等客观原因以外,往往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这副眼镜上,就出在不能无为,不能放下主观的功利目的上。

当人真的能够自觉的去摘下这副眼镜,真的能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时候,那么世界自然就会清晰的呈现在你的眼前,事物发生发展的趋势,以及其内部的是非曲直,就会自然的明了在人们的心中。

在此基础上的行为,将是顺乎人情,合乎天理的。而这种顺乎人情,合乎天理的行为,就是当把“为”读成“围”的时候,那个“无为”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没有人为的造作的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从老子到孔子,在“无为”这个问题上,从“无为”变成了“无为而治”,其实二者之间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就治术而言,只不过老子将“无为”单独提出,能够更加突出这种治术的心法,而孔子直接讲“无为而治”,则更加侧重于实践,侧重于身法。

当然,老子并不是不重视实践,事实上老子在五千言中,用大量的篇幅,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如何实践“无为”的问题,只不过因为老子和孔子的语言对象不同。

老子的说教对象是圣人,是决策者;孔子的说教对象是君子,相对而言是执行者。

对于圣人,对于决策者来说,显然需要更加强大的理性的战略思维能力,以确保他们的见解更加具有前瞻性。所以心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

所以,必须要单独提出来,不能将思维与实践,将心法与身法相混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