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一直是世人的最高追求,古人就把“立德、立言、立功” ,作为人生的成功标志。功劳面前,有争功、抢功、贪功、冒功的,也有让功、辞功的,可见世相百态,也可见风节人心。 争功。你觉得功劳大,我觉得功劳更大,你自认居功至伟,我认为首功非我莫属。所以,苦战奋斗时,大伙团结一致,戮力同心;到了论功行赏时,就会矛盾四起,纷争不断。刘邦平定天下后,群将纷纷争功,相持不下,不仅闹得面红耳赤,甚至还有人拔刀相向。幸亏刘邦心里有数,评定萧何、韩信、张良为三大功臣,提出功人、功狗之说,令众将口服心服,平息了争功风波。三国末期,却闹出了争功悲剧。司马昭遣钟会、邓艾两员大将分路伐蜀。钟会取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取了成都。灭蜀后,钟、邓争功,闹得不亦乐乎,姜维从中用计离间,结果钟、邓两败俱伤,又相继被杀。这就是著名的“二士争功”。 贪功。把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人家辛辛苦苦地种树浇水,他心安理得去摘桃子;人家九死一生甘冒锋镝打天下,他腆着脸去领勋章,这就叫贪天之功为己有。平定东吴时,大将王濬冲锋陷阵,捕获吴王,功劳第一。可是皇帝的亲家王浑却出来抢功,最后竟然成了一号功臣。不过,世人都知道真相,就连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一诗中,也明明白白地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贪功的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少不了。如今,大学里的一些博导,常把研究生的成果装进自己的口袋,在弟子的论文上强行署名,学生们敢怒不敢言,因为能不能毕业还要看博导的脸色。还有一些科研部门的头头脑脑,把部下的科研成果当成自己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名利双收,这就叫科研腐败。 让功。或为大局出发,或考虑团结因素,明明是自己立下的功劳,却要让给他人,这是很需要点儿胸怀和风格的。东汉名将冯异,曾帮助光武帝平定天下,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但到论功行赏时,其他人拥到皇帝面前表功、争功,他却远远地站在一棵大树下,后人尊称他为“大树将军”。晚清名将胡林翼主政湖北时,为避免同僚官文掣肘,常在给皇帝的战报上把没有尺寸之功的官文挂名,保证了军政一把手的团结,也维持了湖北大局的稳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谋求国家统一大业,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其实也就是让推翻帝制之功。还有粟裕将军,能征善战,屡立战功,却两让司令职务、一让元帅军衔,传为历史美谈。他们都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开阔胸怀,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豁达心态,都是大写的人。 平心而论,功名利禄,人人向往。争功是人之常情,虽不高尚,但可以理解,只要不过分;贪功乃小人之行,品格低下,心胸猥琐,不仅被诟病当今,而且将遗臭历史;让功是君子所为,高风亮节,胸襟博大,堪为楷模,流芳百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