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珏 【关键词】法国凯撒奖提名最动人的亲情平凡丰盈的乡间 上大学那一年,我潇洒地下车,带着“解放”的内心独白,留给父母一个欢蹦着离开的背影。很久以后,才知道我的妈妈在车里落泪得不能自已。离家,上学,孩子们挥手自兹去的背影,是所有青春的成人礼,是所有家庭里,父母们最难过的时分。他们明白,此刻起,孩子真的飞走了,即使他们会回家,他们依然是飞走了。 那么多的记忆和情感,在看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时被唤醒。在深夜里像当年的妈妈一样,哭得不能自已。影片明明是欢快的,清脆又明亮,不带一丝悲伤。而我们,为什么依然会落泪? 十六岁的宝拉,是法国小镇女孩儿。父母和弟弟都是听障患者,也因为听障,不能说话。家里农场的经营联络,养奶牛卖奶牛,做奶酪买奶酪,都离不开她。她是家里的发言人,翻译,沟通大使。从巴黎溃退到小镇的音乐老师,偶然发现宝拉的高音天赋,耐心地培养这个女孩儿放声歌唱。而此时,小镇镇长的竞选开锣,父亲不肯坐视“引进工业”的候选人破坏乡村大地,倔强参选。父亲的竞选需要她,卖奶酪需要她,未成年的弟弟需要她,可是巴黎电台的歌唱大赛在召唤她,三年巴黎音乐学校的机会在召唤她,可以自由翱翔的外面世界在召唤小镇姑娘…… 当回头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这个故事显得平淡又平静极了。除了父母亲聋哑的身份,一切都是一个少年的彷徨,是所有青春启航时扯开的痛与快乐。可是法国电影,就是有本事把它拍得细如微风,满如清泉。而且它丝毫不利用“聋哑”这个点来悲情或者煽情。敬佩! 开始的半场戏基本是喜剧。他们像所有家庭一样平凡又欢乐,除了沟通方式不同,没有任何在聋哑这件事上用力的企图。看看这样的对话:“闺女,聋子这事儿不是缺点,是特点。”“聋子怎么就不能竞选了?你看奥巴马,他可够黑的,可他还不是当上了总统。”……阳光一样薄薄的金色,微微跳动。 久久徘徊的,是女儿的心。没有听力的父母怎么办呢?离开父母让她有负罪感,可又像所有年轻人那样,期待着逐梦,释放喉咙,想飞。其实更多孩子在这个年龄体会不到纠结,唯有父母的聋哑,让女孩儿提早懂得责任感,有更多放不下。 在放手与不愿放手之间的挣扎,那么动人。母亲不愿女儿走,担心她独自去巴黎,也担心家庭失去女儿的种种失落、不适。可是父亲懂。学校演出中,父亲只能“看”歌,但他看懂了周遭的眼泪和欢呼。在夜半的山坡上,他让女儿靠近自己耳朵,把手放在喉咙上再“听”一遍。电台比赛中,三口人静坐在观众席上,女儿边唱边用手语比出歌词。奔流的歌声,他们“听”懂了,触摸到了。那是唱给父母的《远走高飞》――妈妈,我不是离开,我只是要去飞翔。 亲情,就在这样一来一往的交织中,被织得又轻又密。不会让你感到沉重,也不会密不透风,有压迫感。因为生动,因为真诚而细腻,所有观看的人都瞬间投放了自己对亲情迄今所有的理解,那些忐忑不安,那些必须追逐和必须告别的,必须理解和被理解的,所有的不忍和亏欠,随着这一家人的起起落落,泪落清歌。 所有青春在启航时,都扯痛父母的心。可这是所有人的成人礼,是万物的生长。大地依依不舍,而怀里的种子依然要远走,生生不息。这个小小的故事,把各种那些悄然静音,不再仔细思量的情感细细梳开,理得特别清楚又明畅。它讲得那么充沛,轻轻一动,就晃痛所有青春的告白与告别。 影片流动的完全是最健康的情感能量。人的感动不来自悲情或煽情,那是一种来自内心最深处,像泉水一样向外涌动的清澈甘苦,累积着人们所有情感体验的情深意动。乐观向上的家庭,满满的爱,因为爱而不愿别离,因为爱而对孩子说:“去吧,去吧!”……在所有乡下,在所有城市,永远有这样的故事。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小小的镇子,满满的情感,像谷穗一样饱满,像清泉一样甘甜。但我们的电影序列里,再也难觅。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怪癫,你始终觉得生活缺了一块,这个世界缺了很大的一块。就像那些平凡的乡村完全不存在,就像那些最初的平凡青春不存在,就像我们生活里最朴实的部分不存在。而本片基于的一切,被我们踩在脚下,却永远缺席,只能在外片里,看到这样醇厚又淡泊的美,以及真诚。 [责任编辑:yfs001] |
|
来自: 苦夏2012 > 《摄影绘画书法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