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角映画最好的家庭电影,又被法国人拍出来了! 2018-03-27 12:30 最近又值片荒,小编在旧片堆里挖呀挖,终于挖到了一部特想推给大家的好片。 贝利叶一家 La famille Bélier 该片豆瓣评分8.3,是一部有笑点、有泪点,总体上特别温馨的法国电影。 如果说《触不可及》是把人与人之间关系拍的最好的电影,那《贝利叶一家》就是把家人间的关系讲述的最到位的片子。 这两部电影的共同点是都涉及到了特殊群体:一部是讲瘫痪者与常人间的友谊,一部是讲生长在聋哑家庭的正常女孩。 你会发现,这两个故事看似“特殊”,却表达了普世共同的道理。 贝利叶一家四口,只有女儿宝拉听觉正常。 所以自然而然的,宝拉担当起了家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 贝利叶一家经营着农场,靠饲养奶牛和贩卖乳制品为生。 平时,宝拉不仅要在农场帮忙,还负责着一切对外联络、买卖自家产品的工作。 她忙到上学时也要随时接电话,累到上课都打盹的程度。 不仅如此,父母与外界的日常交流也完全仰仗着她。 就连去医院看性病,也得让女儿翻译。 这一段是真·法国人风格,只见夫妻俩手舞足蹈的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宝拉则坐在中间一脸淡定的翻译。 顺便还不忘责怪自己的父母:
就是这么一个负担重、没有边界感的家庭,宝拉却从没觉得有什么不满。 因为家人虽然残疾,但父母给她的爱一点也不比正常家庭少。 她甚至还以父母为傲。 电影的一开始,早上去上学的宝拉听的是艾薇儿的歌《That’s not my name》。 这种摇滚而特立独行的风格正像贝利叶一家的作风。 一家人在市场买奶酪,到处拉选票的市长前来“慰问”,他表示:我们要帮助残疾人。 在“听”了女儿的翻译后,宝拉的父亲毫不犹豫的摆摆手,告诉市长:赶紧滚! 宝拉母亲的酷劲儿也不亚于老公,她是个典型法国美女,自带风骚妩媚的气质。 就连弟弟也是个泡妞高手。 因为对市长的政策不满,父亲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参政! 父亲的想法很天真:贝叶利一家,组团打败市长!并很快得到妻子和儿子的响应。 但宝拉却犹豫不决,一个听觉障碍者参加竞选,这是闻所未闻的事。 看到女儿举棋不定的样子,父亲开导她:聋不是残疾,是个性。 这也确实是只有法国人才能给出的定义。 于是,宝拉决定支持父亲,一家人说干就干:做海报、填登记表,夫妻俩甚至研究起了从政方面的书籍…… 在号召附近居民的会议上,父亲发表了一通鼓舞人心的演说。 这种挑战人所不能的干劲深深影响着宝拉。 其实与此同时,她的生活也在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 为了多看几眼自己喜欢的男生,她加入了学校的合唱队。 谁知,在那里,她发现了隐藏在自己身上的天赋——唱歌。 这其中少不了她声乐老师的功劳,是他引导宝拉发出了真声。 在发现宝拉天赋的那一瞬间,这位愤世嫉俗的老师就像看到了金子一样两眼放光。 宝拉也觉得放声高歌的一瞬间就像有什么东西要从自己身体里蹦出来一样。 她第二次有这种感觉时,是在家里和喜欢的男生一起练歌的时候。 这一次,她来月经了。 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变化显示宝拉正在发生蜕变,她就像刚出巢的幼鸟,鼓动着羽翼准备飞翔。 声乐老师开始怂恿她去参加巴黎合唱团的面试。他斩钉截铁的告诉宝拉,她绝对有这个实力。 宝拉很想去,但让她踌躇不决的是,她实在想象不到家人没了她该怎么办。 更重要的是,她不认为父母能体会到唱歌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 所以她选择不告诉父母,一边做着家里的工作,一边挤出时间练习声乐,压力越来越大。 最终,分身乏术的她还是像父母透露了真相。 母亲立刻表示难以接受,女儿要离开自己?这怎么可能! 在一次喝醉后,母亲痛哭着向宝拉吐露了真言。 她告诉女儿,你出生时,当我得知你听力正常,我哭的好伤心。因为我从来不能跟无听障的人融在一起。你父亲安慰我说,我们把你当聋哑人养就行……现在你竟然学会唱歌了,你就差对牛奶过敏了! 为了不背叛家人,宝拉决定放弃面试,放弃唱歌的梦想。 在学校表演会上,贝利叶夫妇和其他家长一起,坐在观众席上看自己的孩子在台上演出。 此时,他们尤其格格不入,当别的家长都沉浸在歌声中时,他们只能在一片寂静中“尬坐”。 一开始,夫妻俩还调情解闷,但随着音乐会进入高潮,两人“听”的越来越认真。 当然他们不是在听,而是被合唱团孩子们唱歌时闪闪发光的样子迷住了,被周围观众全身心投入欣赏的气氛感染了。 最后一首歌,是宝拉和自己喜欢的男孩的二重唱,这是一首表达惊世骇俗爱恋的歌曲。 这一段采取了“消声”处理,两人柔情款款的高歌渐渐化为静音,只剩嘴巴开开合合的动作,导演像我们展示了贝利叶家人的视听感受。 但父亲还是目不转睛的“听”完了,他看到了女儿眼里的光,也注意到了周围人的反应:有的人甚至留下了泪水。 当晚,父亲要求女儿再唱一遍这首歌。这一回,他把手放在了女儿的声带上,他用这样的方式感受着女儿的声音。 然后他做出了决定:支持宝拉去巴黎参加面试! 一家人开着小车,匆匆忙忙的进城了。听闻此消息的声乐老师也随之赶到。 影片的最后,也是最催泪的一段。宝拉面试开始,她选择了米歇尔·萨尔杜的歌曲《我要飞翔》。
她唱着唱着,便加上了手语,想让坐在观众席上的父母也能听见。 这首歌真的很好听,同时也表达了千千万万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 它把我们对家人的那种“虽选择离开,却难以割舍”的感情表达的非常到位。 宝拉终于要离开家了。一家人久久的拥抱在一起,然后宝拉转过身,电影在她的奔跑中结束了。 在这部片子里,宝拉和父母其实并不存在沟通问题,但他们无法听到女儿的歌声。 这就加剧了沟通中那种“不可触及、无法到达”的绝望感。 而这种感觉正是我们这些听说正常的人在与父母交流时,常常体会到的。 既然爱能让失聪的父母听到歌声,那爱也一定能让千万普通的父母和儿女相互理解。 小编认为,这部片子超越了很多同类题材作品。 因为它不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讲述了成长,更从父母的角度探讨了放手。 它叫《贝利叶一家》,而不叫《追梦的宝拉》。 片中,导演始终努力让我们站在聋哑父母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 这其实也是我们忽略的一点:在希望父母“听”到我们的声音的同时,我们是否有过用心去“听”他们的声音? 只有双方都用心聆听对方,无边的寂静才会被打破。 文章来源丨影探(ID:ttyingt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