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碎片下的中华文化(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

 雪峰读书 2015-09-20

 


中华文化是什么?身为中国人,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文化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礼义道德,侠肝义胆,这些中华文明元素,在当代中国人身上悄然远去。我们的衣食住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全面西化。

 

冯骥才说:“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因为文化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文化这根神经,在很多中国人身上已经抽走了。这个民族,最紧迫的是重新捡回被抽走的神经,给自己安心,给自己找魂。

 

然而,这个魂一旦失去,想找就难了。德国一位著名汉学家说:中国人读孔子,不是通过《论语》而是通过《论语心得》来读,绝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阅读原典的耐心与能力。原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本就误解易,理解难。很多大师真诚地公开承认理解之难。梁启超说:“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

 

王国维先生可谓学识渊博,然而他却自云:“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大师尚且如此,更何况今人?无人懂得中华文化的真义,五千年的博大精深就成了博物馆的化石,化作一堆厚厚的尘埃。西方文明有如大海,知识体系经过一代代大师系统梳理。当你在知识海洋中遨游时,处处有灯塔,时时有路标。中华文明有如沙漠,学习者一旦走入这片无垠的大沙漠,都会失去方向,彷徨无助,偶然的兴奋不过是海市蜃楼。因此,中华文化越来越渺茫,中国人也越来越迷茫。

 

莎士比亚说:“一点点的知识是很危险的,片面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当中华文化缺乏体系梳理,每个中国人对中华文化只有片面知识时,是最可怕的。中华文化的最大障碍,就是梁启超所说的“没有整理过”,缺乏体系。这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中国人思维方式: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碎片知识下的中国人,就像这幅漫画(题图):头顶马克思帽子,戴着孔子牌眼镜,民主牌领带,身着孙子牌外衣,一只手是资本运营的手,一只手拿着唯物主义听诊器,下身穿着周易牌裤子,内穿庄子逍遥牌内裤,脚蹬老子牌皮鞋,用西方“宏观”、“微观”、“唯物”、“唯心”、“形象”与“分析”的哈哈镜看中华文化,还少不了两个紧箍咒:“封建”与“迷信”。中国人习惯了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思维方式,人人嘴上挂着自己喜欢的几句“中华文化”的格言和概念,却是盲人摸象,不明真义。

 

二、对各家、各子缺乏体系梳理。今天,全国各地争相举办祭孔大典,孔子学院轰轰烈烈地在全球遍地开花。中华文化等于孔子吗?孔子,只是中华文化灿烂星空的一颗明亮的巨星,他代表不了孙子,也代表不了老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中华文化,是几个“子”的“格言”吗?

 

我们被格言录挡住了文化的深层结构,迷惑与困惑是必然的。复兴中华文化,必须对各家、各子做全面梳理。在中华文化的系统化上,西方人走在了前面,他们更重视整体研究。他们不崇拜孔子,更重另外三个“子”——管子、老子和墨子。在人文上,学习管子。今日世界上很多经济战略与策略都是从管子那里“偷”来的。在智慧上,求道老子。老子的《道德经》全球发行量第二,仅次于《圣经》。在科技上,推崇墨子。墨子是光学鼻祖,墨家的手工制作业队伍的“规矩会”,是最早的科学家——“工”的强大社团组织。

 

1316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们,孜孜不倦地大量搜集中华文化,获取各种中华的资料与信息。西班牙的传教士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包括中华各省制、港口吞吐、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帝国法律、草药医书、宝石金属、天文星体、音乐书画、建筑军械……其详实与细密,让人惊叹!传教士们各怀使命,分别研究中华文化各个专精领域。

 

庄子笔下的“北溟之鱼”,从鲲化而为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只不过是庄子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罢了,谁能相信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真实存在呢?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对中国之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深入研究,专门考察鲲鹏,他们在17世纪的《中国图说》中明确记载:在中国南方真的曾经有能变成鸟的鱼。

 

中华失传的秘籍,古代珍贵的文献,本土已经流失,但至今珍藏在西方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里,中国鲜有人研究。顶尖汉学家,不在中国,在他乡。当中国人被孔子、孟子等几个子的现象文化迷惑了,失去了对中华文化体系的梳理。

 

三、中华文化各阶段的“流变”缺乏梳理与了解。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各阶段各朝代不断发生“流变”。如果对“流变”不清晰,会因为无知而产生矛盾冲突。今天中国的大圆桌是中华文化产物吗?那是满清遗风“满汉全席”的影响。现在日本人吃饭一人一石盒,才是继承中华大汉之风。

 

正宗的汉风唐韵今何在?日本的和服,是汉服的改良。日本的榻榻米、跪礼,都是汉风。日本的天皇登基之乐是正宗的唐乐,日本的建筑是正宗的唐代建筑。梁启超找唐代建筑,在中国本土已经找不到了,只有到日本才能找到。日本的花道、茶道,继承了中国最纯正的部分,今天中国的茶道已经变成失去灵魂的表演。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源自春秋时代侠士的精神——田横五百壮士蹈海自杀;聂政刺韩王,姐姐彰其名而自尽;要离刺庆忌,豫让漆身吞炭。那时的中国人,重情义,轻生死,后来中国人的性情才变得温良软弱。辜鸿铭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只是口头饶舌,懒得去做,日本人是口头上不说,去认真行动。口讲武士道,行也武士道。

 

韩国这些年发生了争夺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事件: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早被划入“韩国籍”;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很生气,可是细究历史,你会惭愧。

 

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上,日本保存了汉唐文明,韩国保存了明代文明,以八卦为国旗。有学者说:“崖山一役,再无中国。”中华文化的琴棋书画、诗词歌斌,在中国人身上流失了多少?现在日韩的书法教育、围棋教育,都优于中国。日韩等东南亚大中华文化圈,像争夺祖先遗产的兄弟。当日本青年怀着向望之情谈论大唐盛世,中国青年人则崇拜日本动漫。我们在流失,他们在继承。这种矛盾与隔膜,又造成了新的误解与冲突。

 

对中华文化体系的重大误解,造成了当今文化之现状:异族对中华文化深入研究,华学在他乡。中国无百年文化战略,不知中华文化真义,背格言语录,说三道四。人格分裂:思想、行为、生活、语言,无时无刻都打下西方烙印。民国时还有仁人志士思考中华文化何去何从,探索中华文化的三大紧箍咒:

 

一、中华文化出路探索

二、中华文化真义研究

三、中华次第文化研究

 

如今这一切已经成了被遗忘的三座荒山。如果中国文化复兴,不能准确把脉,今天的国学热很容易演变成为心灵鸡汤、快餐文化,拉动经济的文化消费。21世纪的中华文化,何去何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