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能够正视孔子之时,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日。 中华文化中的很多关键词,都是由这位先贤定义的,忠孝、仁义、信用……没有这些关键词,我们甚至连开口说话都困难,更不用说流传下来的上百条成语了。 而语言塑造了人的灵魂,所以,不论我们对他喜欢不喜欢,赞美还是辱骂,实际上针对的都是我们自己而已。 矫枉难免过正,之前我们对孔子推崇的有多高,后来我们对他贬低的就有多低。今天我们对这位伟人的误解之多,争议之大,说前无古人也不为过吧?但是,过犹不及,最终我们还是必须正视这位伟人,正视他就是正视我们自己。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神话孔子,因为孔子自己也不承认自己有什么天赋,用他的话说,自己只不过是“好学”而已。而自己所有的理论,也都是继承自先贤,所谓“述而不作”。在前人“允执厥中”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了“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 单看这句话,这位老爷子似乎是“老奸巨猾”的学霸,他一下子给儒家学说开了两个外挂。 一个是“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直奔目标。而目标是什么呢?是无处不在的“有用”。有了这个外挂,孔子的学说就不可能错。因为只要有人实践不成功,我们就可以说是他自己的问题,因为他没做到“有用”,所以他没有做到中庸。 另一个是“时中”,中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的,昨天偏左了,向右是中,今天偏右了,向左才是中。如果你不变,出了问题就不能怪理论,因为人家说得很清楚了,要与时俱进。咱们自己因循守旧,该变却不变,不是只能怪自己没有执行到位? 当然了,如果孔子仅仅满足于开挂,保持不败金身的话,那么他绝不至于到达圣人的高度。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为“有用”设立了一个明确标准,那就是仁。 仁者爱人,施恩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字,中华文明的伦理核心就是他所定义的。 中华文明的伦理观是什么呢? 是恩文化,是积极施恩与人的文化,是受人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文化。不但报恩,而且要超量报恩,而第一次的施恩,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超量报恩,从无到有产生新的恩。于是,恩上加恩,人间充满温情。 这与基督教文明的“罪”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外,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的概念,不但要学,而且要实践,他自己带头。 于是有了中国第一位民办教师,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位教师的力量,他的弟子中藏龙卧虎。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曾子、子夏、子贡……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弟子影响了整个战国时代。 按照阴谋论的调调,可以说孔子就是整个战国棋局的操盘手。 中国的尊师重教,历经几千年延续至今,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现在还不是孔子的时代,但他的时代就在不远的前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