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有报道称,五年前被打假的“李一道长”,如今依然逍遥地云游海外,他所在的重庆某道观,来的人比以前少了些,但还是有国内外商人慕名而来,还获得了官方的投资。这道长的“法力”怎么就这么大呢? 其实在唐代也差不多,一个普通文人打开朋友圈,满满都是入山、访道、寻仙的刷屏,顿时觉得心好累。
今天去道观里遇到了道长甲,明天跟朋友一起送道长乙归山,后天做了一个梦,梦到了和道长丙在天上愉快地玩耍,大后天欢送同事辞职当道士去了……这些都是人
人会写、寻常可见的诗歌主题,最红的诗人李白,自己还加入了“道教协会”,要说一个人跟道士一点关系都扯不上,那才真是稀有生物。 跟道士交朋友不稀罕,但是跟名道士有交往才是真的厉害,不少知名道士都是游走于京城权贵中的,有的还是宫里的红人,跟他们搭上关系,也算是进入上流
社交圈了。像是初唐四杰的朋友圈里,有两个人都同当时一著名道长有交集,这位道长碰巧还有些叛逆,是个话题人物。他就是当年风靡长安的道教“重玄派”代表
人物,同时也是佛道大论战中的著名辩手,道号任真子的李荣。所谓“重玄”出自《老子》里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不讲炼丹飞升,讲哲理,谈思辨,在道
教中属于比较学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一派。 与其说是道士,李荣更像个哲学家,他给《老子》、《庄子》作过注,而且本人很有文人气质,会写诗,喜欢与文人墨客交游。卢照邻有诗赠与李荣,所描写
的他还是很有“仙气”的。“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看这个样子,应该李荣
也炼丹,也升坛打醮,与一般道士无异。不过卢照邻在诗末写,“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南冠客”用了楚囚钟仪的典故,显然是
指他自己。骆宾王名作《在狱咏蝉》里面,也写到“南冠客思侵”,所以这时候卢照邻有可能正在坐牢。到底是何原因,让卢照邻坐牢期间想起李道长,思念之余,
还要写诗相赠?稍后再作分析。 李荣也有诗作流传,只不过写的一般般,基本上都与和尚们打的嘴仗有关,最为有名的一首,叫做《咏兴善寺佛殿灾》。你没有听错,他就是在赤裸裸地幸灾乐祸。在唐代时,大家为信佛还是信道打的不可开交,
李荣作为道教精神领袖,“老宗魁首”,又善于戏谑嘲讽,成为了几次佛道“辩论大赛”的主辩手。而且,很多辩论赛都是皇上亲自出席做评审的。不过,不知是佛
教的自媒体宣传太强,还是李荣真的有些智慧不足,从流传下来的记录里面,李荣都是狡诈诡辩,人身攻击(比如讽刺对方不长头发),死不认输,最终气急败坏的
小丑形象。《大正藏》里说他是“好事薄徒,多与释子竞优劣”,好像是他故意找上门来挑事。当时,兴善寺遭了大火,佛像都被烧尽了,大家纷纷祈福捐款,李荣
见了,不仅不捐款,反而率领一帮人指着灰烬大笑,还写诗发朋友圈,“道善何曾善,言兴且不兴。如来烧亦尽,唯有一群僧。”这就是《咏兴善寺佛殿灾》。 李荣这首诗一发布,立刻引起了大唐佛教“协会”的全力抵制,李荣本人也为此次“灾区大笑”、作诗嘲讽事件形象受到了影响,据说“时人虽赏荣诗,然声
称从此而减。”作为一个道教领袖,公众人物,这样堂而皇之的排挤竞争对手,拿别人痛苦寻开心自然不妥。而且,道教 “自媒体”似乎一直做不过佛教,李荣辩
论失败,名誉受损时,没人来给李荣洗白,澄清,甚至在道史中也不见李荣的记载。这大概因为道教中也有内斗,“重玄派”不讲炼丹、飞升,没法帮助皇帝求长
生,最终没能进入道教主流。反而是在与文人的交往中,李荣借由诗作留下了他的正面形象。 人要想出名,还得靠绯闻。真正让李荣名字曝光度一夜飙升,在后世也能上“热搜榜”的是骆宾王的一首诗,《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也许单说这首
大家还不熟悉,如今小清新最爱的纳兰性德名句,诸多刷爆朋友圈的“你不可不知道的绝美诗词”中的常客,“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就是化用自该诗中的“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也许你要说,天哪,这50%的重合率难道不是抄袭么,不过词坛中没有“抄袭”一说,有的只是借鉴和化用,或者叫“致敬”。 作者骆宾王多半是个“标题党”,光是“代女道士xxx赠道士xx”这样大胆的冲破世俗之恋就已经够劲爆的了,何况男主角还是著名的话题人物李荣。这
首诗一发表,无异于向当时的朋友圈投下一枚重磅炸弹。看他诗里写的,“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只将羞涩当风
流,持此相怜保终始。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感觉这位王灵妃小姐不是单相思,而是两情相悦高调晒恩爱,只不过李荣因故离开长安,才使得恋情告
吹。如果不是有一些道教仙家的意象点缀,这首诗完全没有一点宗教的神圣意味,在末尾,他还代王灵妃深情呼唤李荣快快回来。 李荣看了这首诗,想必头皮发麻,压力山大,很有可能起到了反效果。这事后来没有了下文,各种奇闻异事小道消息的记载里面,都不能搜到这桩故事,有可
能李荣为了潜心修道斩断情缘,也有可能这首诗被道教“协会”发现,认为有伤风化,从此将王灵妃封杀了。不过李荣在长安所住的东明观中,是有一些不干正经事
的道士,据《唐语林》记载,还有东明观里的不法道士用邪术趁夜偷走玄宗的美人自己快活。 骆宾王也实在是好事者,他还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描述了卢照邻在四川时与一位郭姓女子的情感纠纷,而且两首诗都写得非常铺陈,文辞华艳,大秀了一把自己的歌行创作水平,以至于到现在传播率还很高,不知道李荣和卢照邻此后有没有拉黑骆宾王。 反过来再看卢照邻赠李荣的诗,他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得道之人上天入地,乘云驾雾的自由逍遥,倘若他当时真的是身陷囹圄,那毋庸说是一种精神寄托。而
且,卢照邻四十岁左右的时候不幸染上致命的“风疾”,他曾经各地求医寻药,还在药王孙思邈家养病了一段时间。由于道书中许多和养生、炼药有关,他大量与道
教中人接触,一方面也是为了治病。至于其他人,也会因为对长生的渴望而寻访道士,求取丹药。人都是怕死的,白居易《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中就写,“常悲
东郭千家冢,欲乞西山五色丸”。再来,很多道士都住在深山里,仙人、隐士也住在山里,去访道士,或者送道士归山,还能顺便产生许多山水诗、游仙诗、归隐
诗,往往跟道教诗混在一起,至于作者是真信道,还是借题发挥,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文人们也并非只是对道教死心塌地,大部分人佛经也读得,寺庙也逛得,钻研地一样深入。在唐代,对于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的文人“公务员“们来说,除了写写诗,喝喝酒,爬爬山,也就剩下学道修佛这么一种解压的方式了。而且,那是一个周围的人都谈佛论道,并以此为时尚的年代。倘若能认识个道士朋友,有金丹吃,有道观逛,有人一起谈论哲学,何乐而不为? (作者:钟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