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岚韵 2015-09-21

 



董子读书台就是董仲舒读书的地方,因其著有《春秋繁露》一书,也称繁露台。“三年不窥园,下帷读书”,就是在这里。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20年代,董子读书台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读书台

董子读书台始建于隋朝,据《德州志》记载:开皇年间,朝廷在旧广川县东八十里左右的运河西岸建设了新的广川县,也就是目前德州的位置,同时建设了文庙和董子读书台。“书台夕照”曾为德州十景之一。元杂诗《咏陵州》赞曰:“泊舟人自语,听雨夜偏长。何人肯忧国,得似董贤良。”

明洪武十年(1377年),德州文庙与董子读书台一起迁到运河以东,文庙建在目前德州监狱位置,在大殿旁边的廊屋里摆放董子牌位,每年春秋二仲举行祭祀大典。

明正统六年(1441年),知州韦景元对文庙进行维修,在东厅墙下,发掘出一块隋朝石碑,石白如玉,刻有“董子读书台”五字,比划苍劲有力。他在石碑原基后侧建设了祠堂八间,起名为“聚贤”,用以祭拜董子。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巡抚都御使熊翀、同知王从鼎为方便祭祀,在文庙的东侧,历时两个月,建设了独立的董子祠,正堂八楹,前后厢房十二楹,原有“董子读书台“石碑,筑台立在寝堂旁边,并修建了亭子进行保护。全部工程均由民间出面,财政没出一分钱,落成开学那天,全城欢腾。

明嘉靖六年(1527年),当时德州最高官员,主政史麟,检查工作时祭拜董子,见董子祠疏于管理,十份破旧,便批评道:“广川之重,有得于书院也多矣,盖地灵则人杰,人杰则地益胜,岂可缓哉”。并立即对董子祠进行了修缮,扩建后的大殿十二楹,塑有董子坐像;祠堂前面建有凉亭,里面为“董子读书台”旧石碑;东西两侧为厢房,沿用原来的牌匾“斯文一脉”,朱红大门描金漆银,气派不凡,门上牌匾书“董子书院”。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2015年9月16日,董子读书台,再现世间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知州马明瑞将董子书院迁到大西门外的运河东岸(今迎宾路国际商贸城附近),同时在小西门外建设了醇儒书院。院中除珍藏了诸子百家的经书之外,还重点保存了董子的《春秋繁露》及其他一些著述。当时,董颜祠、乡贤祠里同时供有董子牌位。

运河将董子书院与南北文化串联在了一起,特别是每月在此举行一次“崇仁会”,吸引了天下学子才人、骚人墨客源源不断聚来,比试诗文才艺,交流感情。运河岸边书声琅琅,吟咏唱和,德州一度也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都会”(李明诚《醇儒书院记》)。清人田致在《陵州四时词》中唱道:“柳湖西畔御河隈,芦荻萧萧两岸苔。酒户词场多少客,登高齐上读书台”。田雯曾题“公羊一卷至今存,千古醇儒道自尊”。这种浓郁的文风也深深感染了康、乾二帝,留下了歌咏德州的诗歌79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写下《繁露台》一诗:“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南巡时,又为董子台题咏:“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穿街而过的沙王河

沐浴在浓郁的文风中,一批批德州学子,以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与诗人气质合而为一的特质,从这里走出走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据统计,明清两朝以来,德州共考取举人400人,进士近200人;其中仅明朝洪武4年(1371)开科到崇祯16年(1643)满清入关,德州就有195人中举、65人取进士。

“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作为德州历史文化的象征,董子读书台寄托了德州人太多的人文情怀,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全国闻名的古迹,自民国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年久失修,消失在历史的沧桑之中。

复建董子读书台,是德州人的梦想。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2010年,第一届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董子文化街街尾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夜景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夜景

2007年1月24日,历史将铭记这一天,在德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关于复建德州“董子读书台”的议案,以一号议案获得通过。

如今,在隋运河故道的沙王河畔,占地150亩,总投资5亿元的董子文化街如画展现,董子读书台、董子书院再现世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