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抽动—秽语综合症

 寂寞在繁衍 2015-09-21

    抽动—秽语综合症又称慢性多发性抽动,是一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多巴胺更新率加速或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多在2~15岁发病,表现为突然不自主地抽动,呈慢性反复发作。本病虽在历代中医文献中从未提及,根据临床症状与中医“心悸”、“怔忡”、“梅核气”、“胸痹”有一定相似之处。西医对本病治疗多采用泰必力或氟哌啶醇。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头面、眼睛、手臂、腿、躯干和颈部不自主地运动性抽动。

   (2)有强迫性动作,包括触摸、刻板动作、模仿动作等。

   (3)声带抽动,包括无音节、缩鼻子声、咳嗽声、清喉声、动物声、秽语、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等。

   (4)可伴有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少数有智力低。   

   (5)较多有睡眠障碍。

   (6)单侧轮替试验异常,肌张力改变,反射亢进。

    2.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呈非特异性异常变化。

   【病因病机】

    小儿时期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若脾虚运化失调,精微不布,痰涎内结,一旦肝气失于调和,肝升风动,肝风夹痰上扰,阻塞清窍,可发生眩晕,肢体抖动,挤眉,眨眼不能自控。脾虚、心血不足,则神不守舍,可见不自主抽动,夜寐不安等症候。

   【鉴别诊断】

    1.小儿暂时性抽动。 常于7岁起病,仅有1种或几种简单的抽动,如眨眼或做鬼脸,一般在1年内消失,预后良好,不需要治疗。

    2.手足徐动。 手指如蠕虫样动作和表现各种鬼脸,常有痉挛和麻痹,多半有智力及运动发育迟缓

   【治疗】

    1.辨证施治

   (1)痰浊内扰型:挤眉、眨眼、努嘴、耸肩或有肢体抖动,多有异样喉声,口苦,眩晕,夜惊,梦中呓语或时有呕恶,舌体肿,苔黄腻。

    治法:化痰熄风。

    方药:二陈僵胆方(陈皮、姜半夏、僵蚕、枳实、胆南星、生龙骨、生牡蛎等)加减。

   (2)肝风内动型:头部、躯干或肢体不自主抽动,性情急躁,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

    方药:天麻石决饮(钩藤、栀子、郁金、白芍、石决明等)加减。

   (3)心脾不足型:不自主多发抽动,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夜卧不宁,精力不集中,舌质淡嫩,脉细数。

    治法:健脾养心。

    方药:四君五味汤(太子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五味子、远志等)加减。

    2.建议疗法

   (1)茯苓、半夏、瓜蒌各9g,生甘草3g水煎服。

   (2)耳贴王不留行,取穴脑干、皮质下、肾。

   【预防与保健】

    对年长儿应注意生活调理,避免受凉、过食冷饮及争吵,以免脾胃受伤。勿过度劳累及过多看电视。学习上不要对病儿过多要求。不能认为眨眼、挤鼻、努嘴等是孩子淘气,不遵守纪律而加以惩罚,以免使患儿精神紧张,不利于康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