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 【概念】 抽动障碍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多见于5~12岁的儿童。西医将本病归属小儿“行为异常”范围,中医则将本病归属“慢惊风”、“肝风”、“抽风”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 | 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 | 病位 | 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 | 基本病机 | 五志过极,风痰内蕴所致 |
【辨证要点】 主症 | 本病以复发性、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动作为主。并影响到多组肌群,常始于头面肌肉,如点头、皱眉、眨眼、撅嘴、嗅鼻等,以后发展到耸肩、抬臂、扭腰、踢腿等肩、臂、躯干及下肢肌肉。发作频繁,可达每日数百次之多。以至发展到喉肌抽搐,出现轻咳、干咳、喊叫、犬吠、吼叫等声音,并时伴谩骂、粗言秽语、刻板的模仿语言和动作。但能受意志遏制,动作数分钟至数小时 | 兼症 | 气郁化火 | 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 脾虚痰聚 | 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秽语抽动,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纳少厌食,舌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 | 阴风内动 | 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性情急躁,睡眠不宁,五心烦热,舌红绛,苔光剥。脉细数 |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 醒脑调神,平肝息风 | 主穴及方义 | 督脉:入络脑 | 醒脑调神,促进头部气血运行 | 百会 | 印堂 | 肝俞 | 平息肝风 | 太冲 | 太溪 | 滋阴潜阳 | 筋缩 | 舒筋止搐以治标 | 取经 | 以足厥阴、督脉为主 |
| 配穴 | 气郁化火 | 大椎、曲池 | 脾虚痰聚 | 足三里、丰隆、太白 | 阴虚风动 | 风池、三阴交 | 睡眠不宁 | 安眠、神门、三阴交 | 注意力不集中 | 四神聪、大陵 | 情绪烦躁 | 神门、心俞 | 眨上限、嗅鼻 | 太阳、迎香 | 口角抽动 | 地仓、颊车 | 发音不清、秽语 | 廉泉、金津、玉液 | 操作 | 气郁化火者用泻法,脾虚湿盛者用平补平泻,阴虚风动用补法。每日或隔日1次 |
2.其他治疗 头针法 | 选穴顶中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将2寸毫针刺人帽状腱膜下,快速行针,使局部有热感,或加用电针,留针40分钟 | 耳针法 | 选穴皮质下、脑点、神门、枕、颈、肘、腕、指、膝、肝、脾、肾、心.每次选用3~5穴,毫针用轻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