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玉雕:方寸之间天地阔
——2015“子冈杯”博览会苏州地区玉雕作品欣赏
2015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暨国际玉雕艺术家作品博览会于9月19日上午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展览时间至9月22日。
当代的苏州玉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苏作”的内涵与外延,从选料、工艺到技术、技艺,从构思立意到形式内容,展现出内容配合形式美而出新,工艺配合形式美而出彩的时代特征,无论器皿、拟古等陈设摆件,还是挂、佩饰件,均显现出选材精良、琢磨细致、造型精美新颖的形式特征,圆雕、平雕优美别致,图案线条刚柔结合,尤其在细部的处理上丝毫不留碾琢痕迹,展现出方寸之间天地阔之感。在2015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上,裹挟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苏作”玉雕以立意新、形式新、工艺新的面貌频频闪亮。 □单存德 古韵与今风相得益彰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不仅商贾辐辏,工技比户,而且世风醇厚,文化发达,成为全国流行时尚的引导者。于是,便有了“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之盛况,以致“苏入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其时,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官府商贾,直至平民百姓都将玉器视为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清康熙以后,苏州专诸巷玉工制作的玉器对全国影响巨大,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玉器大都出自苏州玉工之手。尤其是乾隆皇帝对苏州玉工雄厚的创作实力群体十分看重,其御制诗文集中,很少提及其他地方玉工,却为苏州玉工写下了大量诗篇。这也是乾隆时期大量苏州玉工被召至宫廷服务和苏州织造承接宫廷大量玉器任务的直接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和市场磨练,一大批从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担当起了“苏作”玉雕继承发展的重任,使当代“苏作”玉雕重振雄风。在体悟古代玉雕内涵,提炼其精华的基础上,从形制、内容到纹饰的组合上折射出别具一格的神采。 杨曦的《流动的乐章》系列分别以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形体语言,简洁而柔美的线条刻画不同的文化载体,其《莲相》的镂空莲花纹与怒放的莲花构成对比,融精细奇险于一体,传达出清韵雅趣,散发着现代审美与传统意蕴的强烈气息。蒋喜的白玉籽料《云天下》集古玉文化元素与当代审美于一炉,雕镂精美、繁简有度。作品取上圆下方造型,顶部为圆,借助皮色刻画玉璧,主体见方,四周镂雕具有西汉风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透过“四灵”,可窥见中心金字塔形,塔尖所指与玉璧中孔相汇,以纳天地之祥瑞。玉雕新秀王一卜的《齐步·走》以夸张的艺术形象,流动的曲线,独特的雕刻语言,在片状的玉料上刻画出各具特征的十二生肖,生动而富有情趣,令人忍俊不禁。 薄胎器皿不变中求变 器皿以实用为主要功能,它围绕着人们衣食住行的需求,在等级社会中,材料由低廉到贵重,工艺由粗陋到精细,并随着人们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寡形成了严格区分,尤以皇宫贵族作为陈设或使用的器皿最为富丽。清乾隆皇帝特别宠爱“痕都斯坦”,这种器皿以精密、多层次、轻巧为显著特点,工艺繁复、胎壁薄翼,且表面纹饰精美,被乾隆喻为“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连纪晓岚也发出了“以痕都斯坦为第一”的感叹。 苏州玉工以精密、细腻、轻巧的制作工艺驰名,也善于仿制“痕都斯坦”器皿。这类器皿多采用青玉,白玉,胎壁薄如蝉翼、雕饰干净利落,在光影的映照下丝丝入扣,且轻盈晶莹,玲珑剔透,如置于水面可以漂浮,有“水上漂”之称。 当代苏州玉雕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研究和提炼,在材质上选择质地纯净的青玉或白玉,在器型上选择最能展现薄胎空灵秀美的瓶体为主,在纹饰上追求浮雕、浅雕、镂雕等多种技法融合。俞挺的《薄胎迎春宝相花纹瓶》选择色泽清纯淡雅的青玉为材,器型硕大饱满,宝珠钮盖,细颈、鼓腹,瓶体剔地隐起宝相莲与迎春花纹,繁而不紊、密而有序,纹饰与瓶体间丝毫不露碾琢痕迹,于繁密中显凝重,精微中现奢华。朱玉峰的《白玉壶》将人工的雕琢与天然材质结合得完美无比。器型端庄饱满,匀称得体。壶盖、壶身画龙点睛般的雕饰蝙蝠纹一圈,细致入微、无可挑剔,纽盖、壶流、壶把素净圆润,壶身留出的大片白玉质地,使之形成繁简、疏密的对比。茹月峰的《虾趣》则巧用青玉厚薄变化所得的视觉差,犹如在瓶体上作画一般,将画面的色泽浓淡表现得酣畅淋漓。瓶体之上,虾与荷叶采用浅雕,虾身、虾须、荷叶中心及边缘分别施以不同厚薄的打磨,于是,在光影的作用下,水波粼粼,薄处通透晶莹,墨韵顿现,稍厚之处则犹如点墨,形体凸现,犹如点、线、面的形与色,明与暗的黑、白、灰,构成了生机盎然的图画。 牌挂件演绎笔墨情韵 在牌挂件上演绎笔墨情韵当是明末苏州陆子冈的首创,他擅于平面减地技法,融诗、书、画、印于一体,表现出类似于浅浮雕的精妙与灵动。牌面刻画山水、花鸟、人物,虽由琢玉工艺碾出,却饱含中国书画的笔韵墨趣;另一面雕刻诗文,或楷书、或行草,犹如书家一气呵成。 长久以来,苏州玉雕人一直从中国古玉文化和书画艺术两大体系中寻找灵感,他们在推崇“子冈牌”的同时也纷纷仿而效之。本世纪以来,众多的苏州玉雕从业者则更钟情于在有限的玉料平面上演绎山水、人物,更注重构图、层次到细节的描摹,以及工、写、繁、简的布局。瞿利军的《禅院晨钟》依料施艺,巧用材料皮色和多种雕刻技法,刻画出晨曦之中山林之景,群山叠嶂、枫林层染,小鸟轻飞,远处禅院若隐若现,似有钟声徐徐传来,展现出平淡清远的意境。曹扬的《黄财神》充分吸收西藏唐卡艺术特点,采用中浮雕技法,正面刻画藏传佛教中的黄财神,法相生动传神,气韵庄严富丽,具有强烈的雕塑感,背面取框,阴刻书法,书体灵动秀逸。主体以外辅以花草纹饰,密而有序、精细入微,显示雕琢功力。陈冠军的《禅宗十牛图》参照宋代画家廓庵师远的禅画提炼成图,依次刻画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等十幅画面,构图简洁明快、气韵婉约空灵。 文房用具凸显文人审美 宋元以后,苏州一地文人集聚,他们在官场失意之后便沉湎于书斋之中,将书斋作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寄托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因此,作为须臾不离的文房用具、茶具等成为他们心头之爱。他们或参与意匠,或指点改进完善,或直接动手示范,无一例外地融入了他们的个人艺术修养和内涵气质。在文人审美与情趣的巨大影响下,使众多手工艺品,包括文房用具、茶具凸显出清新简约的格调和温文尔雅的品位。 当代的苏州玉雕承袭明清以来的造物艺术风格,在文房用具的器型、装饰内容、雕刻方法上无不追求高雅的立意,简雅的造型布局,素雅的纹饰,有的甚至不作任何雕饰,却在素静之中折射雅致之美。程磊的《玉莲镇纸》取材青花、白玉,纹饰以莲赋意,黛色书镇巧借素黛两色轻施刀错,素色书镇大片留白,仅在上下角处点缀清莲,形神娴雅,境界高洁、文气盎然。杨曦的墨玉《清韵》茶艺配套用具以独特的造型,柔美的轮廓线条,以及简洁的花草镂空装饰传达出清韵雅趣。李剑的《闲云》取材质地莹润白玉,由砚台、笔筒、水盂组成,器型方圆有致,线条清秀流畅,纹饰浅雕仙鹤,碧玉水匙点缀,素雅之中凸显典雅精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