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昆发钱玉花 土地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殊性,而且即使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在工厂里生产稻谷。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本。随着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农村土地出现闲置或抛荒现象较为普遍,农户之间土地自发流转十分频繁。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实施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增效。 一、启动土地流转的措施 黄山区土地资源面积17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万,其中农业人口13万,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水田9.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由于少数农户持无所谓态度而不愿意流转,部分农户担心政策变化而失去土地。为此,及时建立区、乡镇两级领导与办事机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与传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彻底打消农民后顾之忧。该区年初就以景区景点、苗木基地、美好乡村周边和城郊的土地进行重点摸排,农业主管部门纷纷进村入户开展土地流转政策咨询、供求情况网站发布,流转合同规范签订和鉴证,及时解决土地流转的矛盾纠纷,让农民认清土地流转的好处,为充分调动农户依法流转积极性,早在2009年就出台《黄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实施意见》,鼓励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凡当年新增连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50亩以上,流转期限3年以上的,区财政按每亩50元给予受让方一次性奖励。凡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入股面积100亩以上且经登记运作规范的,区财政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先后兑现2010年以来31家土地流转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奖励资金34.3万元。截至2014年7月底,全区二轮承包土地流转面积22881.84亩,比上年流转面积16832亩增加6049.84亩,新增流转100亩以上地块分为23个片区,共5116.85亩。 二、有序流转的显著成效 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有效整合了农业资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区流转的22881.84亩耕地主要用于发展优质稻、蔬菜、食用菌和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促进了优势产业板块发展壮大。三口镇白果树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400多份,将流转的644.04亩耕地打造成大棚蔬菜及水生蔬菜基地,支持农户规模种植向家庭农场发展,每年每亩流转土地补贴400斤水稻,并为百名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近万元。2011年初,仙源镇弦歌村积极牵头成立弦歌久盛油茶专业合作社,启动消灭“荒山、荒地、荒田”工程,使村民自愿将自己承包的“三荒”田地入股交予合作社,合作社、村民组、入股村民三方按1:2:7的比例分享受效益。目前,该村已有1000余亩“三荒”田地被统一开发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在解决合作社前期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的同时,又吸收抚育用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全区土地的合理流转,为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获得了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2013年,全区外出务工劳动力29987人,占总劳动力的36.9%,外出劳务收入3.23亿元,占农民纯收入总额12.93亿元的25%,这等于说农民每100元纯收入中有25元来自外出劳务收入,土地流转后的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三、流转存在的主要障碍 综观全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落后,流转范围偏窄,规模偏小,运作不够规范等方面,这些现象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的逆动力。农民的小农意识与恋土情结浓厚。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农民即便从其他行业获得一定的收入,部分农民特别中老年农民仍不愿放弃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把土地看成“保命田”、“退路田”,要么宁荒不转,要么漫天要价。当前,农业效益渐显,惠农补贴增多,大多数农户倾向于短期流转,给受让方承包连片土地带来障碍,使经营业主长期稳定投入的信心不足,不利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善,特别是双方的责任、权力、义务不明确,一旦发生纠纷和矛盾容易扯皮。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位,市场化的流转价格体系尚未形成,流转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四、阻碍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 土地流转的红灯较多,出现红灯的原因当然也很多。深入探讨其中的蹊跷,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成因: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对于土地流转,区政府尽管出台了奖励政策措施,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中规范进行,规模经营发展顺畅。但部分乡村干部认为,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与集体没有多大的关系,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疏于引导,吝于扶持,以致土地流转呈自发、放任状态;部分群众对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定义也不清楚,把流转与“失地”混淆,担心土地流转了,生产无着落,宁可抛荒,不愿流转。二是行政资源配置不到位。没有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乡镇即使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由于相应的人财物没有配置到位,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土地流转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三是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等事关农民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一般不会转让承包地,“种田养家”、“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五、完成土地流转的建议思考 [责任编辑:yfs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