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人们倾注于某项工作的努力产生于(1)他们致力于工作时所期望的成功程度。(2)他们对所参与的工作本身或完成工作所带来的利益报酬的估价程度,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知道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并且使学生确信:只要做出适当的努力,每个人都会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成功。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 (一)必要条件 1、适宜的学习环境 2、适当的任务压力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域原则,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如果学习太容易,学生会感到无兴趣,无激情,如果太难,他们会产生挫折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应该是让他们做出一定努力并达到较高的成功水平。 3、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4、适度运用 (二)设计多层次活动,保持成功的期望,激发动机。 1、获取成功的基本程序。 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成功促进成功”,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成功。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首先应确定适应学生水平的教学起点,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小步前进,让学生在每跨出新的每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够调整学习步骤而避免过多的疑惑和挫折。 2、充分运用教学目标、成绩评定对学生进行激励。 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提出需要即时着手的学习任务比遥远的将来才能达到的最终目标要好。 (2)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比含糊笼统要好。 (3)适当的挑战比过易过难要好。 3、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提供明确详尽的反馈方法,并充分运用判断成绩的标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并继续努力。一般可以采取树立典型,集体交流和反馈,使学生“劳有所得,多劳多得”。 4、提供矫正的机会,如果目标暂没有达到,要鼓励学生坚持原定目标,找出失败的原因,是努力不够、基础缺乏、还是方法错误,运用掌握学习的理论提供必要的补习的机会。 (三)通过外部刺激激励学习。 1、为好成绩或进步快的学生给予奖励。除分数外,还可以给予1、适量的物质(与学习有关)的奖励。2、特别的权力。3、精神奖励,如特殊的称号等。当然教师要注意的是,奖励以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重视为目的,而不是奖励的本身。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个人竞赛的内容最好是考察简单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不是着眼于繁琐问题或发现问题,而小组之间的竞赛内容,应该是学生经过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主要是对全组合作情况的评价而不是个人的评价。特别是,在学案中设置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难度不一,有些是学生自己看教师能解决的,有的则需要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本着“组内异质合作,组间同质竞争”的原则,对每组的表现作好记录,每月选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并给予表扬和奖励。 2、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知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注意到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他们的生活中确实有用,并使他们认识到课堂学习是今后生活和事业上获取成功的准备。 (四)充分利用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励学生学习 1、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结合所讲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运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最大限度的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只要是在教学目标范围内,就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和机会。 3、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4、让学生善始善终的完成任务 5、充分利用包含幻想或模拟的因素,可以用角色扮演、文艺节目等形式模拟赛场,还可以让学生假想作家、科学家等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让学生设想自己生活在某个年代或某个环境之中等等。 (五)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策略。 1、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本人把学习知识看作是一种美好的事情,并请学生和你一起分享所教学科的有关书籍、文章、电视、网络等知识,把所教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地环境或当前事件中去。 2、引起好奇或悬念,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3、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充分利用逆向思维策略,揭示已知事物出人意料、含混不清及不合常规的方面。 4、使抽象的概念、定义、原理等内容具体化,当课文内容过于粗略时要适当补充细节或资料,并使学生自己归纳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 5、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导向作用。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不可偏离目标,并逐渐通过引导使学生在了解了本学科的知识特点和知识结构后能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潜心研究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