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滨州杜家主人有“五不”

 moto9977 2015-09-22

    □侯玉杰

    滨州杜家之所以能够成为横跨明清两朝的名门望族,和他们世代形成的家风密切相关,其具体体现就是他们的家族教育,代表作是《述训》,共48则,7017字。

    滨州杜家的《述训》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也包含了做官做学问的小道理,更有教育子女培训儿媳的细道理。在良好的氛围下,滨州杜家的主人们形成了一些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看来比较特殊的个性和品德。总结出来,可以称作“五不”。

    一、不纳妾

    封建时代是男权社会,人们最重视家族继承,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要家庭条件许可,男人们纳妾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如果是为了延续香火,夫人不仅不能嫉妒,还要主动为丈夫纳妾,否则就有了“七出”之嫌。

    杜受田的太高祖杜漺,本来不想纳妾,可是,当他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孙子英年早逝,仅有一个襁褓中的重孙时,特别害怕断后。于是,命令杜漺纳妾。杜漺是孝子,就答应了一门亲事。可是,仔细一打听,原来是一位读书人的女儿,只因家境贫困才出此下策。杜漺和母亲讲明了情况,为该女子置办了嫁妆,帮助那位读书人选择了一位年龄相当的男子把女子嫁了出去,而杜漺却再也没有纳妾。

    杜受田的父亲杜堮,不仅不纳妾,而且坚决反对用婢女。杜堮57岁时,夫人去世。当时,他已是二品大员,提亲的简直能踏破门槛,都被杜堮一概拒绝。到后来,不仅杜受田官居一品,他的两个儿子也是朝廷重臣。因为年事已高,杜堮急流勇退,向皇帝辞职回家赋闲。有一位巡抚,径直买来婢女送到杜家,借口是为了照顾杜堮的饮食起居,被杜家严辞拒绝。杜堮享年95岁。真可谓是半生惟独眠,一生枉风流。

    杜受田的长子杜翰更是不纳妾的典范。杜翰与夫人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年过半百过继了弟弟的儿子也没有纳妾。1851年,他的夫人张氏病逝。直到满3周年,杜翰亲自将夫人的灵柩运回滨州故乡,正式安葬后,才在他爷爷的主持下,娶了曲阜孔门圣裔之女为妻,随后有了他惟一的儿子杜庭璞。杜翰不娶妻不纳妾的时候,已经是军机大臣了,不禁令人肃然起敬。真可谓寂寞空榻月伴明,清白家门风做友。

    二、不蓄财

    明朝初年,滨州杜家的始祖移民滨州经营药铺,他们悬壶济世,不以盈利为目的,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传说,一位游方的高僧就是因为得到恩惠才亲自替他们家选择了墓地,由此成就了杜家的辉煌。

    《滨州志》记载杜述先时,说他:“笃亲好友,每岁施药饵,给棺槨,解衣推食,周急无倦色。巡抚于成龙表其门曰:宝田模范。”

    到了杜受田和他的父亲、儿子主掌家庭权力的时候,他们虽然都位高权重,如杜受田和他的两个儿子都长时间掌管大清朝的户部三库,分管财政,而他们从未利用职权贪墨一文。

    只要有能力,杜家人对于当地的公益事业从来就不吝啬。比较知名的有:明朝末年,杜家人曾经参与城池的维修和护城河的疏浚工程。清朝中期,滨州跨徒骇河的石桥就是由杜家人独自出资建设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滨州知州张堂决定建设第一座书院即培风书院,可惜,未及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就调走了,临行前,他委托杜堮的父亲承办此事。杜家人没有辜负知州的信任,出力出资,完成了嘱托。最有名的当属大同客栈的施舍,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滨州一带社会治安混乱,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土匪横行,绑票不断,却从来没有土匪到杜家绑票,因为大家知道,杜家没有多少油水也没有民愤。滨州解放之后,杜家大院的绝大多数后人被划成中农、富裕中农,只有那位一个人继承了大院16份财产中的8份的杜禾生成了地主,这或许是祖先不蓄财的美德给子孙的余荫吧。

    三、不两舌

    “不两舌”是人生美德,也是佛家的戒律之一。滨州一带关于杜家的传说虽然丰富多彩,但那都是别人的说法,惟独没有杜家人自己的说法。

    杜家人很注意有话讲在当面,绝不背后提意见,做到了不传言,不妄言,不听言。明朝的江西布政使杜诗,当面反对为太监魏忠贤立生祠,被誉为“海内直臣”;清初的杜漺,担任河南参政时,遇到了一个处处刁难他的巡抚上司,尽管杜漺满腹委屈,但他仍以大局为重,绝不背后说上司,最后的结果便是那位巡抚当时就被人们称作小人,而杜漺则得到了一生儒雅,吐属无俗语的高度评价。

    道光皇帝评价杜受田有“古人温树不言”的美德。杜受田堪称不两舌的典范,《杜文正公年谱》记载说:“今上御极,府君以潜邸旧学时承顾问,益自谨毖,故于家庭谳语,从不及禁中事,平日献替,翰等益弗得闻。而年姻故旧颇有以无所建白为言者,颔之而已。”翻译过来的大体意思就是说,咸丰皇帝即位后,杜受田以皇帝恩师的身份更加自重,在家中从来不言朝廷的事情,即便是他的长子杜翰也不知道任何关于朝廷的事情。有些亲戚朋友指责杜受田无所建树,杜受田听后不过微笑而已。在自己的家中尚且不言,在亲戚、朋友、同僚那里就更不言了。

    四、不为害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封建大家族,在地方上往往都有恶行,或者飞扬跋扈欺压良善,或者挥霍无度败坏家门。而杜家在滨州却是知名的厚道人家,与邻里和睦,关心家乡,这是杜家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常俗的重要原因之一。

    滨州杜家的几处比较知名的墓地,都有看坟人。祖坟是李大虎村的李姓人家,杜受田墓地是东徐家村徐姓人家,东孟家墓地是吕家村的贾姓人家,尚店墓地是苏学官村的荆姓人家等等。这些人家的共同特点是贫困和人品好,所以被杜家人选中。他们的后人对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建国前,有人想盗窃杜受田墓,以看坟人为首,曾经组织过武装护卫。建国后,当杜受田的墓被挖掘后,看坟人的后代们非常自责,认为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尚店墓、东孟家墓被人挖掘后,守墓人的后代们也都非常内疚。

    滨州杜家的管家也非常有名。杜家大院的最后一任管家直到建国后才离开。而在滨州非常有名的原28军炮兵副军长刘竹溪的父亲也是从杜家出来的,2006年,刘竹溪到故乡探亲时,曾专门到山柳杜村拜访。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滨州杜家“一门之盛,甲于天下”,之所以不斩和他们不为害地方密切相关。

    五、不打官司

    《滨州志》极其称赞杜家,说他们:“治家严整,虽私室燕处,家人环列,肃若朝典。世族言家法者,以杜氏为称首焉。教诸子先实行,而后文章,言皆可为世法。”

    滨州杜家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允许打官司。如果有杜家人提起诉讼,到了滨州衙门,不管有理无理都判输,传说这是杜家的祖宗们和衙门的约定。民间关于打官司的言论很多,如“治家不治气”“赢了官司输了钱”,又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等等。作为世家大族,滨州杜家没有理由惧怕官司,他们之所以不提起诉讼,传说有几条理由。一是,滨州杜家大院的男丁们几乎个个有功名,动辄四品、五品衔,即便是夫人们,也动辄诰命在身,而滨州知州才七品,如果诉讼,不是仗势欺人也是自贬三分。二是,滨州杜家的姻亲关系、同科关系、师生关系太复杂。如清朝末年,到武定府担任知府的李熙龄,来到这里,首先就要到杜氏祖坟祭奠他的老师。不仅李熙龄是杜家的学生,他的叔父、堂兄弟们也是杜家的学生,而这时的山东巡抚则是杜家的女婿,如果诉讼,李熙龄不枉法都很难。三是,滨州杜家主张邻里和睦,遇到纠纷都要主动协商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