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之方的原剂量

 隐士的书屋 2015-09-22

往往当很多病人,一说到中医慢的时候,鄙人是一肚子的不满。余亦持不同之观点,对此,要来讨论一番

相形之下,中医不如西医发展的好,有其崇洋媚外的历史原因及时势观念太重所造等等,诸多客观因素,恕不再一一列举。我反倒觉得其实不是中医衰落了,因大多中医自家之术,未得经旨耳。一开口,一动手回不到原来的朴素的、野性的状况,就是继承古朴方面没有一些观察和敢于实践,更不相信会有非常本质的变化。所以传统国医才江河日下,不得不衰败。

有道是“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令人摸不着头脑也找不着北,这当然多少蒙蔽了一些医家的眼睛。故而如何取是各有各的方法,也都能取效。但遇到大病杂病,常常用药飘忽不定,剂量不断变化,有些乱打乱撞的感觉,以这样的方式很难取得良效的。故而一些患者甚至吃了一两年的中药了,还没有解决掉问题,的确有些说不过去。更有奇人医士,追逐特殊剂量之特殊功效,后学很难领教,不能理解。

余到底有什么看家本事?感觉自己的中医不会像今天同类这个样子?如果说有变化,变在哪儿?然后不变的又会是什么?还得从传统的角度去想,去思考。我不敢从太大妄想,不够资格。古、今中医完全不会有太大差别?不。若斗胆追究的话,可能可以推想到2000年前,到底看病、开方、抓药会怎么办,恐怕跟今天会有太大差别,会有本质的差别。

经典之方的原剂量,我冒昧附录试为还原之以资参考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 石=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 1.5 克 

一钱匙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① “石”:读shí,后来读dàn 

② “龠”:读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75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至于中医经典的旧式医术及剂量,很不幸,世道已很少有医家这么做了,连用药原剂量资格也丧失了,已抛弃了多年。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如今常用9克、12克是也。也就是说当今约定俗成的用量,原方三两,今用三钱,古之一两为今之9g,古之一钱为今之3g等等,不胜枚举。以此为准,由是观之,于古法正不合也。这样的换算少,岂不是忘根忘祖,离经叛道,批判的是庸医以及中医落后的现象,大约也是事实。

尽管一再强调《伤寒论》尽量按原方比例运用,可惜这个病重药轻的现象是最为突出的,贻害无穷的。对于很多中医同道,还是不能领悟真正的秘密而言,后续的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实在还不够格。望谅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