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症字

 黄毅弘 2015-09-22
症【症癥證】(zhènɡ、zhēnɡ)

  “症”,繁体为“癥”,异体为“證”。在汉字简化之前,三字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症”为形声字,小篆从疒,正声。

  “症”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正”的字形横竖互不相干,各行其道,中正安舒,拟之于人,表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健康的人。《黄帝内经·素问》谓为“平人”。“症”为“正”在“疒”中,寓指“正”有病,即不正也。“症”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脉络不顺等现象,导致人体的正常状态被打破,出现了毛病,从而引起的病变特征,即病象、病候之意,读作“zhènɡ”。“正”为正气,人于天地间,始终处于正邪相争的处境。当“正”被“疒”字当头压住,邪气压倒了正气,人体就会有疾患。而一旦正气压倒了邪气,人也就会大病痊愈。

  “正”可视作“征”省字,意为征兆、预兆。“症”从疒,从征省,表示已经体现出有病的征兆。因此,“症”表示病象,是体内和体表出现的一些征兆。根据这些现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问题的根源和病情、病因,判断问题的症结所在,如对症下药、不治之症、病症、急症等。“征”也有征讨之意。疾病来临时,如同外敌入侵,因此“症”就是病对人体的征伐。而当人被病魔缠身之时,除了通过治疗的形式驱除病魔外,也要在心理上竖立起信心,对大举入侵的病魔进行征伐。

  “症”,古时写作“證”,有病症的意思。“證”从言,登声。“言”为心之声,是思想的外在体现;“登”为成熟,如词语“丰登”所示,有已经形成的意思。“證”显示出病症是疾病形成后的外在体现,即病象。

  “症”又读作“zhēnɡ”,繁体为“癥”,从疒,从徵,意为腹内结块的病。“徵”为征召,是通过小的言行、品行而至于闻达,含有见微知著的意思,表示人体疾病并非一日之变,而是长期积累而成的病灶。

  “病症”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病人患病时所发生的异常感觉,如患感冒时的发热、喉痛、咳嗽、流涕、头痛、食欲减退等,广义上还包括其它各种体征。二是指染病后的表现,包括外表和内部所发生的组织形态上的病理变化,如在病变部分暴露病原物时,其表现的特征通常称为“病征”,有助于诊断;若无病征则称“病状”。习惯上多混用,通称为“症状”。

  医生通过患者的症状来判断其病因。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都是针对病人的症状入手的。通过症状查找病因,然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让病人早日康复,这就是“对症下药”。三国时有府吏兒寻和李延,同时感到头痛身热,请华佗开药。华佗给儿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药。二人感到奇怪,怕药开错了,去问华佗。华佗说:“儿寻病在内实,李延病在外实,病况不同,药怎么能一样呢?放心吧!”二人把药服下,第二天早上就都康复了。有些病症状相似,但是病因不同。通过病症准确地查找到病因就要依赖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字汇》:“症,腹内症结病。”“症”为症结。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麻烦阻挠的时候也像生了病一样,因此“症结”也用来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紧张,应该像医生为患者治疗一样,弄清事情受阻的原因,找到其“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症”字的结构可知,生病是正常的事物产生症结和阻碍,邪气压倒了正气。因此,解除症结的关键就在于扶正祛邪。我们生活在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的时代,时刻都有被外邪侵扰的可能。尽管医学也在高速发展,然而发病率却在显著增高。最可怕的是,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反而使人们患有许多富贵病,甚至出现了前所未闻的奇病、怪病。《黄帝内经》:“真气从之,病安从来。”告诉我们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是“治于未病”。也就是说,通过平时保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扶植人体正气,这样就不容易生病。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假借“征”,表示显露的迹象。,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疒,疾病徵,即“征”),表示发病迹象。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假借字“征”省略成“正”推测造字本义:名词,发病的迹象,疾病征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