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为何不读书?

 江山携手 2015-09-22
             教师为何不读书?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所在的镇教育中心校精心组织了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本镇各校有二十多位青年骨干教师自愿报名参加。读书会有计划,有活动章程,有组织领导,有作业,每月活动一次。教育中心校希望通过以点带面,先由青年骨干教师受益,然后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把整个镇教师的读书氛围带起来。


读书活动好景不长

读书活动举办了多次,有的老师认为交流读书心得、感悟,探讨教育教学良方,畅谈教育理想,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很是惬意,收获颇丰。但也有不少老师打起了退堂鼓,觉得没什么意思,自己又很忙,感觉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出不了什么成果,不如回学校多上几节课或处理教务、班务等事比较实际。甚至有老师告诉我,他们参加这个读书会就是想求取写论文(评职称)的速成之法,而非天天看书、聊书,太没劲了。最后,要么请假,要么干脆不来,要么迟到早退。一度出现了自愿报名参加读书会的老师不愿座谈交流的情形。中心校业务主任只好多次打电话催促,询问不来的原因。我很费解,作为老师,上级给我们搭建这么好的平台,创造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关注我们的读书成长,而我们自己竟然主动自我“拆台”、放弃成长、放弃磨练,只求功利,没有成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排斥学习、排斥读书,真是匪夷所思!


浮躁的教育氛围

究其原因,教师缺少成长的内在动力!这固然和社会的浮躁大环境有关,也和周边的教育氛围有关。试想:当一所学校对静心读书者嗤之以鼻或为其打上“另类”的烙印时;当领导强调“抓质量怎么都不为过”,而后大家都在一心一意、歇斯底里地拼精力时间狠揪分数成绩领不菲奖金、拿荣誉勋章时;当学校对教师读书多而发表的一篇篇论文认定是“不务正业”时;当读书人周围都是如此的话语:“走,打牌去,一个村小老师,还想当教育家呀?”“嗤,有本事早不在这儿蹲了,实际点!”“该玩的玩点儿,干嘛那么认真?村小老师就这样,混一天是一天!”……当一句句冷言冷语似锥子般戳着读书人的心时,教师能潜心读书吗?有这个氛围吗?

当“读书无用论”在校园大行其道:读书改变不了职称评聘、改变不了评先评优、改变不了绩效工资、改变不了个人晋升……总之,当读书对很多教师来说没有“实用价值”时,他们会对读书嗤之以鼻。不读书,教师们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来抓分数,搞交际,忙应酬,学生的成绩岂不会更好,人脉关系岂不是更佳,自己的前途岂不是更光明?


提高自身觉悟

纵然,社会大环境需要改变,学校环境氛围需要改变,但教师个人更需要改变。教师个人的一点点改变更可以促成前两者的不断改变。

“人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观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教师更应浸润书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很多教师自认为读不读书都能上好课,教好书,甚至年年拿“先进”。是这样吗?不读书,知识匮乏、脱节,精神枯萎,学养不足,导致教师备课视野狭窄,研究教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捉襟见肘,学生的收获只是一“孔”之见。如此一来,教学也只是停留在一种知识的搬运、堆砌和强迫灌输上。只是把知识点像“胶水”一样粘在学生认识结构的表层上,刚粘时会暂时有效,但是很快会自然脱落。对知识的掌握只是考试瞬时记忆,考完试头脑里所剩了了。教学变成用时间消耗来换取高分,以题海战术来机械地训练学生熟练的解题技能,且学生大多只会解决题海里的题目,而不会创新,不会举一反三。不读书的教师很少会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课堂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缺少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学生没有学力,教与学的效率都是十分低下的。这样的教学犹如死水一潭,桎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其失败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这么解释教师为什么要读书:“一个好的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上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的前题是备好课,但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是很难把课备好。”怎样才能拥有雄厚的知识基础把课备好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教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讲的话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由此可见,教师读书不仅具有个人意义、教育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阅读何其重要呀!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