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都希望有那么一个暂停键,在孩子大喊大叫、胡搅蛮缠的时候,按下之后可以立马生效。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键存在呢?其实,爸爸妈妈们手里还真握有这样一个东西,如果用得好,那就是神器!而这个东西就是“立规矩”。 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矩呢?这是因为立规矩可以为孩子打下好的人生基础:长大后往往身心健康、善于与人交往、做事条理性强、独立性强。而没有规矩的孩子往往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关注别人的感受、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抗挫能力。 话是这样讲,然并卵!许多父母心里也清楚知道这些道理,但实行起来的时候总觉得困难来得“犹如滔滔江水”!本期我们分享4大招数,帮助父母给孩子立规矩: 一.规矩清晰易操作 ①,设立清楚可操作的规矩,而不是模糊的指示。比如“你在家里要懂事”就是比较模糊的指示,而“在家里不能尖叫”就更加清晰,也能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行动。 二.根据年龄设立不同的规矩 说到“立规矩”,您可能会想:“我的孩子还小,这些他\她可不懂!”或者“我的孩子已经上中学了,可叛逆了,规矩对他没用!”其实不然,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应用不同的规矩,下面概括的一些原则可以帮助您了解: 一到三岁:孩子能够回应“不”字(“不可以打人”),也能了解他们不听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你打人,你就要一个人去卧室待着”)。父母可以对乱发脾气、打人等不良行为以及碰电插头等危险情况设立规矩。 四到五岁:孩子更加清楚不守规矩的后果(“不准玩游戏”)及原因(“因为你打人别人会很痛”)。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如何:善待朋友、回应权威、做家务等。 六到十一岁:孩子将精力更多投入到外面的世界,如学校、活动、朋友等。设立规矩将围绕着:学校的课业、找同学玩等(比如如果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能够出去找朋友玩)。 十二到十八岁:孩子更加独立自主,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自觉设立规矩。主题围绕着:人际关系、价值观、时间安排、长期目标等。父母还可以通过分析让孩子知道可能承担的后果是什么(比如如果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学习,就可能无法考上好大学)。 三.言行一致,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天生是个“模仿者”。孩子会观察父母的言行,并学习父母是怎么对待规矩的,然后不管好坏,照单全收地模仿。举个例子,如果父母规定“别人讲话时不准插嘴”:
四.帮孩子将规矩内化 制定好规矩,父母还会有这样的烦恼:“规矩定好后,孩子头几次还遵守,后来慢慢地又打回原形了。” 真相是:父母要让孩子自己理解和接受规矩,而不是表演遵守规矩。
建议父母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定这个规矩,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从而让规矩内化为孩子的行为准则。 比如父母制定了“不准打人”这个规矩后,可以跟孩子解释:“因为被你打到的人会很痛很难过,你想想看,上次玩滑梯时你被另一个小朋友打了头,那时你是不是很难过?”,这样孩子就能理解打人会让别人难过,从而从心里接受“不准打人”这个规矩。就这样,孩子将规矩内化为己有,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就能自觉地遵守规矩。 (来源:儿童教育) (编辑:苏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