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唐)李璟《望远行·碧砌花光照眼明》

 天下有忧 2015-09-22
(南唐)李璟《望远行·碧砌花光照眼明》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
      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
      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注释】
1、  朱扉:红漆门。(宋)柳永 《凤栖梧》词之三:“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2、镇: 常;永久。(唐)褚亮《咏花烛》:“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
3、扃:关门。
4、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位于辽宁省中部。曾为县名。今为市名。泛指今辽阳市一带地方。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重镇。李善:“《汉书》曰:辽东郡有辽阳县。” (唐)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五征戍忆辽阳。”
5、秣陵:秦汉时期,今南京的称谓。
6、砧:捣衣声。(唐)刘沧《秋日山寺怀友人》:“月明遥听远村砧。”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颀《诵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7、二毛,指头发斑白。
8、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唐)苏拯 《古塞下》诗:“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春光明媚,花团锦簇,闺中人本应来到庭院内饱览春色。可朱门成天紧闭,闺中人足不出户,无心赏春,见出心情极度恶劣。相思至极,便想梦中一见,可梦也难成。愁苦又深一屋。月下砧声阵阵,征人的消息依旧杳然。砧声不仅捣碎了思妇之心,更激起她对远在辽阳的征人的思念。因为明月既照在辽阳也照在家乡,由圆月自然想到要与征人团聚。将辽阳月与秣陵砧场两个空间跨度极大的意象组接在一起,精炼地写出了征人思妇的两 地相思,就像唐人高适的《燕歌行》所写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花空回首。”虽然相互挂念,略感慰藉,但毕竟空闺独守,总是难熬。等到征人归日,彼此都已头发斑白,大好的青春年华虚度,怎不叫人惊叹!

  从构思上看,上片是实景,分室内与室外两层。由外而内,依次展现。李璟毕竟是代人写愁,并没有真切的苦闷,因此词的意象色彩鲜明亮丽,不像李煜后期的词作色彩总是那么灰暗沉重。下片是虚拟,空间转换大开大合,构成辽阔的意境。李璟生长富贵,词也带有强烈的富贵色彩。像碧玉、锦绣、黄金装点出的豪华气派,似乎与普通征夫思妇的身份不太协调,而带有他自身生活环境的烙印。不过晚唐五代词不管是写平民还是写贵族,都是把居住环境写得富丽堂皇。炫耀富贵,是五代词人普遍追求的审美风尚。李璟此词正是这种时代风气的体现。

【自评】

      此闺怨词也。上阕言思妇之处境。以白昼庭院之乐景反衬深闺之孤寂忧愁。“碧砌”一句点明季节,春花、秋花皆可通。与“秣陵砧”照应,余以为秋花最妥,盖砧声多现于秋季。“余寒”二句言其彻夜不眠,心如死灰也。下阕言思妇之心境。“辽阳”二句,承“梦难成”三字,言其不寐之因。一辽阳,一秣陵,虽相距千里,但阻不断情人遥思。两个意象,一虚一实,精巧别致,情婉动人。二人虽不得见,但以明月寄相思,砧声传牵挂。结句直抒其之忧虑,岁月奄忽,美人迟暮,良人宜早归。一“惊”字传神,含义丰富。整首小令层次分明,情真意切,手法多变,令人赞叹。

【鉴赏】
      说起《望远行》,恐怕最出名的是柳七的那首“绣帏睡起。残妆浅,无绪匀红补翠。”不过,愚下是不甚喜欢他的词句的。原因说出来有些牵强,柳七写的是风流词。在他笔下多少情深意长、百转千回不过是风月场上的戏言罢了!什么“对好景空饮香醪,争奈转添珠泪”、什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皆是信誓旦旦的空话。我不否认柳永有才华,也不抹杀那一刻他倾入了感情。但是每当想到这些词是“职业男公关”写出来的,总觉得别扭。   
      文章诗词是要看文笔的,但除了看文笔也要在意一下作者的身份。
      清乾隆皇帝一生留下的诗词有四万多首,但是几乎没有一首能被世人流唱,更有一些赖人捉刀,这样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并非帝王写不吃好诗词,曹孟德、曹子桓父子慷慨激扬的乐府诗世人哪个不晓?但是帝王除了歌大风赋勇士似乎就没什么可以炫耀的了。   
      帝王诗词完全摆脱言志词藻,我觉得应该从梁武帝谈起。不过说到帝王把自己放到一个“思妇”的位置,李璟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到今天我也不能理解,是什么情形下李璟会写这样一首词。毕竟帝王与思妇离得太远太远,即便是从其引申含义来讲,这样的题材实际上是非常窄的。它不像《应天长》一样能够引发人的联想与普遍共鸣。   
      不过,李璟就是这么个“非主流”的皇帝。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词,很有更能是李璟与冯延鲁、冯延巳一干御用清客之间的游戏之作,极有可能是命题作文式的写作。词中有一句“辽阳月”,试想以南唐的小半壁江山,是不可能打到辽阳的。固然理解词不能够字字计较,但总应该联系一些实际。   
      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许多版本的这首词下阕第一句是“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我个人认为是不甚妥当的。相交而言辽阳月的确不及“残月”出彩,能营造气氛。但是问题是残月所营造的气氛合不合情理!试想一下,在古代照明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谁会在昏暗的夜晚屈在月光下洗衣服呢?而“辽阳月”则是与后面“秣陵砧”相对应,产生时空地点上的对比。   
      说实话,我对这首词并没有多大的好感,因为我觉得这首词可圈可点的地方都在“戏外”。   
      “碧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这两句泛泛可陈:在春光明媚、四下里花儿开放的日子里,我却独自一人紧掩朱门,没有兴致去欣赏那盎然的春色。扃这个字当门闩讲。“夜寒不去寝难成”白天是那副样子,而到了夜晚就更加的牵挂思念。那寂静的夜如此漫长,让我不停地想、不定地想……至思量到天蒙蒙才抱着无奈睡去。   
      紧接着第一句功力颇为深厚却与整体思想无大干系的渲染出现了——“炉香烟冷自亭亭”。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需知他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更妙在意境的渲染。那已经点了许久的香炉尚有余烬,青烟冷冰冰兀自亭亭升起,仿佛对我那烦乱的心绪漠不关心。多了不起的蒙太奇手法呀!   
      接下来,李璟的神来之笔出现了——“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如果不细心去体味,是绝感觉不出这两句的妙处的。辽阳的月亮,秣陵的砧石,两者之间分明是不相干的,殊不知这时候李璟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话分两头,各表一枝”了。在遥远的辽阳,出征人夜晚未眠,仰望着苍穹智商的月亮;而在秣陵,佳人在河畔浣纱洗衣,敲打着砧石。有谁知,就是那东升西落的月亮和不觉与耳的捣衣声传递着两个人心灵上的感应,那传递的不是军情,而是刻苦铭心的思念呀!想来“思念是一种病”,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这两句要搞懂是要费一番周折的,但是一旦读懂了却叫人不寒而栗。   
      二毛,指的的白发。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大名鼎鼎的宋襄公泓水之战。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意思是说:君子人打仗不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不俘虏年迈的人。此后“二毛”就指代白发,或者引申为年迈之人。   
      黄金的窗户自然不是平常人家所用,所以理解起来难免就见仁见智了。我的理解是随着出征人的功劳,这个家庭的地位也提高了。这位思妇也享受到了些许荣华,可能也不必自己到溪边去浣纱了。但是忽然有一天,她在午睡中突然惊醒:我那心爱的人儿,当你归来的那一刻我已经鬓发斑白了吧?是啊,我们天天去想、天天去盼、天天去追求的东西,等到手的那一天自己恐怕已经是无福去消受了……   
      或许我对于这首词的理解有些偏颇,但是明显可以看出李璟对于这首词所投入的感情是不及其他的作品的,固然,他以一个帝王的写出这样的作品,可是像“二毛”这类词的运用还是颇有卖弄之嫌。固然写词也要灌入学识,不过内心世界本身是不存在大量掉书袋的情形的。苏东坡一句“早生华发”相比就更加直抒胸臆。   
      虽然如此,“炉香烟冷自亭亭”一句话我是牢牢记住了。还是那句话,人作为个体总有他自有的孤独,那也是他人多不能感知和体验的。常情如此,何怪冷烟犹亭亭呢?
=========
(1)上阕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3分)
答:                            ▲    
(2)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4分)
答:                            ▲    (3)“黄金窗下忽然惊”一句中“惊”字蕴含了哪些情感?(3分)
答:                            ▲    
 

9.(1)点明季节,用春光的明媚反衬氛围的冷清,暗示思妇落寞的心情。(3分,每点1分)
(2)辽阳征夫对月思乡,秣陵守妇砧上捣衣,虚实结合,传达出相思之情,并巧妙暗示季节的更替。(4分,画面描述2分,各1分;点出手法,1分;情感,1分;暗示更替,1分;后三点答出任两点即可)
(3)对丈夫久征归来的惊喜和年华老去的惊讶。(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