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其实,只要好奇和勇气还在那里,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 近日,央视女主播张泉灵发微博长文,宣布已从央视离职,变身投资人,只是因为生命的后半段,她想重来一次。 张泉灵离开央视了!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为之一震。她,以现在的人脉,以现在的成就,以现在的社会地位,完全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轻轻松松过好后半生。但是人生有多种的选择,而她选择走不同的路,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关于为什么辞职?她这么说—— “我为什么改行呢?说说排队这事儿。 一个银行开了三个窗口,每个窗口排10个人,这时候开了一个新窗口,谁会最迅速的挪到新的窗口去呢?基本上是排在后面的,这就是创新总在边缘发生的原因。 因为混在中心混的好,改变就有成本,不舍得啊!但是你会发现有些人即使排在最后也不会挪动脚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习惯了确定的事情,排在原地他们知道多久会轮到自己,换个队伍万一新窗口不是真的开呢?万一新窗口的工作人员手慢呢?万一过去了还是最后呢?他们预期里充满了万一构成的恐惧。 其实说别人容易,我自己都花了很多时间去克服这些恐惧,去面对改变。” 张泉灵,1973年6月8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宁波余姚。 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1997年考入央视国际部,并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2000年,张泉灵任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及《人物周刊》《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栏目主持人。 在央视的主持人里面,很多人喜欢张泉灵。不仅仅因为她那南方女子特有的小巧玲珑的身材、精致细腻的五官,还因为她在节目中的率真和真情流露。记忆中在汶川地震后的那次直播中,张泉灵一边流泪一边播报,然后扭头哭着走了,摄像跟在后面伴随着哭声和脚步声,那个场景真的很感人,让人流泪,成为永久的记忆。 学德语的不做翻译官 跑去当记者 有“北大才女”之称张泉灵曾在回母校的演讲中说道:“和大家一样,拿着毕业证书的时候,我挺茫然的。我在北大学的是德国语言文学,那个专业完全不是我自愿选择的,然后我一点都不喜欢德语。然后毕业分配的时候我去了神华集团,一个卖煤的公司,虽然说我是那个公司的元老,但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要怎样发展,我一点都不想去卖煤。其实那时候,我已经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我在北大三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北大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一个专题片,叫《中华文明之光》,在做嘉宾主持时,有一天,我坐在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里,然后那个灯光突然在我的面前闪亮。在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嘿,这是我想要的。 于是知道我要什么,两年之后,也恰恰是我毕业那年,我分配到神华公司那一年的暑期里,突然中央电视台史无前例地对社会招聘了,于是我感觉机会来了,于是我就去考试了,于是我走上了今天的这条道路。” 42岁,是否来得及从头来过 那时候唯独对新闻感兴趣的张泉灵进入了央视。如今,她42岁,来央视已有18年。人生从哪个角度算都过了一半,一切都算顺利。此次辞职的决心改变起源是虚惊一场。年初张泉灵天天咳血,以致医生怀疑她是肺癌。排除了之后,促成了她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 在央视这些年,她的初心从未未改,那就是满足好奇心和不止于独善其身。张泉灵称自己从去年开始关注互联网行业,“我开始慢慢理解一些全新的逻辑和想法。”而这也成了她最初冒出离开央视想法的最直接原因。 开始时,她有一种恐惧。世界正在翻页,而如果我们不够好奇和好学,会像一只蚂蚁被压在过去的一页里,似乎看见的还是那样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无关! 人生时不时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习惯了一种自圆其说的逻辑。如果好奇心已经在鱼缸外,身体还留在鱼缸内,心会混乱吧!于是,她选择离开央视,去换一种视角看世界。 当然,改变并不是那么简单。在她最初作出离开的决定时,曾受到过包括家人在内的劝阻,“那些爱我的而企图保护我的人,都在坚决地说不。”但这些并没有让她放弃,甚至最终成为了支持她的人,”幸好,爱我的人只是因为想保护而阻拦,他们终究是爱我的,知道于我,浇灭好奇心,无异于谋杀。” 其实早在7月上旬,张泉灵从央视离职。7月13日,猎豹CEO傅盛战队官方微博对外公开宣布,张泉灵以顾问形式加盟傅盛战队。9月8日张泉灵也以紫牛基金合伙人身份主持了一场互联网企业的活动。今早,正式宣布从央视离职。 当你去追逐梦想的时候,这个腹黑的世界会制造很多困难来阻挡你,现实也会捆住你的脚步,但其实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那个决心。 孤独无助时,永远不要逃避,也不要立马找别人倾诉。最好的办法是静下来,对着镜子问问自己想要什么,你一定会找到你自己!每天教你谈恋爱的技巧,请关注:jiaowolianai 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 以下是张泉灵微博全文: 《生命的后半段》 文/张泉灵 生命的后半段,是否来得及从头来过。 从头来过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难放下的还不是名利,不是习惯的生活方式,而是思维模式。我想,我做好了准备,放下,再开始一次。 我今年42岁,1997年来到中央电视台至今也有18年了。人生从哪个角度算都过了一半。一切都算顺利。按通常的视角,功成名就。按通常的规划,还是最好的新闻平台,还是最好的位置,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初心其实未改。我的初心就是满足好奇心和不止于独善其身。 决心改变起源是虚惊一场。简单说,年初天天咳血以致医生怀疑我肺癌。排除了之后,倒促成了我换个角度去思考我的人生。如果,人生停在这里我并不遗憾,那么如果它还可以延续一倍的话,我应该用什么来填充它。我的好奇心应该投向哪里。 其实,从去年开始,我就开始特别关注互联网。我开始慢慢理解一些全新的逻辑和想法。比如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而狗死了——一些针对出租车司机的电台节目收听率下降,完全不是因为有更好的节目出现了,而是司机都在用滴滴接单就不听广播了。很像《三体》里,一句无情的话,我消灭你,和你无关。 总之,这是另外一个世界,不是我积累了多年的知识和逻辑可以解释的。而它,毫无疑问在渗透进我习惯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开始有一种恐惧。世界正在翻页,而如果我不够好奇和好学,我会像一只蚂蚁被压在过去的一页里,似乎看见的还是那样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无关。 有一天,我看见了一篇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的文章。文章的开头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场景。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在金鱼的世界里,由于光在进入水时发生了折射,在我们看来做直线运动的一个不受外力影响的物体,在金鱼的眼中就是沿着曲线运动的。而如果金鱼足够聪明,那么,金鱼也可以在他们的世界里总结出一套物理学规律。虽然,这样的规律对于金鱼缸外的我们来说,根本就是胡说。但是,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在一个更大的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圆形金鱼缸里呢? 其实,人生时不时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习惯了一种自圆其说的逻辑,高级的还能形成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洽。从职业到情感,从人生规划到思维模式,无不如此。 我突然觉得,如果好奇心已经在鱼缸外,身体还留在鱼缸内,心会混乱吧。我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要离开我工作了18年的央视,去换一种视角看世界? 这时候,猎豹的CEO傅盛带我见到了一批中国和美国的创业者们,全新的思维方式,最前沿的想法,年轻的活力,尽管不成熟却一直向前冲的动力。他们像一群新世界的侦察兵,他们是未来。 多想,把他们记录下来。 多想,可以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需要我重新建立一种更开放的学习心态,也需要一猛子扎下去的时间和精力。无论如何都不是,隔着玻璃可以完成的。 而跳出鱼缸,跳出自己习惯的环境,跳出自己擅长的事情,其实是需要勇气的。 而我,是否要去冒这个险?在我已经42岁的时候。 美国着名的投资人格雷厄姆认为,最适合创业的年龄在25岁。因为25岁时,人们拥有“精力、贫穷、无根、同窗和无知”的武器。这里的无知是创业者们根本不知道创业的前途有多么艰难,因而无所畏惧。而我,既没有25岁的熬夜能力,也没有随时把所有东西打包就能搬家走人的方便。 事实上我第一次提出要离开的时候,那些爱我的而企图保护我的人,都在坚决地说不。在这个年纪,从婚姻的角度,什么决定,都得是两个人的接受而不是一个人的痛快。和那些多年来给我机会给我指点的师长们谈起改变也总有一种内疚,说好的体制内宝贵的坚持,我没有走到底。 我唯一拥有的就是我的好奇,在42岁还有的好奇。艰苦的挣扎也没有磨蚀的好奇。幸好,爱我的人只是因为想保护而阻拦,他们终究是爱我的,知道于我,浇灭好奇心,无异于谋杀。 我要跳出去的鱼缸,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 我没有说服他们,甚至没有说服自己,这一步的跳出去我是安全的。最早离开海洋的生物,一定有一大批在肺进化完全之前灭绝。既然,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放下,失败又如何,不过是另一次开始。 人生最宝贵的是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