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旭华之阁和北法海寺

 昵称535749 2015-09-23

2015-09-22 14:02 | 豆瓣:年高

北京有几处我一直想看又看不了的古迹,例如明清两代的皇家道观大高玄殿、孚王府、玉泉山,还有旭华之阁。尤其是旭华之阁,第一次见到这四个字就很喜欢,华美而且不失清新,我对此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好奇害死猫,熟悉西山的朋友应该知道,爬到香山南麓上就能看到这个黄色琉璃瓦顶的大建筑,特显眼,但它所在的位置是空军某部,不能随意靠近。

越是如此越好奇,上周六,约了友人去香山南麓看看那周围的古迹,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这个旭华之阁和松堂。按照某些朋友的指引来到入口处,费点功夫进去了。

眼前这座高大的无梁殿便是“旭华之阁”,曾经是宝相寺的大殿,如今诺大个皇家寺庙仅剩这一座披黄挂绿的琉璃楼阁及遍地的残缺石构件。北京西山风光秀美,向来都是名寺选建的好去处。在清朝,我们所站的这个位置除了宝相寺,还有法海寺、焚香寺、实胜寺、长龄寺、宝谛寺等诸多庙宇。其中,宝谛寺俗称菩萨顶,据说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到佛教圣地五台山巡游,在他第二次西巡五台山后的第二年,即乾隆十六年,借为母亲庆贺六十大寿为名,下令在京西香山南麓,仿照五台山建了座喇嘛庙,历时五年告成,取名宝谛寺。

宝谛寺西为宝相寺。乾隆二十六年,老太后七十寿辰,举国同庆。这一年春天,乾隆皇帝陪老太后到五台山礼佛。山下有殊相寺,传为文殊菩萨现身说法之所。寺内的文殊像“妙相端严,光耀香界”,深得帝后的喜爱。当时,乾隆便默记在心中,待回到行营,即“摹为小图”。返京后,乾隆皇帝又将其“廓成大图”,并系以赞,命人刻成石碑。为珍藏此碑,翌年下令在宝谛寺以西“营造兰若,视碑摹而像设之”,工程极为浩大,从乾隆二十六年兴建,至三十二年(1767)告成,命名为宝相寺。寺内主体建筑是旭华之阁,内塑文殊像,“金色庄严,惟具惟肖”,其工艺并不低于五台。

旭华之阁为无梁殿结构,无梁殿是一种建筑形式,因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而得名。旭华之阁整体是个琉璃楼阁,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内部为发券顶,其檐下嵌有石刻横额,上书“旭华之阁”,同时还有满、蒙、藏三种文字。为乾隆皇帝御笔。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殿制外方内圆,皆甃甓而成,不施木植。四面设瓮门”。殿前恭悬皇上御书额曰旭华之阁。”阁顶冠以三塔、四阿各三门,内中空若瓮,惟立二碑。殿檐悬挂乾隆皇帝“旭华之阁”的汉、满、蒙、藏四体书题匾。二碑,左碑阳刻:恭镌御写文殊像并赞,碑阴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御制诗;右碑阳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御制宝相寺碑文,碑阴为满、蒙、藏三体书写。殿正中供奉文殊菩萨像。

靠近查看,阁顶的三塔(也有人说是三宝瓶)两侧的已不见,仅留底座,中间是十三相轮的样子。琉璃瓦保留完好,每个琉璃椽和枋头都有“d“字纹和”寿“字纹,橑风槫是圆柱状的绿底黄花琉璃,柱头还有精美的草龙图案。绿色的斗拱很小,只起到一种装饰作用。屋檐下的墙身则贴满了宝相花和牡丹花纹的琉璃瓦,辉煌灿烂。红色的墙面已经剥落不少,但仍能看出这座建筑配色和用料的高大上。汉白玉石券门和石券窗两侧都有大量精美的雕刻,金翅鸟、力士、宝瓶、圣象等等,栩栩如生。门和不少的窗都已经改成现代的样子,大门上贴着封条,往里看,黑布隆冬。又到侧面的窗往里探,里面居然已经隔成了一个个房间,像是在一个大穹顶下盖了许多小平房。看不见券顶。整个基座是汉白玉的须弥座,束腰上也有好看的花纹,不少都已毁坏。围着旭华之阁走一圈,刚过完春节,许多旧的灯笼和彩灯等等都被丢弃在此,更有无数露出龙纹或别的花纹的大型石构建散落。

因担心被人盘问,我们又只好往松堂方向走,远远的,看到一片白皮松,我知道到了。无奈松堂正在维修,蓝色的围栏将它围得严严实实,站在高处也只能远远望见那座敞厅。作罢,开路前往北法海寺。

沿着防火道一路朝上,走金山陵园的方向,快到顶的时候见到山上围了一片的蓝色铁围帐,一看就是施工现场。北法海寺一直在重修,想必就是此处。下车一问,工作人员连连摆手。“重修呢,不让进。”“什么时候能修完?”“没个三五年肯定完成不了。”他这一番话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但既然已经来了,肯定要去看看。沿着台阶往上走,果然,工地的门时候打开的。进去一看,果真一片大工地。

早年北法海寺尚未重修之时,野趣横生,那个破败的山门立在丛林之中感觉好极了,许多人抱怨重修后古味尽失,但我还是觉得有人来管管这些古迹,保护起来,总不是件坏事。来之前查的资料还说法海寺的一块碑遭到恶意破坏,断了,这也是没人看护的后果呀。

北法海寺并非就叫这个名字,它全名叫“万安山法海寺”,因为模式口还有个法海寺,以堆金砌彩的壁画为著,相对而言,这个法海寺就叫北法海寺了。这个法海寺在元代宏教寺(又称弘教禅林)遗址上建造,顺治十七年修建,属皇家敕建的寺庙。据史料,原先寺内有石桥鱼池,前有流泉,乔松怪石林立。如今虽然这些景观都不复存在,但仍能从山门、碑碣、旗杆座夹石、殿址、柱础清等略窥一斑。北法海寺吸引我前来的原因还有多个,比如曹雪芹与它的渊源,传说曹雪芹曾在此出家。又有林徽因和梁思成来考察过的记录,包括记载了法海寺的山门是一个过街塔式的山门。前年在谷积山探访高桥寺的时候也曾见到此类山门,当时仅存圆拱门洞了,门上的覆钵塔已经掉落,相轮散了一地。信奉佛教之人,认为经过过街塔下,如同念过一部佛经,如同藏民的转经轮,每转一圈经轮如同念一遍经书。

从后面进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片清晰的地基,为了重修法海寺,工作人员依原先的各殿阁地基往下探挖,能看到一层夯土和当年的地面。我们快速走到山门,又从山门进入,这样看起来更清晰。山门上有:“海淀区文物暂保单位,法海寺遗址,海淀区人民政府1999年1月公布”的标示牌,跨过山门,眼前开阔起来,整个寺是依着地势逐层向上而建。第一进院子左右各有旗杆座夹石一个,比较完整,右边那个中间还长出了一棵小腿粗的栾树。第二层院落显然高于第一层,有十数层整齐的条石台阶排列而成,上石阶为第二层大殿,殿宇地基清晰,柱础完整。左右各一块高大的御制石碑,左边为顺治皇帝题写的“敬佛”二字,遒劲有力,站在正前方还是会被震撼的。是顺治皇帝为万安山法海寺慧枢和尚御书,敬佛大字上方有御书二字,御书下有纵书“痴道人”再下为“太和生人”印章一方。不少人前来拓碑文,“敬佛”二字周围都黑了。右边是“法海寺四至碑”,碑文写得很清楚,清代时,寺的界址:“东至山头塔,南至龙泉岭,西至主山顶,北至香山顶”,真大。这块碑前两年被贼人所毁,如今看到的是简单修复之后的了,裂痕触目惊心。第二层院落宽阔,中间甬道清晰,来到第三层大殿,殿基高大,柱石完整,从柱石的排列来看,这应该是大殿。往坡上走,有古柏数棵和古银杏树一棵。地上仍能看到有建筑遗址。法海寺后面还有许多石刻,可惜那天我们没去查看,有机会再去。

那据传曹雪芹在法海寺出家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翻了些资料,倒也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曹雪芹在此出家,但与香山诸寺的渊源肯定是很深的。以前北京泉水发达,尤其西山各处,几乎无四没有泉。西山八大处也好,金代八大水院也罢,无一不让我们幻想当年西山泉水甘冽的景象。曾经在七王坟看到许多对泉水美景的题刻,也在双泉寺、金山寺和无梁殿旁见到现如今的取水点,泉水的确是好。据说当年这些泉水中数法海寺的品香泉泉水最为上乘,曹雪芹破爱此处泉水。作为一个处境颇为困窘的世家弟子,读书人,居住在香山脚下,无论为了摆脱生活上的困顿还是寻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曹雪芹来法海寺居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学者们考究来考究去,也就说这一点,曹雪芹迷恋西郊寺观,多次在寺中常住。至于是否真的出家,红学嘛,猜来猜去吧,不猜红学会的人靠什么吃饭。

林徽因和梁思成当年考察过的法海寺山门早不复存在,或者它也和高桥寺的过街塔一样,是在古道的前段建设的,如今遗迹应当也是在部队大院里头。

从法海寺出来,我们又去了慈善寺和双泉寺。我喜欢看古迹,即便常有朋友说,北京的古迹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哪有山西的好哪,你应该去山西看。但我却觉得,古建筑的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古建筑或者废墟背后却有着一个地区宗教、文化、地理历史发展的许多信息。我要是把这些碎片的信息拼凑在一起,日积月累,对这个地区的认识岂不是更深了?春天又要到了,我依旧会寻花观鸟,探寻古迹,试图给自己拼一个较为完整的北京。


旭华之阁和北法海寺

旭华之阁整体


旭华之阁和北法海寺

旭华之阁的顶、匾额和石券窗


旭华之阁和北法海寺

北法海寺山门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