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香集—篆书欣赏.李斯书法《琅琊台刻石临写范本》

 愚雅轩 2015-09-23

墨香集篆书欣赏

李斯书法《琅琊台刻石临写范本

 
李斯 小篆《琅琊台刻石》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琅琊台刻石

    琅玡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琅玡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记  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二世元年,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玡台刻石。今存原石本13行,计86字,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即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圆活,确为杰出的小篆代表作。残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於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 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於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 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

《琅琊台刻石》,高一二九厘米,宽六七·五厘米,厚三七厘米。今存原石本十三行,八十六字, 并原空一行,计十四行。清初所传拓本,只二世诏十二行,凡八十四字。後阮元遣书佐至其地,剔 秦篆於榛莽中,拓之多得首行“五夫”二字。凡十三行,八十六字。


   《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
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 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

传世秦代小篆刻石,除《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外,余皆属覆刻。而《琅琊台刻石》存字独多,且字形较《泰山刻石》更为完美。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们视为“小篆极则”。王澍评其书法“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不许人以轻心掉之。”清杨守敬跋《琅琊台刻石》说:“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故颇为世重。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圆活,确为杰出的小篆代表作。残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李斯 琅琊台刻石 小篆
琅琊台刻石 清末拓本 说明:内有陈桐君题跋云:
“秦琅琊台石刻潍县陈盙斋精拓本也,
民国元年台下起雷石已入海此后拓本不易得耳”。
 李斯 琅琊台刻石 小篆

《琅琊台刻石》旧拓本 1 纸本108×63cm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歌颂秦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东颧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种。这些立石有政治意义,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年所加刻辞,工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后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19211922年,王培裕前后两次到琅琊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后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解放后移置山东博物馆。1959年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