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建议在 wifi 环境下观看视频)
视频中,一位传统文化的老师讲述到:古人是很重视给孩子讲故事的。
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听到故事会有一定的触动,孩子会思考,例如思考为什么故事里的主人公可以经受得住磨难,为什么他/她能这样勇敢、坚强?或者是如果换了是自己,那我又会怎么办呢?
听了故事以后,孩子通过自己一系列的思考,就会产生自己的体会与领悟,也会参照故事中的人物对比自身的习气、品行等,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视频中老师提及到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深深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震撼:
公元前100年,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发生了内乱,苏武等人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匈奴。
匈奴企图用丰厚的奉禄和高官笼络苏武,但他却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但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于是就对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就这样,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可是公羊怎么能生羊羔呢?于是苏武牧羊长达十九年之久。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可是他依旧想着终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内乱,没有力量与汉朝打仗,便请求讲和。汉昭帝(汉武帝之子)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等人。苏武出使时刚四十岁,在匈奴受难十九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回长安后百姓都出门迎接,这时的苏武早已满头白发。
苏武有着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节操,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他的不屈不服,以及对自己民族的至死不变节的坚守,让无数人为之感动,称其为有气节的大丈夫。
把苏武牧羊这样的历史故事教给孩子,教会孩子不屈不饶,让孩子可以参照自身,有没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

一些故事它能够打动人,能够转移一个人的性情。一个小故事,可能力量就极大。
传说故事一般情节跌宕起伏,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古代的传说故事浩如烟海,古人也十分善于用传说故事来启迪和教育孩子,想让孩子懂得谦让和礼貌,会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孩子勤奋好学,会用“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故事。
那么,我们怎么给孩子挑选一些有营养的故事呢?
首先,故事里要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给孩子听的故事,必须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正面影响。切不可将那些宣扬恐怖、神鬼、色情的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坏的故事,会污染和损伤孩子的幼小心灵。
其次,选择故事时要有所取舍。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注意挑选和删减。比如有的故事内容过于繁杂,可以选其中一部分孩子能接受的,讲给他们听。如《西游记》,有的故事可以部分删除或改浅。如《金色的海螺》原是一则美丽的爱情神话故事,讲的是海里的女仙,为了报答捕鱼少年的救命之恩,变成海螺,来到少年家,克服重重困难,和少年结合,过上了美满的生活。像这样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时,只要突出他们为追求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地斗争就可以了,至于爱情描写,也可以把它改成一种纯洁的友谊。
另外,给孩子讲故事时,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一般讲,6岁以内的孩子知道的东西不多,语言比较简单,可尽量选择情节简单、思想鲜明、语言优美的故事。讲的时候可运用形象的语言和表情、手势,这样有助于吸引孩子,也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
给孩子挑选可以让孩子培养好习气、好品行的故事,让孩子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参照自身,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传统文化的好故事培养一个有礼貌、懂尊敬、会感恩的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