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之“教学设计”中透析新时代师生角色

 koay707 2015-09-24
韩愈《师说》中有一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韩愈对教师职业的定义可谓颇具先见。一千多年后,师者固然也应传道授业解惑,而除此之外,师者更应具备自我修缮反省的能力,尊重学生每一独立个体的意识与扎身教育科研的觉悟。作为与教师相对统一存在的学生,对于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古代学者尊敬师长,敏而好学;摒弃一味接受,填鸭式学习的被动状态,开发创新思维,谨记学以致用。
  一、《教育心理学》之教学设计中倡导的学生导向型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一本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的参考书目,它详尽阐述了教育的基本理论与转变历程,并为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师给出了独到见解和建设性的意见。该书第十二章——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活动,通常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等。该书虽指导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但全文都渗透出以学生为主才能成功教学的理念。
  要完成出色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首为重要。正如在进行任何教学活动前都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不同必然会导致迥异的教学现象和结果。而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教师充分熟识学生的特色水平,从而合理设置。紧接着就是具有实践性的组织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谨记并贯彻九个教学事项,而九项之首便是引起学生注意。可见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脱离学生的教学活动都将没有根据毫无意义可言。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教学设计环节即教学策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策略虽各有裨益,但新时代呼吁要求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切身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才是当代教师的第一要务。
  实际上,学生与教师处于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中,师中有生,生中有师。学生的存在为了让教师体现人生价值,教师的出现会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理想。这一交织的关系中,处于主动主导地位的学生就是节点,因为只有学生完成理想,国家靠知识武装富强,教育的意义才能得以彰显。
  二、新时代的教师
  (一)教学是一个严谨细致的过程,新时代的教师任重道远
  《教育心理学》之“教学设计”向我们传递并昭示着:教学是一个严谨细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草草了事般地天马行空放任自由地教学,不能敷衍学生,而要以“让学生学到知识”为宗旨,先行设计好教学目标,选择好教学策略,也要在组织教学过程这方面未雨绸缪,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及其解决措施。面对如此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工作,教师们任重道远。相对地,这也更能激起教师们克服战胜挑战的欲望,使其不断完善其身,不断改进教学,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师非圣贤,教师也是一名学习者
  所谓人无完人,身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们也不例外。该章节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模板,指导教师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同时帮助消除教师课前不知如何开展教学的迷茫和困惑。尽管如此,教师也不能避免教学中令人猝不及防的突发状况,例如,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从解答,书中所提及的知识自己未曾涉猎等等。对此,教师们不能安于现状,听之任之,而应抓紧可利用的一切时间为自身充电,做到术业有专攻,并广泛汲取相关学科知识,泛至诸子百家,广及天文地理,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新时代教师这一角色[2]。此外,教师的学习也并非仅局限于学业,教师也应学习平等相待学生,学习尊敬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与学生友善和谐相处,学习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学生可瞻仰可倾诉可交心的对象。
  (三)教师更是一名研究者
  一提及教师,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身站讲台,手执粉笔,滔滔不绝的和蔼形象。而教师只是在教室讲课的老师吗?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一名教学活动的研究者。为了收获更好的课堂效果,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并举一反三,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深入研究怎样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怎样的教学策略会激发学生。在学习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教学实践,把握教学规律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身为教师,又不能停滞于方法策略等理论研究,更要将学生纳为研究对象,研究学生的秉性,对知识的接受力,学习的兴趣度,创新的感知度。而这些研究又寓于教学活动中,并非纸上谈兵,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3]。
  三、新时代的学生
  (一)学生应人文关怀教师,配合教师教学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这样的偏见:教师是最轻松的职业,可以享受每周两日假期,工作稳定待遇好。而正是通过细读该章节,我才更客观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艰辛。我们不能想当然以为老师的工作就是短短的45分钟课堂,而忽视了课前课后准备总结的450钟的时间。例如看似简单的课程设计需要教师设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陈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等等。我们只能看到课堂上慷慨激昂抑或成熟稳重的老师,而他们绞尽脑汁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努力我们却无从得知。因此,为人弟子,我们应当理解教师的辛苦,尊重教师的劳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二)新时代的学生寻求平衡发展
  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没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空有满腔经纶又有何用?新时代的学生除了用知识武装头脑,还需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不能智商高得读名牌大学,获证书一堆,却不知道回家的路向交警求助;不能头脑聪颖,天资过人,却练得一身烧杀掳掠的“好本领”;不能名列前茅,志向远大,却输在800米体测的起跑线上。因此,新时代的学生应当“上得考场,入得职场,经得住长跑,还得起人情。”不要因分数蒙蔽双眼而忘却了世上有如此多美好新奇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学习探索。
  (三)新时代的学生应当同时是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者
  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模仿者,教师推一下便往前迈一步,不推则停滞不前。于是便出现了死记硬背住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考试时一股脑复制粘贴在考卷上,就会让家长骄傲,老师表扬,同学歆羡的“虚假繁荣”。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对理论知识烂透于心,还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来检验真理。例如教育学的学生除了能对教学方法,策略,步骤,目的等说出一二,还要具备上台演示的实践能力,将输入的知识再重新输出。扮演老师的角色无疑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一次巨大的挑战。而只要具备足够的胆识;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播放几段新颖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或者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教学策略,最后反复尝试练习也就慢慢能胜任“实习教师”这一角色了。
  教育是终身的,于教师,一日从教,终身施教;于学生,一日入学,终身为学,因此教师与学生是一组终生搭档,各司其职,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则需聆听教师教诲,二者也可互换身份,相互学习,相互助长。这对搭档经过适应期,磨合期,最终达成默契,不可分割。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然而要持续教育鼎盛现象还需教师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师生上下而求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