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前夕济南仁丰纺织快速发展探秘

 国之档案 2015-09-24

    新中国成立前,纺织业是我国发展较快的轻工业门类之一。从20世纪初起,沿海港口城市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纺织业快速发展,形成“上青天”的格局。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青岛已有多家员工超过2万人的大型外资纺织企业,济南的各类纺织企业也多达344家。

仁丰公司生产车间

    济南仁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由工商人士马伯声、穆伯仁、崔景三等从1932年起开始筹办,一年后投入生产,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成为集纺、织、染于一体,员工近千人的联合企业,其产品质量冠于全国各企业,与日资产品竞争于市场,业界称其发展有“奔腾澎湃,一日千里”之势,被当时的华商纱厂联合会誉之为“后起之秀”。1934年,仁丰公司染厂投入生产,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宗敬题词,称其“事业日进于无疆”。抗日战争期间,济南被日军占领,日方人员评价“像仁丰这样的厂,在日本也少见”。作为一家后起的纺织企业,仁丰公司是凭借什么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迅速发展呢?

    选址济南

    在对国外资本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极力实施经济侵略的不利情况下,仁丰创办者认为,开办纺织企业于“国际商战口岸,已不占优势,只可暂守第二防线”。济南是津浦、胶济铁路交汇之地,小清河、黄河在此设有港口码头,水陆运输便利,周边棉花种植业发达,棉纺手工业繁盛,近代纺织机械工业初步发展,有开办纺织企业的基础条件。在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压力下,山东主政者始终抵制外商在济南开办纺织企业,加之这一地区“地狭人稠,工资率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适宜创办近代工业企业。综合以上因素,仁丰发起人将企业开办地点确定在“第二防线”城市——济南。

    购置改进生产设施

    1932年底,仁丰发起人在位于济南商埠以北,靠近胶济、津浦两铁路的交通便利地区购地建厂,另在厂区北墙外留出空地,为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保障。厂房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生产需要。房顶为锯齿式,有利于生产采光。天窗用双层玻璃,地面铺设木地板,围墙内面加砌空心砖,地下设风洞,并安装通风设备和冷风装置,使生产车间能够“防避过分寒暖”,并保持一定的温湿度。

    为使企业在生产设备层面不致落后于外资企业,分别从英国、日本等国购入最新式的纺纱和自动织布机械,“他如布厂之准备机,及染厂之染整机,亦皆分别选择,取其价廉物美者而购用之”。先进适用的生产设备使仁丰有别于当时民族资本企业普遍存在的“类皆机器陈旧”的弱点,能够有效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国内科学技术和产业工人科技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仁丰虽然从国外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基于“发明机械的虽聪明,究竟是少数人,使用机器的是多数人,日夜接近,耳濡目染,必能发现其弱点”的认识,积极提倡改进生产设备,做到了“二三年来,小小改造之处颇多”,先后完成十多项小型技改项目,如在摇纱车挡板加滑铜丝、粗纱锭壳上加开斜口,均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成品率,对更好地发挥先进设备的功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推行“标准工作法”

    仁丰公司创办伊始,从“工作贵有方法”的出发点考虑,“特采取日本名取义雄所著标准工作法,又就国内气候、民情、风俗种种关系,详加研究,互相比较斟酌而损益之,以其足资取法而适用者”,形成具有仁丰特色的“标准工作法”。简言之,即通过教育训练,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一举手,一移足,均须合标准动作,丝毫不许错乱”,以此“使其一举一动,均按规矩消费于生产之效率,而除去一切牺牲的动作”。“牺牲的动作”,即生产过程中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多余动作。根据仁丰的测算,按照标准工作法的要求摇一车纱,工人自车首至车尾,来回不超过6次。若不按工作法在自然状态下往返,则会超过10次,以每次5步计算,摇一车纱须多走50步路,一天按40车纱的工作量计算,则会多走2000步,大大增加体力支出,影响企业生产。由此,仁丰在国内民族纺织业界较早地制订推行标准工作法,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并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培训生手是仁丰公司推行标准工作法的最重要措施。公司认为,生手在对待学习新的生产规章方面,“是遵学习方法,唯教师之命是从,且对于厂中一切,毫无成见,导之东则东,导之西则西,使有一定标准可循,无论何种方法,断未有不成功者”。由此,与当时许多企业注重招聘已有生产经验的熟练工人相比,招收培训生手成为仁丰按照标准工作法组织生产的不二途径。仁丰规定,凡“身家清白、体格健全、无嗜好能吃苦者”、“年在十五岁以上二十四岁以下”的女性在经过“体格检查”、“智能检查”、“运动机能检查”、“感触知觉检查”和“人物考察”等多项考核措施后,即可进入仁丰公司进行训练、培养。首先是使生手养成良好的体格和精神风貌。公司认为,“美满事业,必赖身体强壮,精神充足者以成之”,为达到以“强健有用之人,而为整个之事业奋斗”的目的,从日常生活入手,对生手的起床、睡眠、工作和休息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同时,要求着装“朴质勿使华丽”,饮食“简洁卫生勿使过多过少”,宿舍保持“空气流通,整齐干净”,并在就寝后严肃管理,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此外,提倡参与游艺游戏等娱乐活动,以调节身心、舒缓疲劳。其次是培训工作方法。公司认为:“工作之养成,取之于训与练,互相并行。训之方,尚言语,尚示范,其结果为知;练之方,尚动作,尚反复,其结果为习惯。”即通过语言讲解、动作示范,使生手初步了解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符合要求的生产习惯。为做到这一点,分设教室、教练部供讲解及生产方法训练。教室内设各类机械模型、工作方法训练图和工程次序图供生手熟悉了解。讲解每周进行6小时,内容包括生产规章、工作程序、机件名称及使用注意事项、工作方法的意义及其优劣点等。生手对以上内容熟悉后,便使之进入教练部进行培训。教练部内置棉条车、初纺车、再纺车等生产机器,由专设的指导员教授使用方法并负部分考核之责。生手进入该部后,分三个阶段进行教练,每一阶段均须经由严格考核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进行学习训练。第一阶段为基本工作教程,使其初步识别机器,进一步熟悉工作方法。第二阶段是在指导员的督促纠正下,反复练习机器操作,直至方法完全明了,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第三阶段是进入车间参与生产。这一期间,由车间管理员负责考核,促使生手方法正确、能力提升。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培训练习并经考核合格,生手可以正式成为工人中的一员,按照标准工作法进行生产。

    实行富有人性化色彩的管理方法

    在近代国门大开、异域思潮大量涌入的趋势下,仁丰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摒除了当时民族企业中存在较为普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把头制管理方式,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和谐融洽、富有人性化色彩的管理氛围。仁丰公司认为:“用人的事,的确也是一种技术。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支配人的东西,最有效的也是感情。”因此,要求各级职员之间,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在严肃而和谐的氛围中开展工作。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寓刚于柔,重教育不重惩罚,非不得已时不采取开除员工的严厉惩处措施。管理者注意挖掘并充分发挥员工的长处,同时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们的不足,“特长与劣点,人各有之。要能用其长去其短”,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企业内部“无背后怨言、上情不查、下情不达等情事”,各级员工的协同性得到增强。

    作为一家纺织企业,公司女员工数量占职工总数的85%左右,做好她们的管理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是仁丰公司着力考虑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女子的社会地位较低,表达权利的空间往往受限。民国时期,仁丰公司接受舶来思想,形成新的女工管理理念。根据规定,允许女工建立“自治与自由上达意见之组织”,给予她们自由交流和表达意愿的空间。为活跃企业氛围,根据“女子最喜欢唱歌”的特点,公司要求“宜多多教之”。同时,组建女子乐队、运动队,生产之余开展文娱体育休闲活动,保证了女工的身心健康。为给女工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将其宿舍建于厂内东北角,成独立院落。宿舍为联排式布局,内设暖气装置,每间皆为前后纱窗,带黑色窗帘,有利于空气流通和工人休息。院内除宿舍外,附建有医药室、茶炉、浴室、盥洗室、厕所,用于补习文字、知识的教室,供给日常消费品的合作社,以及篮球场、滑梯等运动设施,俨然成为生活便利、功能较为齐全的小型社区。此外,院落内多设路灯,做到了在女工活动的范围内没有“黑暗不明之处”。同时,尽量将厕所设置在离女工宿舍较近的地方,使她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措施突出显示出仁丰公司的人性化色彩。1934年夏,素有“火炉”之称的济南,气温异常偏高,据报载,从7月14日至16日仅三天时间就热死200多人。炎热的天气给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处惊不乱,适时派人打开地道,并于此安置大型风扇,将凉风源源不断地输入生产车间。同时,在车间门口安置洒水装备,不间断地进行泼水,阻止热浪涌入车间,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以防万一,纱厂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宿舍卫生进行监督,保持室内整洁并配备专职大夫,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以更好地保证员工身体健康,尽量避免暑热天气给工人健康和生产带来的消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仁丰纱厂是济南纺织工业企业中发展较快的一家,并对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纺织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经营思路和管理方法对今天的企业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