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反感‘以貌取人‘到底是因为自己不够美,还是因为这件事本身不合理?

 扯淡不二 2015-09-24

苏子语录之人生感悟篇 2015上半年

1.人在经历过更深刻的痛苦之后,便对以前那些令自己痛不欲生的事情看得淡了,并且,甚至也开始原谅当初的“肇事者”了。相反,在经历了更大的欢乐之后,那些之前所经历的小欢乐,便显得“不过尔尔”了。

2.真正有水平的伯乐,不是会发现现成的千里马,而是把一个有一定潜力但目前尚且停留在平庸阶段的家伙熏陶成千里马。

3.较真,跟幽默感是一对天敌。

4.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文艺爱好(兴趣,比特长更重要),既不是为了应试,也不是为了炫耀(或对抗别人的炫耀),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过上合乎德性和智性的生活,他们以后的人生多一些自我陶醉、少一些妄自菲薄,多一些自恋、少一些自卑,多一些格调和趣味、少一些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

5.一个同学说,为何有时候觉得自己像是超过了34岁,而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尚不满26岁?(生理年龄29) 我不假思索地回复了一句:脑子,超过34岁;心,不到26岁。居然引起强烈共鸣。通常,我们在说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时,要么指成熟度,要么指“心态”,其实,这两者都是极不完整的,都是对人的复杂性缺乏了解。在我看来,人的”更真实年龄”,有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前者是指心智水平、思维的“成熟度”,后者是指精神状态,指做人做事的激情与活力。一个三四十岁的哲学家、艺术家、诗人,思维的成熟度、睿智度,会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他身上的朝气与激情,却会像是未满20岁的孩子。如果仅看到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就想当然地认为哲学家一定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如果看到诗人在诗歌里的异想天开和不靠谱,就断定诗人一定的“不成熟”的,这是一种无知。但造成这种无知的,却不是智力的局限性,而是思维的“壁垒”。

6.越是文明程度高的族群,便越会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而那些野蛮族群,则更倾向于认为,凡是跟自己不一样的,就是“有问题的”。前一种族群,即使欲把其他的群体“带向更高层次”,也只会采用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而后一种族群,一旦打算把其他的群体改造得跟他自己一样,就只会采取一种野蛮粗暴的方式。对个体,也是这样。越是那些素质高的人,便越会尊重跟自己不同的人,即便是不尊重,也会保持距离,不搭理,或者,充其量是对其进行“感化”;而那些素质低的人、愚蠢的人,遇到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凭自己的智商还无法理解的人,则会采取种种硬暴力和软暴力,对对方进行平庸化改造。

7.如果一个差劲的人为了附庸风雅去喜欢一种比较小众的、高端的东西,则这个东西的身价便立刻降低。原来那一小撮人,因为不屑于跟新来者为伍,便迅速地抽身而退。

8.前面说,在人格塑造方面,爱好比特长重要,不光是指“界”比较,而且,在同一件事情上,也是对它的喜好程度如何,要比精湛程度更重要。 原因很简单,喜好是完全非功利的、纯自发的,它完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你如果中途不喜欢了,完全可以放弃,没有人逼你,因此,追求喜好的过程中是没有痛苦的——如果要说有痛苦,那也是一种高贵的、带有美感的痛苦;而特长则不然,它既可能是爱好发展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也可能是自打一开始便带着功利的色彩,既然功利,就难免未必自由意志,带有无趣的痛苦,因此,对这件事情的擅长,并不一定会让你得人格更健全、不一定会让你更快乐。 此外,特长代表着你“现在是个什么样子”,而爱好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是一种理想,意味着“我未来能够成为个什么样子”,这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两者一比较,高下立判。这就好比,如果一个美女愿意勾搭我这样的单身屌丝,成功率会很高,这是她的“特长”;如果她去追求一个比我出色得多、可能追不到的男神,这便是她的“爱好”。你说,她是能从“特长”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呢,还是从“爱好”中?

9.自黑过之后,别人再来黑你,就没有什么杀伤力了;非但没有杀伤力,反而显得“没意思”,傻逼兮兮的。因此,自黑,也是一种“先发制人”。

10.每一个逗逼,都自认为很“幽默”。呵呵。幽默,是为了取悦自己,甚至,只是自然而然的率性而为,却不小心惊动了别人;逗逼,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幽默而去表演,结果,别人还没有懂得欣赏,他自己反倒先陶醉于其中了。

11.上当受骗,之所以令人痛苦,最重要的,并不是被骗财、被骗色、被利用这些物质或精神的损失,而是,它让我们的自尊心受伤了——假如,经过事后的分析,我们认为自己上当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智商太低的话,那么,“我是傻逼”这一发现让我们痛苦;假如,上当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贪婪的话,我们会鄙视自己的人格,因而,这种痛苦,多是出于羞耻感。

12.再也没有比“我原来是个傻逼”这一重大发现更令人痛苦的事情了。假如你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中发现了自己是个傻逼,那么,你的这份痛苦中还带着几分耻辱感和愤怒,你甚至忍不住想砸碎这面”镜子”。

13.有朋友说:现在做生意,面对的势利小人太多了,所以,得穿贵点的衣服,开好车。我突然发现一个悖论:在遭遇歧视的时候,被歧视者一方面愤愤不平地骂那些傻X是“狗眼看人低”,另一方面,却又去想方设法迎合这些“狗”的眼光和品味。

14.迷茫也是好事,迷茫,意味着你在思考。没有思考的人就不会纠结、不会迷茫。另外,迷茫也意味着,可选择的道路,不止一条,如果只有一条路可走,也就没有必要迷茫了。

15.熬夜,是舍不得结束这一天;赖床,是懒得迎接新的一天。所以,那些早睡早起的人,都是喜新厌旧的。

16.小流氓、小混混,有一种,给人的感觉是“很有意思”、“很可爱”或“以后会有大出息”;但大部分,给人的感觉则是,“真是个傻逼”。

17.那些自己活得精彩的人、有意思的人、充满活力的人,会对世界、对人生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也能够源源不断地从自己喜欢的人和事那里获得能量,而这些能量,又反过来加深了他们对那些人和事的热忱;相反,那些老是哀叹着“活着没劲”的人,则对人生、对这个世界缺乏持久的好奇心,他们很难持久地从一件事、一个人身上获得乐趣,因而,也很难对什么事情产生持久的热情,顶多是三分钟热度。因此,所谓的“审美疲劳”,在本质上,不是对别人丧失兴趣了,而是,“我实在无法忍受自己的无趣了”;这正如同于,前一种人,没有轻易对那人那事审美疲劳,也是因为他们能迷恋于投身于那种关系、专注于那件事时的自己而已。

18.在日渐尊敬和羡慕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的同时,我也越来越感觉到那些劝说别人“接地气”的行为常常充满了恶意。当仙人下凡了,当贤人庸常化了,当天使还俗成广场舞大妈了,当男神成猥琐大叔了,他们就开始“接地气”了。

办公室政治,就是转移了空间的家长里短。对它的围观,亦然。

19.对事业,最好是能够有一种“闹着玩”的心态,才不至于苦逼。职业、事业与生活方式的“三位一体”,乃是最理想的状态。

20.同样的一个地方,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它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破地方”,但在心中有诗情画意的人眼里,它就是美景。

21.人们喜欢同类、喜欢结伴而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能够为我们“壮胆”,让我们不再惧怕自己的平庸——哪怕他们实际上跟我们自己一样平庸。

22.委屈自己,千方百计迎合那些自己瞧不起的人,是所有心理太脆弱的人惯用的一种折磨自己的方式。

23.争论得以发生的前提是,反方的表达能力不能比正方逊色。如果一种声音所冒犯的对象是一群只会辱骂但并不具备丝毫反驳能力的人,则争鸣便无从发生。

24.有大追求、高境界的人,往往都比较擅长举重若轻,“把神马都不个当事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格局小、境界低、毫无趣味和追求的人,往往都喜欢小题大做。

25.如何保持住自己身上最弥足珍贵的个性而不被大环境所同化呢?就是当你被视为异类的时候,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地认为“我跟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而是要厚脸皮地认为“这个世道,与我格格不入”。

26.太理性的声音,往往是不真诚的。

27.孤独与寂寞的共同点是,都无法忍受“一个人”的状态,在某个阶段独处能力很差,找不到心灵的归宿。两者的区别:孤独,是需要别人来陪伴自己,而寂寞,则是自己想去“陪伴”别人;孤独者处于守势,他的孤独需要别人来抚慰方才得以摆脱,但寂寞者处于攻势,他摆脱寂寞的方式是积极主动地去打扰别人;孤独者是需要关怀的弃婴,寂寞者则是时时刻刻都想去“强吻”别人的蚊子或苍蝇。孤独,是纯私人领域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很孤独,只有他自己难受,对别人无甚影响;而一旦他突然感到寂寞了,则必然有无辜的人要跟着遭殃了。很多情况下,这两种特征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么,他孤独的一面,是会得到同情和关切的,而他寂寞的一面,则常常是令人厌烦的。

28.有些以准婆婆自居的母亲,很热衷于做一件极不识趣的事情:她们很喜欢在社交网络上跟儿子的女朋友“交流”,这种联络感情的愿望,当然是无比真诚的,就跟以后的婆媳过招一样真诚。但他们在这么做的时候,根本不会去考虑,可能连他们的亲儿子亲女儿也在朋友圈屏蔽了她们,仅仅是因为无法忍受她们那无趣的说三道四和错误的关怀(代沟,只是一种比较婉转但极不恰当的措辞),如今,她们去添加那个可能连自己的父母都屏蔽了的准儿媳妇,这将置准儿媳妇于何地?(既难以忍受,又不方便屏蔽)本来是为了增进感情,实际上是将不和谐提前了。此外,这些“准婆婆”们,也分不清儿子的“女朋友”跟“未婚妻”有什么区别,她们过早地掺和进下一代人的关系中,一旦日后两个孩子分手了,会让作为社交网络上联系人的“前准儿媳妇”无比尴尬。

29.各位亲,春节假几天,在被亲戚们用各种三俗问题连番轰炸之后,再比照平时跟朋友(深交)相处的经历,你是不是发现,自己在聪明人眼里是个有意思的可爱的人,而到了资质平庸的人眼里,却是差劲得“连个人渣都不如”?我春节没回家,往年回去也懒得走亲戚,这方面体会不深。不过,我比较有把握的一点是:我对最聪明的群体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但在智慧欠缺的人眼里,却不过一怪胎而已。

30.旧梦,往往在重圆的那一刻就开始破碎。

31.面对一些你不喜欢的事,做的时候,会很头疼很烦躁,但硬着头皮做完、并且也最好之后,你会感到很欣慰,并且会想:“连这么烦人这么难的都能搞定,以后,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跟一个很亲密的人闹别扭,甚至是很严重的冲突,当时会情绪很低落,但等到一切都风平浪静之后,你会觉想:“连这样的大风大浪都能挺过来,以后,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同理,每次从一个人生低谷中走过来,都是一次信心的增长。

32.高贵的东西往往不够”接地气”,可是,接地气的东西又往往不够高贵。如果能够让自己的一种缺点显得可爱起来,便是两者兼得了。

33.与说话相比,沉默,是一种更高级的交流方式。当然,这样的交流,门槛也特别高——它只能发生在两个有高度默契的人之间,这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所谓“公共语言”、不需要刻意地制造话题,因为,他们即便是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与此相比,试图通过无话找话来摆脱尴尬的,往往是因为“还没有铁到那份儿上”;同时,这种在无话的情况下刻意找出来的话也极有可能不得要领,使场面更加尴尬。

34.糟蹋幽默,是一种严重的犯罪。

35.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鄙视或同情一个人,并非因为ta真的有多差劲,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太平庸,我们没有资格或机会见识到ta的精彩。或者是,我们尽管有机会看到,却没有能力看懂。换言之,别人在我们眼里所呈现的价值,往往取决于我们自己在ta心中的分量以及我们自己的认知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优秀的人眼里是优秀的人,而在差劲的人眼里却是差劲的人了。

36.我安抚一个小朋友说:你只有永远保持一定程度的”愤青”,才不至于随波逐流。但凡有点精神洁癖的人,都会愤青,区别只在于表现出来或不表现出来罢了。而且,愤青与宽厚仁爱绝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当然,由于大众基本上不具备是非判断能力,所以,同样的一句话,如果把鲁迅柏杨的一句话署上你这个无名之卒的名字,他们会说“你这个愤青”;但如果是把你的一句话署上鲁迅或柏杨李敖的名字,他们会赞不绝口“好深刻啊”“你好有思想啊”。

37.往往,是那些最不八卦的人,最容易掌握一手的、独家的八卦素材,因为,他们最能获得核心消息源的信任。

38.人们喜欢小丑,大致有两种情况:觉得他们幽默、可爱,所以喜欢;觉得他们“简直是太笨拙了”(可能是他们确实笨,也可能是我们并没有读懂他们的幽默),恰恰,他们的这种笨拙,让我们自己产生了一种身为“人上人”的优越感,因此,感激并喜欢他们。

39.通常,我们用“心态好”来称赞一个人的时候,是先以世俗的眼光宣判了他在客观上的失败;然后,又以智者的眼光来肯定他在失败的表象下隐藏的高贵。

40.在大多数情况下,恶语,都要比恶心更伤害人、更得罪人。

41.没本事的人,有如下特点:喜欢抢占道德制高点;脾气大;喜欢传播负能量;喜欢对别人泼冷水。

42.那些比较出色的人,面对别人的批评或指责,往往是对则改之,无则忽略之;而那些比较挫(或虽然不挫但缺乏自信)的人,如果别人批评得实在太对了,他们往往会暴怒,因为你触到了他的痛点。原因在于,前者,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好,也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此,对“负面声音”的包容度比较高;而后者,往往自卑心太重,你批评他的一点,他的感受,简直是像是整个人都被否定了一样,格外受伤。政府对批评性报道的态度,也遵从这个逻辑。

43.思考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应当“小题大做”。文学、思想、艺术、科技上的很多突破,或者是一个小点子变成创业实践、继而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就是靠“小题大做”来推动的。相反,对那些无趣的事情,比如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家人爱人之间的冲突,纵使是“大题”,你也应该“小做”。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在把两者给颠倒了。在前一种事情上,哪怕是“大题”,他们也不愿意“大做”,结果,措失了专注所带来的乐趣;而在后一种事情上,纵使是屁大点事,他们也喜欢“闹大”,结果,让自己的烦恼和翻了好几番。

44.我的不少朋友,常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向我“请教”,虽然我每次都谈得很认真,但我从来就不认为我提供的建议对他有任何实质性帮助。相反,除去倾诉的需要外,他拿一个自己差不多已经“胸有成竹”的事情来向我“请教”,并非真的是请教我,而是推卸责任——万一事情办砸了,他会想,“反正,苏清涛背书过的”,尽管他们并不会追究我的责任,但对他们自己来说,自责却减轻了。因此,这种用心险恶的“请教”,更像是一个仪式。但这个仪式感,却仍然是重要的:对他来说,有一种实现了“程序正义”的感觉;对我来说,则是收获了冒充“人生导师”的感觉。

45.有时候,人们遇到自己不太有把握的事情,征求别人的意见,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坚定信念”或得到指导,而是为了 推卸责任。 你听取了别人的意见,一旦出现了某种不利后果,便会在心里自我暗示“是他出的主意,不关我的事”,这样,自己“缺乏主见”的责任便被免除了。诚然,你可能不会去追究他的责任、不会去谴责他,但自己,却也少了些自我谴责,心安理得了。假如你是征求了一个很牛逼的人的意见,却还是发生了你不想要的结果,这时,你会自我暗示“连他也无能为力”,于是,那个不利后果,便带上了某种“不可抗拒”的色彩,你的挫败感和羞耻感便也免除了。

46.人在特别无助、无奈、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一条他原本认为是“错误”的、也不屑一顾的道路。

47.尚未被成功美化的苦逼经历,是毫无价值的。除非,你能通过对“成功”进行重新定义来让自己成功起来。

48.世上本无大才,小才被大用得久了,也便成了大才。

49.有的人,之所以经常被屁大点的事惹得心情不好,主要就是,太蠢了;还有些人,之所以为屁事所拖累,是因为,他们不幸遇到了前一种人,被拖累了。

50.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假如寿命是80岁的话,则其生命的前三分之一是为父母而活,中间三分之一是为儿女而活,最后的三分之一则是为了孙子而活。唯独,缺失的是,为自己而活。在第一个阶段,他们既努力摆脱父母的束缚,又害怕让父母失望;在第二个阶段,他们既希望子女快乐,又希望子女能听他们的话;在第三个阶段,他们终于过上了生平最不愿意过的生活——美其名曰“带孙子”,实则要看儿媳脸色行事,活得像个孙子。

51.人如果视野太狭窄,心胸也就容易狭窄,对于“非我族类”,充满了因无知而产生的偏见。相反,随着阅历越来越丰富,就不太会“少见多怪”了,因而,人也开始变得宽容了——更懂得并体谅他人的“不容易”。

52.那些赢在终点或中点的人,往往以自己当初输在了起跑线上为荣,尤其是,在吹牛的时候,这种自豪感格外强烈。但对自己的孩子,他却特别担心他们会“输在起跑线上”。这,不是要剥夺一种属于孩子自己的自豪感吗?

53.“人还不都是这这样”,长久以来,我都对这句话无比反感。 有的人,似乎是自己身上的某个缺点被指责了,他羞于正面承认,而是企图把他个人的问题延伸成“人性的弱点”。在他们看来,只要往往更多的人身上泼脏水,拉更多的人“入伙”,他自己就安全了。这种做法的“小人之心”暂且不论,单说你们用“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low”这种逻辑为自己壮胆,也足见你们自己有多么的平庸和懦弱了。

54.“讲大道理谁不会啊”。。。很多时间,我们之所以反感”大道理”,并非因为它老套、空洞或无用,也并非我们在理念层面上不认同它,而是因为“我做不到”。所以,那些别人从切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大道理”和鸡汤,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仿佛受了羞辱,我们自卑了。在这个意义上,对大道理和鸡汤的反感,实际上是“恼羞成怒”。当然,大道理也确实是无用的——一方面,做不到的人,”受不了”;另一方面,能做到的人,用不着。

55.很多事情,当我们只是停留在浅层上去接触的时候,会觉得它好乏味好无聊;不过,一旦我们投入了心思,深钻进去了,会觉得它其实挺有趣的。这就叫“态度影响感觉”。【这其实就像我这个人一样,当你跟我连泛泛之交都算不上的时候,你会觉得我”好沉闷、好乏味” ;当你对我的认知到了点赞之交的阶段,你会觉得“这个人还是有那么点儿意思”;当你跟我成为深交的时候,你会想“原来这个人还是挺有趣挺可爱的”,你甚至会忍不住感叹一句“人不可貌相”——与此同时,我在心里偷偷地骂:“卧槽,难道老子长得很丑吗?”】

56.一个人如果脾气特别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那些跟他们接触的朋友而言,是不太公平的,因为,信息披露不充分,你在明处,而他在暗处。这样的人,如果跟别人绝交或分手,通常会让对方不明所以。

57.神童、少年天才或智力上早慧的孩子,大多都不会快乐,甚至是终其一生都不会太快乐。因为,他们在心理尚未成熟、情感系统尚未充分发育的年纪里过早地看穿了成人社会的种种肮脏,甚至还不得不与成人共事,完全无法适应,因而,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会成为终身的阴影。

58.很多新发明、新理论,在其酝酿阶段,都是一番”庸人自扰”的瞎折腾。

59.内心虚弱的人,才喜欢嘴上逞强。

60.人生而超俗,却无不处在世俗的枷锁之中。这枷锁,并不沉重,却顶端的无趣,让人有种窒息感。

61.完美主义倾向会让人变得不自信。与此同时,不自信,也会让人有完美主义倾向(不能饶恕自己的缺点)。这似乎是个恶性循环。

62.在路上经常遇见人跟人碰撞,尽管并不严重(我们暂且不论过错方是谁),却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方理不直但气却很壮,另一方得理不饶人,寸步不让;一个拼命地说“对不起”,满脸歉疚,另一个则诚恳地说“没关系”。素质这玩意儿,很多时候,就是你高了,他会比你还高;而一旦你低了,他会比你还低。 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说:在大家素质都差的环境里,我需要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素质也差,甚至更差。

63.富地方的人抠门,穷地方的人好客。但如果说成“富人抠门,穷人好客”,则显然与事实不符。事实上,穷人往往比富人抠门。所以,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穷地方的富人最好客,富地方的穷人最抠门? 假如这种推测成立,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64.“全面发展”,是荒谬的教育观对我们的一个极大的误导。德智体全面发展当然必要,但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是,似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应该在“智”的领域内也能做到“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像爱好特长这种东东,我们总认为“越广泛越好”,并在简历上将“兴趣广泛”作为一个亮点。但是,除过极个别超级牛的人能做到“既广且深”外,对大多数人来说,追求如果太广泛的话,就会都停留在皮毛上,没有一样能拿得出手来。似乎,兴趣爱好的广泛度,只有在浅层的社交上是比较有用的(社交,就是这样一种肤浅的玩意儿),而对提高个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却没有一点益处——很多兴趣广泛,啥都会一点儿的人,照样活得很痛苦。实际上,对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来说,最重要的,既不是你的爱好有多广泛,也不是你在那个爱好上面的造诣有多高,而是你的专注度有多高。(你对这个兴趣的痴迷本身,要比这个兴趣能否成为特长更重要)什么时候遇见一件事,能够让你痴狂,你愿意为之而生、愿意为之而死了,你的人生中就再也不会有平庸的痛苦了。

65.“ 扪心自问,你之所以反感‘以貌取人‘到底是因为这件事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自己不够美? ”员杰同学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我立马感到胸口中了一箭。但在点过赞之后,我又举了一个“反例”: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我是特别特别反感某些老师“以分数取人”的,而我最尊敬的老师,都是那些对“差学生”也倾注了感情的老师。不过,那时,我几乎一直都是第一名。那么,我这个“既得利益者”为什么会对分数歧视深恶痛绝呢?也许,是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无知之幕”中,猜想自己有朝一日也可能“沦落”为“差生”——毕竟,名次这玩意儿,没有容貌那么稳定。果然,在大学期间,我立马成了低分低能的差学生,但并没有哪个老师因为我是差生就歧视我。这充分证明了我早年“反分数歧视”这种价值观的预见性。我由次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对既得利益者而言,他们的既得利益是不稳定的,因此,他们会比普通人更加缺乏安全感(穿鞋的更怕光脚的),继而,他们在意识层面也可能会支持改革,以确保自己在有朝一日沦落为“差生”时利益不会严重受损。

66.如果有机会选择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最好选择实力比自己强的。因为,你跟一个水平跟自己相当、甚至还不如自己的人过招,输了当然丢人,即使赢了,也不觉得光彩。但倘若是跟比自己强的人搭档或过招,你做得比他好了,自然容易提升信心;即使做不好,也不会怕丢人、更不会有太强的挫折感,因为“我本来就比他差啊”。

作者所有稿件都会在本公共号“扯淡不二”(chedanbuer)上首发,敬请关注。

喜欢这篇文章就长按下面二维码打赏作者吧!

Card

作者简介
苏清涛

1984年出生,金牛座,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一个不务正业的记者,不会写诗的诗人,不懂艺术的艺术家。他自嘲“尽管我毫无艺术细胞,但我自己就是个艺术品”。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转载请注明以下事项:


1.版权属于作者;作者 苏清涛(微信charitableman);出处:公众号“扯淡不二”。

2.在文末“阅读原文”中添加上原文链接。

3.文末附“作者原创公众号二维码”。

4.如有不同意见,请联系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