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家政市场仍处“初级阶段”,找称心保姆如同买彩票

 HaiheLibrary 2015-09-24

国际先驱导报9月23日报道 对中国很多家庭而言,家政服务是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之一。然而,居民即便拿着钱,想请到称心的保姆还跟“买彩票”一样靠运气。技能参差不齐、难以“与时俱进”是雇主对家庭服务人员吐槽的主要原因。不少民众呼吁,应加强对国内散乱的家政市场的规范和监管。

近日,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和《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对家政服务人员的级别划分、技能要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实际上,各地也曾根据情况,分别出台过地方标准。但业内人士指出,想要进一步规范家庭服务市场依然任重道远。

从行业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家政服务业总体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家政服务产业链中,雇主、家政从业人员和家政机构/公司三大主体都不够成熟,有待改善。这也是一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难以真正执行的主要原因。

首先,雇主家庭对自身需要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不能清晰界定,服务人员与预期落差较大;其次,服务人员构成多是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和业务素质多少有所欠缺,对工作的认识、技能、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等不能完全满足雇主的需求;再次,多数家政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一些公司过分追求利润导向,出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供不应求也是家政市场处于初期的表现之一。据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调查,日前上海家政服务人员数量超过50万。而有家政服务需求的上海家庭达到180万户左右。包括家政服务、育婴服务、营养服务等在内的整个家庭服务业,人员缺口都很大。在这样供不应求的背景下,雇主对于价格虚高、家庭服务人员有一些“不伤大雅”的毛病的问题只会选择忍耐,并不会很较真地要求服务人员和机构执行相关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服务的对象已经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端人群,对家庭服务需求也更细分。家政服务员、育婴师、营养师、家庭厨师、家庭护理员、医院陪护、高档家具保养员等各种家庭服务人员的需求都十分旺盛。人们对家庭服务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然而,家庭服务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并没有随着需求的增大而增加和提高,供需矛盾突出。

而从雇主、服务人员关系建立的模式来看,还有不少服务人员属于“传帮带”形式;例如,不少女士介绍,自家的月嫂主要还是远房亲戚,这样亲戚介绍的方式请到的家庭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可靠性就更难有保障。

家住成都的赵小姐介绍,帮自己带孩子的保姆是丈夫家的远房姨妈,并没有通过机构,就是父母介绍的。后来,她发现保姆带孩子的观念太陈旧,孩子并不活泼,但对方还算是长辈,她都不想太过计较,何谈“严格要求”。

同时,不少家庭服务人员的基本权益缺乏保障、缺少必要的培训。专家表示,其实家庭服务人员不仅要会做家务,还要懂得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双方如果在沟通上能加强,家庭服务人员主动理解并尊重消费者家庭的生活习惯,才会减少摩擦。(本报记者发自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