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8月27日报道 田径运动在西方国家到底有多受欢迎? 我们不妨以美国为例。在美国,中学生参与度最高的运动,当属田径,包括了各种距离的跑步、竞走、跳远等。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每年美国田径协会举办的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吸引了超过7万名青少年参加,规模盛大,培养发掘了许多明日之星。即使不从竞技的角度来看,美国人参与田径运动的热情也很高。无论哪个美国城市,哪个时间段,风吹雨打甚至下雪,都能看到人们在街道上奔跑的身影。 父母看重强身健体作用 美国田径有如此好的群众基础,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明星效应。美国运动员历来在国际田径场上称霸,被国际田径联合会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运动员”的卡尔·刘易斯,就是短跑和跳远世界冠军,这位成长在运动员世家的运动员,13岁就开始了他的竞技生涯,直到30岁退休前,仍然创下了100米短跑9.86秒的惊人成绩。他在四届奥运会上获得了9枚金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刮起了一阵田径旋风。 除了明星效应这样的环境因素,很多西方爸妈乐此不疲地支持和参与孩子的田径运动,还与田径本身对儿童健康成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关。有相关研究证实,经常参与田径运动能促进内脏器官机能正常发育,还能提高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等基本身体素质。 以跑、跳为主的田径运动对训练场所要求不高,很多西方家庭又居住在城外郊区,自家后院或是田间小路便成了孩子们田径运动的启蒙训练场。而且,不少家长自己就有晨跑的习惯,孩子们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更容易耳濡目染,也跟着爸妈一起跑。进入学龄阶段后,除了学校的日常体育课,放学后孩子们还能根据兴趣爱好参加其他社区俱乐部。到了假期时节,还有专门针对儿童开设的夏令营、冬令营,目标都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70后比利时老爸戈捷·巴祖特最近就带四个孩子去了南部郊区参加野外夏令营。除了各类短跑、长跑、接力跑,孩子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参加跨栏、跳高、跳远、铅球、铁饼、标枪等田径项目,游泳、体操、马术也都是热门项目。不同于平时学校里的体育活动,这样真正的户外运动更能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同很多西方家长一样,戈捷对孩子们的运动项目也完全不作规定,任由孩子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自己最想参加的项目。桑拿天越野跑这样“狠心”的项目却人气很旺。不少孩子认为晒得一身古铜色特别有型。 竞技中磨炼体育精神 在戈捷看来,这类运动夏令营还为孩子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社交技能、挖掘自身潜力,补了生动的一课。“我的儿子卢卡斯原来特别内向,现在整个人都活跃起来了,还在夏令营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虽然有时高负荷运动,尤其是对身体素质要求颇高的田径项目也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疲惫,但运动中遇到的磨砺让孩子生理、心理、情绪全方面接受自我挑战,尤其能磨炼孩子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不但身体更强壮了,还会更有自信心。” 除此之外,田径运动还能教授孩子适用一生的体育精神。短距离赛跑项目输赢都在一秒内,而长距离项目则不到最后不见分晓。做一个输得起的好赢家,超越自己的自我提升比名次更具意义。 在田径运动上领跑亚洲的日本在这方面的培养也非常有经验。 日本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尤其是田径运动,而且他们培养孩子的田径运动更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比如跳远,在日本的许多学校,老师会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跳远纪录表”,学生们在每次上完跳远课后,记录下来每一次跳远的成绩。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硬要让孩子跳多远的距离,但要求做到每一次都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能够不断超越自己。 再比如长跑,不论酷暑和严寒,它都是日本人最热爱的运动项目,也成为日本人锻炼吃苦耐劳精神最好的方式。在冬季,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冬季耐寒训练”,在寒风凛冽中,许多孩子穿着短衣短裤就来跑步,有的甚至赤膊上阵。 在经过差不多一个冬天的训练之后,学校会在寒假结束后组织一年一度的 “冬季持久走大会”,类似马拉松比赛。凡按要求跑完马拉松全程的,都会获得学校颁发的“完走证书”,证书上记录马拉松全程距离、所花时间等。在一定意义上,证书也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也许正是因为从娃娃开始抓田径运动,让西方选手在很多田径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对于西方父母来说,他们希望孩子在田径运动中收获的不只是成绩。(本报记者、特约撰稿发自东京、芝加哥、布鲁塞尔) |
|
来自: HaiheLibrary > 《国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