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中国内陆一家智库发表的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批评长和集团撤走中国资产,属过桥抽板之举。对此,长和发言人回应称,集团并没有撤资,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目前,虽然文章已被删除,但是,对李嘉诚从中国内陆撤资的议论和反响,却没有因为文章的删除而停止。
事实上,有关李嘉诚从中国内陆撤资的问题,早在2011年就已经有过不少的议论,听到过很多批评的声音,智库发表的文章,只不过是对此前各种声音的汇总和提炼,且因为智库所处的地位不一样,才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更重要的,眼下正是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刻,按照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度时艰的要求,李嘉诚在这个时候撤资,确实有点不合时宜,且容易引发外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李嘉诚在中国内陆获得的市场之外的利益颇多
李嘉诚能够成为亚洲首富,与在中国内陆获得的巨额利益是分不开的。自从进入内陆以后,李嘉诚就象捡到了一台印钞机,钞票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口袋、进入他的腰包。而这一切,更多的是市场之外的利益,而不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我们注意到,为了吸引李嘉诚的投资,中国各地可谓费尽了心思、用足了政策,把所有能够提供给李嘉诚的政策、资源都给了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政策和资源,李嘉诚的财富才能成乘数效应增长,才能超过一个个的富豪成为亚洲首富,才能在世界财富500强中牢牢占据前列位置。
而从李嘉诚进入中国内陆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他也没有投资多少实体产业,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基础设施、港口、房地产等方面。虽然这些领域也是中国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有些还是中国政府支持和扶持的重点。但是,反过来看,李嘉诚投资的产业,更多的都是“一次性交易”,而不是可以永久存在、可以对经济永远起支撑作用的实体产业。因此,只要政策或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就随时可以撤退,可以选择新的投资场所,而不象投资实体产业一样,需要付出沉重代价。
按理,对李嘉诚投资的这些产业,政府可以不给予更多的政策资源支持,但是,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内陆的地方政府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方面,尤其是房地产业,更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自然,也就给了李嘉诚更多可以利用的空间,享受到了按照市场化原则不可能享受得到的大量利益。待经济出现困难时,由于非市场利益太多,也不会象其他产业、其他投资者一样难以承受,作出撤资的决定,也就相对简单和容易,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
对李嘉诚撤资,应当更多反思而不要迁怒
李嘉诚就是一位商人,一位把利益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商人。而且,在成为亚洲首富以后,还成了一位被名所累的商人。也就是说,让他伴随内陆经济一同兴衰、一道喜怒,是不大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李嘉诚来说,完全不可能做到放弃自身利益而与内陆企业和居民同甘共苦。
虽然从感情上讲,对李嘉诚的撤资行为难以接受,甚至会认为他是忘恩负义。毕竟,李嘉诚的相当一部分财富,是在内陆积累起来的,是依靠内陆政府的扶持、帮衬以及政策、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内陆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迅速撤资,确实有点不太地道。但是,站在一名商人的角度分析,又似乎找不到什么可以指责和批评的地方,更不应当迁怒。相反,应当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要知道,中国地方政府给予李嘉诚的许多市场之外的政策、资源扶持,都不是李嘉诚自己“抢”来的,而是中国地方政府自觉自愿奉送的,甚至在奉送了这么多政策资源后,还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感到能够把李嘉诚这个“财神爷”请来投资是多么的高明。而李嘉诚作为一名商人,自然也乐意接受内陆政府的邀请,纷纷到各地去投资、去赚钱、去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内陆的声誉。殊不知,除了一、二线大城市之外,李嘉诚是很少涉足中小城市的。从这一点来看,也足以看出李嘉诚在内陆政府面前的分量。
市场经济下,有来就有去。既然当年的政策好、市场好、赚钱容易,自然李嘉诚不会放过。现在,市场变化了,政策也没有以前那么好拿了,钱更是不容易赚了,当然需要转移、需要收缩战线了。那么,又有什么好迁怒的呢?此时此刻,为什么不好好反思一下,当年为什么要给他那么多的优惠政策、优质资源呢?难道那时的李嘉诚就不是一名商人、不是一名把利益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商人吗?
回头来看,明明李嘉诚是一名商人,却为了一时的需要,给予他那么多市场外的政策和资源,以至于他没有一个项目不是赚得钵满盆溢,甚至连他的驾驶员也成了一名富豪。可见,中国地方政府给了李嘉诚多少市场之外的资源,给了李嘉诚多少市场之外的财富。而这些财富,也成了李嘉诚今天撤资中国内陆最厚实的物质条件。如果李嘉诚投资的是实体产业,那么,他撤资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共度时艰的态度也会好很多。
所以,面对李嘉诚的撤资行为,还是应当更多地进行反思,而不要用迁怒、用批评,甚至用辱骂的口吻。且要从李嘉诚的事例中吸取教训,今后对待外来投资,切不要因为名而给予太多的政策资源,给予太多的市场之外的利益。商人就是商人,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有任何同情之心。李嘉诚如此,其他商人也如此。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有不少投资者撤离中国,同样有许多投资者进入中国。李嘉诚走了,还有张嘉诚、王嘉诚、刘嘉诚,何必为一个商人的撤资而大动干戈呢!就算他享受到了太多的权力利益,也只能作罢,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追究他的法律责任。否则,就只有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