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涌水乡特色村落掠影

 铁面驴 2015-09-24

文图/莫念

前年就听到有关报道:麻涌镇委镇政府近年来以全新的姿态,加大对辖内各村环境建设和改造的投入力度,决心打造独具水乡文化特色风情的美丽村落,云云。新基村,便是这次镇委镇政府重点投入后已具雏形的其中村落之一。

为能更详尽了解自己家乡发生的最新变化,内心不停地涌动着一探现场的念头,但是,由于年前摔了跤伤及筋骨,因此,一直不能随意地到处游走,只有通过媒体的报道,来了解自己身边的某些事情。

近日,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已恢复得差不多了,便又想到一年多前的听闻,水乡特色风情的雏形花朵,现在是否正收获着全面盛开并接受着四方游客的点评呢?于是,在2015919日,趁着周末人多热闹的假日,来到了麻涌镇重点打造的水乡特色风情村落——新基村。

新基,曾称宁乐村,约有800多年的历史。此地原为一沙洲,地势稍高,因时人称沙洲等较高地势者为,故曰新基。

新基村位于麻涌镇之东北,距离东莞莞城约有17公里,东与中堂马沥隔江相望,南、西、北分别与麻涌东太、华阳和川槎、螺村等地相连,总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600多人。

新基村内有四宅坊、细涌尾、大涌尾、丁八坊、曾屋坊、旧中坊(包括钟屋和旧街)、新曹坊(包括原新街坊、曹屋坊、基头坊)、旧基坊、南罗坊、田头洛坊等10个坊。

    据了解,这次水乡特色村落打造工程,设计上融入新基村的村貌特点和文化特色,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氛围营造、设计灵巧等原则进行配植。保留原有百年榕树和群植的经济蕉林,重新植以藤本植物、水生植物,优化美化新基村的立面和水面,打造独具特色的岭南新水乡风貌。事实证明:通过前一轮精心的施工,现场的水乡特色正以迷人的姿彩向四方游人尽情宣示着。

(改造前的乡村凉棚)



 
(改造后的乡村凉棚)

新基村也是当地水乡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村落之一,现存明清时期祠堂11座,古民居2座,庙宇1座,这些古建筑多为传统的祠堂和岭南水乡凉亭。

祠堂,一般以姓氏祠堂为主,有“总祠堂”和“分祠堂”之别。“总祠堂”是某个地区范围内全宗族的祠堂,通常称之为“大宗祠”,亦叫“祠堂”,大宗祠是合族纪念始祖的场所。“支祠”属于族中“分祠堂”,也叫“少宗”、“某某祖”和“家祠”,分支祠堂则是各房自立门户后的支系。

无论建造“大宗祠”或“少宗”、“家祠”,都是为了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并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荣光。有人将祠堂的地位和社稷相提并论,虽有夸大其词之嫌却见祠堂地位的重要。

新基村为多姓聚居村,丁、仇、李三姓最早立基新基,其后相继有郑、莫、陈、周、黎、何、曹、曾、罗、廖、吕、叶、钟等姓迁入,而莫姓族人虽然迁居较迟,但繁衍却是最快,现在新基村的人口中,约有六成人是莫氏族人。

新基村内祠堂众多,其中以莫氏祠堂的规模最大,也最宏伟。莫氏祠堂,是该村大姓莫氏合族大宗祠,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莫氏祠堂位于新基村的八宅坊,坐西向东,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长120米,宽20米,该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经历过多次重修、扩建,现在的占地面积为24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92平方米。

2006年,莫氏祠堂经过全面修葺,变成了新基村的村史博物馆。现在,当你走进莫氏祠堂,不仅可以欣赏到灰塑、木雕、石雕等传统文化精粹的仿古装饰手艺,还能在信步闲庭之间阅尽新基村约800多年的沧桑。

当地的莫姓村民介绍:此祠堂原来就是这么大,现在看到的莫氏祠堂是根据旧祠堂的原址、原尺寸、原材料所建成的,墙基都没有动过,只是某些墙身倒塌得较为严重,必须及时维修重建。重建时只是买了一些旧青砖补上,置换了几根木柱和横梁,有些被侵蚀得较为严重的石柱,能修补的也仅仅修补一下表层而已,其他不是损坏得严重的部位均没多少变动。

 新基莫氏祠堂的主入口前门厅为硬山顶仿古布局设置,前门门口顶横额上悬挂着“和缘”三个醒目的大字,门口右侧挂着“新基莫氏祠堂”字样的褐色长条形木匾,左侧则挂着“东莞市麻涌镇龙狮协会”字样的大红方形木匾。  

 (新基莫氏祠堂前门)


 
 (前门内左侧弧顶门口上的“兰香”)


 
 (前门内右侧弧顶门口上的“桂馥”)

    转入前门,便是被石栅栏围蔽着的狭长前庭广场,石栅栏的高度约为2米左右。据当地村民介绍:以前的围墙没有现在这么高,大概只有1米左右。信步广场数十米处建有全新高大精美的石雕牌坊。

 
 (全新的石雕牌坊)

   原牌坊不知何时塌了,断裂的石雕石刻被弃置在新建牌坊下围墙的旁边。
  
 (被弃置在一旁的原牌坊石雕)

    往前走的围墙旁边,整齐地放置着数块雕刻文字近乎磨灭的石块——桅杆夹,它是科举年代学子在乡试中举后在宗祠门前竖桅杆时夹着桅杆柱的两块石碑,一般会在上面刻写着考试的时间、中举名次等信息。几经辨认下,对这几块桅杆夹石碑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有了大概了解:某三块为庚午年钦赐岁进士莫焕文立;另三块为辛亥恩科钦赐副进士???;又三块则为宣统元年十月十一日钦赏举人并授陆军协军校莫擎宇立等。。。


(排放整齐的历代功名桅杆夹石碑)
 
   穿过牌坊再往内进便是传说中那五开间三进深硬山顶建筑设计的莫氏祠堂。四檐滴水归于一大天井内的独特结构,更是这座祠堂特殊的布局之一,多元素的结合,使整个建筑群气势极之宏伟,其规模之大在全东莞实属罕见。

 
(五开间三进的新基莫氏祠堂大门正面)

    祠堂,古时被称为祠庙家庙,多建于墓所,故又称为祠室。《周礼》中有规定: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祭祖先不能设庙,而只能在自己家里祭祀,这种制度沿袭到宋朝。到了明朝中叶,朝廷才准许庶民也可以设立家庙。 祠堂之名最早始于汉,但真正在明朝的中叶以后,祠堂的建筑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朝廷虽允许百姓联宗立庙,但在具体的规格和尺寸上却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比如通常祠堂的面宽只能为三开间建筑,除非家族中出了显赫的人物或者有人得到比较大的功名,经过朝廷特许,才可以在建造上打破等级制度的官式模样建筑,而新基莫氏祠堂,就是东莞为数不多的面宽为五开间的宗祠,这足以说明祠堂所属的族人确曾出现过非常显赫的人物,然而,祠堂内所有摆放着的功名石碑所记录的人物当中,却又无法说明他们有着那么一个显赫身世的资格


 
 (透过天井看到的二进时思堂) 


    到底这个显赫族人是谁呢?是大官?还是豪商?经多方打听也毫无结果。在祠堂大门口内包台处,闲坐着十来个本地的村民,估计他们应该也为莫姓,一问,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呵呵,就连在祠堂内做保洁工作的阿姨也为莫姓人家。于是便大胆地向他们咨询起这祠堂的来历,殊不知却惹来某个较为年轻村民极不耐烦的说话:“这是皇帝恩赐建造的”,顺着他的话我反问道:“皇帝为什么要赐予建造这祠堂呢?又是哪一位皇帝恩赐给哪一位莫氏先人的呢?”那村民很容易便是面红耳赤地冲着我吼道:“反正是皇帝(我在想:他说的皇帝大概是朝廷吧)恩赐的,若不是皇帝恩赐的话,哪会建造成这么大规模和那么高规格的呢?”我说:“别急,我也是麻涌莫氏的子孙,来探访兄弟宗祠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们莫氏族群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某些光辉历史。比如,历史上,我们麻涌新基的莫氏族人当中,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争取得到如此高大的规格,建造出我们这座新基莫氏祠堂的呢?”。
 
 (新基莫氏祠堂三进内厅堂)

这时,另一个看上去较为斯文的村民向我解释道:我们的族谱多年前便遗失了,现在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查找得到之前的事哦,能建起这么大的一座宗祠,我们也在猜想肯定是个显赫之人。至于是官还是商?那就不知道了

另一个村民则讲了一段莫氏祠堂来源的传闻:我们新基莫氏是南塘公裔,五世祖莫金顺,号逸浦。据说他有个妹妹在朝廷里面做事,赚了很多很多钱,而她又是个很有孝心和懂得感恩的人,虽为女儿身,却有个心愿:意欲回乡建一座祠堂用以光宗耀祖,同时,利用祠堂文化的凝聚效应,启迪莫氏后人继承先贤优良传统不断努力奋发向上。。。苦于当时的社会,妇女在族群中基本没有什么地位,妇女进入祠堂都是当时的一种忌讳,就更别谈要建什么祠堂了,但她的决心很坚定,非常希望完成自己的心愿,于是,她把钱交给了自己的哥哥。。。就这样,金顺祖就建起了这座新基莫氏祠堂了。。。

五开间的祠堂在浩如繁星的东莞祠堂中绝对是凤毛麟角,所以这类型的祠堂也就更加显得它的独到与珍贵。

然而,那么富有的莫氏先贤,建造出如此宏伟浩大的莫氏宗祠,却居然连半点相关的资料信息都没有留下,这确实是一个不应的遗憾,也许也是东莞建祠史上的一个迷。期盼着:有朝一日,某人突然有所发现,从而破解这个经久未解之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