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北京故宫的“石渠宝笈大展”火了,因为《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传世名作难得显现真身。如果不是大清早一开门就从午门飞奔到武英殿,那参观者就要排队六个小时,且只能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看五到十分钟。每天观众近万人次,参观者像画卷上北宋汴河两岸的人潮一样拥挤,《清明上河图》遭遇“清明上河图”式参观。而《清明上河图》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观众趋之若鹜?其艺术价值到底有多高? 作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的重要活动,9月8日,《石渠宝笈特展》在北京故宫开幕。其中,备受关注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全卷铺开展出,这张连米兰世博会的“面子”都没给的传世作品,终于现“真身”了。 据媒体报道,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称,之所以对米兰世博会缘悭一面,因为故宫有自己的制度:对于这样的珍贵古画,展一次,睡三年。《清明上河图》之所以没有出现在世博会,就是因为距离上次展出没有“休息”够3年;而此次院庆的展出,距离上一次在日本的展出已经有3年多了。“所谓纸寿千年,就是说纸是有寿命的,很多宋画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接近千年了。而每次展览,保护工作做得再好,每次展开也都是会有摩擦的。为了不被疲劳地使用,必须在每次展出之后让它们充分地休息,制度看起来很死板,但与其他博物馆的藏品相比,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单霁翔说。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意想不到的是,在《清明上河图》前,观众更是排起了长队。全长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全卷铺开陈列,很多观众几乎趴在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在现场工作人员一次次提醒中,队伍缓缓地往前移动。不少爱好者看一遍不过瘾,不惜第二次、第三次重新排队观看。
“我在故宫这些年,《清明上河图》就展出了七八次。前面那几次没什么人看,根本就不用排队。每次我去看,只有三三两两的人在看。”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在一次讲座中却曾如是表示。而短短十来年的时间,观众的观展热情就发出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现在,鉴于观众参观热情高涨,故宫博物院还拟于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再次举办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专题书画展览。
传世的《清明上河图》为绢本,长约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开封汴河沿岸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柳树低垂。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
有学者统计,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13种、植物9种,牲畜50余头,船只、车轿各20余个。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得纷而不乱,繁而有序,劳逸苦乐,生动有致,前后呼应,形神兼备。
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所作的《清明上河图记》中,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刻画,作过十分生动具体的描述:“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青隶、筒师、缆夫、妇女、减获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间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备镭者、持杯婴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塞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圆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画家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清明上河图》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900多年里,多次被收进皇宫,也历经劫难,并曾险遭遗弃。 据史料记载,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赵佶专门用他所特有的瘦金体为此画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字,并盖上了他的双龙小印。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画卷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到清朝后,《清明上河图》先由陆费墀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又被湖广总督毕沅购得,便与其弟毕泷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后毕沅因获罪被处死,家产被抄没入宫,这幅《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皇宫。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
辛亥革命后,清廷倒台,《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张园内。1932年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溥仪准备携此画逃往日本,后被苏联红军截获。后来溥仪被遣送回国,但《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新中国建立后,相关部门着手整理日伪留存文化遗产,有书画鉴定专家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上虽没有作者签名,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翔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有张择端生平。后经更多专家考证,确认这幅长卷即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至此,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得以入藏故宫博物院。 (来源: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