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开拓了她的世界——访旅美华裔作家陈若曦

 江山携手 2015-09-24
  
  陈若曦出生在台湾台北市,196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此后,曾分别在海峡两岸长期生活过,1973年开始碾转于香港、加拿大等地,后来美国定居,任职于柏克莱州研究中心。走南闯北的生活,给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她的勤学好读却构成了她日后写作生涯的另一功底。谈起这一点,陈若曦说:“也许是由于家庭环境的缘故,从小我就对读书有着一种特别热切的企盼,我也真是读了点书的。”

  陈若曦出身在一个贫寒之家,父母没进过什么学校,哥哥小学毕业后就做工了。双亲之所以培养她读书,只是由于她爱读书。从踏进初中那年起,她就一头扎进了书堆里。《楚辞》、《论语》……这些古籍虽然深奥,她也囫囵吞枣地啃了。优异的成绩使她年年获得奖学金。就这样,她读完了整个中学课程。接着,又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台湾大学,靠公费读完了外文系全部课程。

  “那正是读书最好的年代啊!巴金的《家》、《春》、《秋》,鲁迅的《狂人日记》、《药》,老舍的《四世同堂》……,高中时我一本接一本地读,真如入山阴道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进得大学后,读书的范围就由中国的转向世界的了。印度的史诗、法国的戏剧、俄国的现实主义作品……几乎是抓来就读。记得大学二年级那年暑假,由于结识了中文系图书馆一位管理员,一有机会就去抱回一堆书来读,一个暑假读了48本书,日本的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的作品,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全是那个暑假读完的。”

  回忆青年时代没命读书的情景,陈若曦至今还有些动情。正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使她接触到了鲁迅的犀利,巴金的激情,老舍那带着幽默感的讽刺。她说,前辈作家那种真切的写实主义,不仅给她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且也引导她去观察四周现实的环境,关心在这样环境中活生生地生活着的人们。从第一部小说问世至今,陈若曦已经出版了11本书,包括4部长篇、4部短篇、3部杂文集。而这固然得力于她的勤快,得力于她丰富的生活,更得力于书籍给她开拓的那个世界。

  而今,陈若曦已经步入中年,但读书习惯不变。她旅居海外,一有机会还要步猎海峡两岸的形形色色的读物。她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透过书籍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人的活动天地毕竟有限,只有读书才能和无穷的空间接触。”(林韵)

   [2006-05-26]   摘自《人教社》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